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快速识别与黄金急救时间,你了解多少?

脑卒中:快速识别与黄金急救时间,你了解多少?

韩颖颖 镇平县人民医院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一种疾病正以惊人的速度威胁着人类健康 —— 脑卒中,它就像隐藏在身体里的 “定时炸弹”,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 6 秒就有 1 人死于脑卒中,每 2 秒就有 1 人因脑卒中而致残。在中国,脑卒中已成为居民死亡的首位病因,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还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因此,了解脑卒中的快速识别方法与黄金急救时间,对于挽救生命、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

一、认识脑卒中:沉默的健康杀手

脑卒中,俗称 “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它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出血性脑卒中则是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脑内形成血肿,压迫周围脑组织,造成损伤。

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可分为不可干预和可干预因素。不可干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会逐渐老化,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也会增加;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可干预因素则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缺乏运动等。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壁受到更大的压力,容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促使血栓形成或引发血管破裂。高血脂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可能堵塞脑血管;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吸烟和酗酒会刺激血管收缩,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黏稠度;肥胖和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脑卒中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轻则导致肢体麻木、言语不清、视力下降等功能障碍,重则导致瘫痪、失语、昏迷,甚至死亡。即使患者能够幸存,也可能面临长期的康复治疗和生活质量的下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快速识别脑卒中:掌握关键信号

快速识别脑卒中是抓住黄金急救时间的前提。为了便于公众快速识别脑卒中,国际上推出了 “FAST” 原则,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了脑卒中的四个典型症状:

F(Face,脸):观察患者的面部是否对称,是否出现一侧面部下垂、口角歪斜的情况。可以让患者做微笑动作,如果一侧嘴角无法正常上扬,就可能是脑卒中的表现。

A(Arm,手臂):让患者平举双臂,观察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无法抬起或下垂的现象。如果患者在平举过程中,一侧手臂逐渐下落,就要高度怀疑脑卒中。

S(Speech,言语):询问患者是否能够清晰说话,是否出现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或理解障碍。可以让患者重复一句简单的话,如 “今天天气很好”,若患者无法准确重复,可能是脑卒中导致的语言功能受损。

T(Time,时间):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上述任何一个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20,并记录发病时间。因为脑卒中的治疗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每一秒都至关重要。

除了 “FAST” 原则,还有一些其他症状也可能提示脑卒中的发生,如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往往与以往的头痛不同,疼痛程度更剧烈,且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突然的视力模糊、眼前发黑或视野缺损;突然的头晕、站立不稳、行走困难,伴有平衡失调;突然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当发现这些症状时,同样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三、黄金急救时间:争分夺秒保生命

脑卒中的治疗有一个黄金时间窗,缺血性脑卒中的黄金溶栓时间一般为发病后的 4.5 - 6 小时内,在这个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能够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部血流,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大大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如果超过这个时间,溶栓治疗的风险会增加,且效果会大打折扣。出血性脑卒中虽然没有明确的 “溶栓时间窗”,但同样需要尽快就医,及时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力,避免脑组织受到进一步损伤。

在黄金急救时间内,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静脉溶栓、动脉取栓和手术治疗。静脉溶栓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恢复血流。这种方法操作相对简单、快捷,但对时间要求严格,且有一定的出血风险。动脉取栓则是通过介入技术,将特殊的器械送入血管内,直接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适用于大血管堵塞且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其治疗效果较好,但对医疗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止血并降低颅内压。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因为对脑卒中的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识别症状、送医不及时等原因,错过了黄金急救时间。有研究表明,我国仅有少数脑卒中患者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大部分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预后不佳。因此,提高公众对脑卒中黄金急救时间的认识,对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至关重要。

四、脑卒中急救:正确行动很关键

当发现有人疑似发生脑卒中时,现场急救措施十分重要。首先,要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等信息,并保持电话畅通,以便急救人员能够及时联系。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要让患者保持安静,尽量减少搬动,避免加重病情。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如果患者意识不清,要注意观察其呼吸和心跳情况,及时清理口腔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不要随意给患者喂食、喂水或服用药物,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在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应选择有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现在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卒中中心,这些医院具备专业的脑卒中救治团队和先进的诊疗设备,能够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治疗。到达医院后,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和治疗,如实告知医生患者的病史、发病时间和症状等信息,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五、预防脑卒中:从生活点滴做起

虽然脑卒中发病急、危害大,但它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减少食用高盐、高脂、高糖的食物,如腌制食品、油炸食品、甜品等。同时,要控制饮酒量,尽量戒酒,避免酒精对血管的损害。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哑铃练习等。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减轻体重,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控制基础疾病: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将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防止病情进展,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和限制饮酒能够显著降低患病风险。吸烟者应尽早戒烟,可通过逐渐减少吸烟量、使用戒烟辅助工具等方法帮助戒烟;饮酒者要控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 25 克,女性不超过 15 克。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因此,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通过听音乐、旅游、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也非常重要。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项目,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六、脑卒中康复:重拾生活信心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后,康复治疗是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一般在病情稳定后的 24 - 48 小时内即可进行。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治疗等。

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作业疗法侧重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言语疗法针对有言语障碍的患者,通过训练改善其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心理治疗则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患者克服因疾病导致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树立康复信心。

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积极配合与坚持。在康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家属要给予充分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同时,患者也要遵循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进行训练,逐步提高身体功能,争取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但只要我们了解其发病机制、掌握快速识别方法、抓住黄金急救时间,并做好预防和康复工作,就能够有效降低其危害。希望通过本文的科普,能够让更多人认识到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同时在面对脑卒中时能够保持冷静,正确应对,为挽救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赢得宝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