糖尿病患者必看:视网膜病变离失明有多近?

糖尿病患者必看:视网膜病变离失明有多近?

袁娜 周口市中心医院 眼科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日常生活的 必修课,但很多人不知道,高血糖的持续 侵袭,还可能悄然向眼睛伸出 黑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这种眼病是糖尿病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被称为糖尿病患者的 视力杀手。究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离失明有多近?又该如何防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

一、糖尿病如何 攻击视网膜?

视网膜是眼睛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的重要组织,布满了丰富而微小的血管,这些血管如同精密的 灌溉网络,为视网膜细胞输送氧气和营养。然而,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使血液变得 黏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就像水管的内壁开始破损、生锈。

当视网膜的微小血管受到损伤后,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首先,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原本应该在血管内流动的血浆成分开始渗漏到周围组织,导致视网膜水肿;接着,血管逐渐变窄甚至堵塞,造成局部缺血;为了 自救,视网膜会生长出脆弱的新生血管,但这些新生血管不仅功能异常,还容易破裂出血,进一步破坏视网膜结构。这一系列过程,就像一场无声的 战争,不断蚕食着视网膜的健康,最终威胁视力。

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四个危险阶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病程发展,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症状和危害各不相同。

非增殖期(背景期):这是病变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视力下降,仅在眼底检查时发现视网膜上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点和硬性渗出物。此时若能及时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定期复查,病变有可能得到缓解或停滞。

增殖前期:视网膜血管缺血加重,出现棉绒斑(神经纤维层的缺血性坏死)、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等。患者可能开始出现轻微的视力模糊、视野缺损,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增殖期:这是病情恶化的关键阶段,视网膜上长出大量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极其脆弱,一旦破裂,会导致玻璃体积血,患者眼前突然出现黑影飘动、视力骤降。更严重的是,新生血管还会引发纤维组织增生,牵拉视网膜,造成视网膜脱离,视力严重受损。

晚期并发症期:若病情发展到这一阶段,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接踵而至,患者可能面临失明的结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不仅会导致视力丧失,还会引发剧烈眼痛、头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三、失明风险有多高?数据背后的警示

据统计,糖尿病病程超过 10 年的患者,约 50%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病程超过 15 年,这一比例高达 80%。在未接受规范治疗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约 10% 会在 5 年内失明。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无数患者因忽视眼病防治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然而,失明并非不可避免。如果糖尿病患者能够早发现、早干预,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接受规范治疗,90% 以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失明是可以预防的。

四、科学防治,为视力 保驾护航

(一)严格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

高血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 罪魁祸首,因此,严格遵循医嘱,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内至关重要。同时,血压和血脂异常会加速视网膜血管病变,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 2.6mmol/L 以下。

(二)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将眼底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对于 1 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在发病 5 年后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2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应立即进行首次眼底检查,之后根据检查结果,每 1 - 2 年复查一次。若已出现视网膜病变,则需缩短复查间隔,必要时每月检查一次。

(三)规范治疗,把握黄金干预时机

一旦确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早期病变可通过药物治疗,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增殖期病变常需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封闭缺血区域,阻止新生血管生长;对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情况,则需要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够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避免失明悲剧的发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虽然可怕,但绝非不可战胜。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应将眼睛健康视为与血糖控制同等重要的大事,提高警惕,定期检查,科学防治。只有这样,才能远离 失明的威胁,守护住清晰明亮的视界,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