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患者如何预防急性加重 日常防护要点
慢阻肺患者如何预防急性加重 日常防护要点
黄利霞 息县东岳镇中心卫生院
一、预防急性加重的核心策略
(一)严控感染诱因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首要诱因,约 70% 的急性加重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患者需建立 “预防为先” 的感染防控体系:日常需保持手部卫生,外出归来、餐前便后均需用流动水 + 肥皂洗手 30 秒以上,或使用含 75% 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在流感季(每年 10 月至次年 3 月)及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期,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须外出时需佩戴 N95 或医用外科口罩,且每 4 小时更换一次;家中定期通风,每日开窗 2-3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通风时患者可暂移至其他房间避免受凉。
增强呼吸道抵抗力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患者应每年秋季接种流感疫苗,每 5 年接种一次肺炎球菌疫苗,这能使严重感染风险降低 50% 以上。此外,一旦出现咽喉疼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症状,需在 24 小时内就医,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避免感染向下呼吸道蔓延。
(二)规避环境触发因素
空气污染是急性加重的重要推手。患者需每日关注空气质量指数(AQI),当 AQI 超过 100 时,应减少户外活动;若 AQI 超过 200,需完全避免外出。雾霾天外出时,除佩戴口罩外,可使用鼻腔冲洗器每日清洁鼻腔,减少污染物附着。室内需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厨房需安装强排油烟机,烹饪时全程开启;冬季取暖若使用煤炉或燃气设备,需确保烟道通畅,定期检查是否存在泄漏。
温度与湿度变化也易诱发症状。冬季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 18-22℃,湿度控制在 40%-60%,可使用加湿器或除湿机调节;外出时注意颈部、背部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呼吸道。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需定期清洁床上用品,每周用 55℃以上热水洗涤床单被套,减少尘螨滋生;避免饲养宠物,若已饲养需禁止宠物进入卧室,并使用空气净化器(HEPA 滤网)过滤过敏原。
(三)强化治疗依从性
擅自停药是急性加重的常见人为因素。慢阻肺治疗需长期坚持,即使症状缓解也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噻托溴铵)能维持气道通畅,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可控制气道炎症,两者联合使用是中重度患者的标准方案。患者需使用药盒或手机闹钟设置提醒,确保按时用药,吸入制剂需定期清洁装置,避免药物残留影响疗效。
急性加重前兆需紧急干预。当出现痰液增多、颜色变黄、呼吸困难加重、夜间憋醒次数增加等症状时,可能是加重前兆,应立即使用急救吸入剂(如沙丁胺醇),并联系主治医生,必要时口服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避免病情进展。研究显示,前兆期干预可使住院风险降低 40%。
二、日常防护要点
(一)呼吸功能维护
戒烟是慢阻肺管理的核心。吸烟会直接损伤气道上皮细胞,加速肺功能下降,戒烟后 3 个月即可改善咳嗽、咳痰症状,1 年内肺功能下降速度减缓 50%。戒烟困难者可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如贴片、口香糖),或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伐尼克兰等戒烟药物,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家庭成员需共同营造无烟环境。
呼吸康复训练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缩唇呼吸:用鼻子吸气 4 秒,嘴唇缩成口哨状缓慢呼气 6-8 秒,每日 3 次,每次 10 分钟,可减少气道陷闭;腹式呼吸:一手放腹部,一手放胸部,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腹部收缩,每日 2 次,每次 5 分钟,增强膈肌力量;此外,步行、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也能改善心肺耐力,运动时以不出现明显气促为宜,逐步增加时长。
(二)营养与体能管理
营养不良是慢阻肺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导致呼吸肌力量减弱、免疫力下降。每日需保证充足热量摄入(25-30 千卡 / 公斤体重),蛋白质每日 1.2-1.5 克 / 公斤体重,优先选择鸡蛋、鱼类、瘦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增加新鲜蔬菜(每日 500 克)和水果(每日 200-350 克)摄入,补充维生素 C 和膳食纤维;避免高糖、高盐食物,以防痰液黏稠和水钠潴留。
用餐时需注意呼吸协调,避免过饱。建议少食多餐,每日 5-6 餐,每餐七八分饱,进食时细嚼慢咽,避免边吃边说话。餐后半小时内采取半卧位,减少胃部压迫膈肌。体重过轻者可在两餐间添加营养补充剂(如高蛋白奶粉、营养粉),肥胖患者需适度减重,以减轻呼吸负担。
(三)环境与心理调节
居家环境需优化细节。卧室保持安静整洁,枕头高度以 15-20 厘米为宜,利于呼吸顺畅;避免摆放毛绒玩具、地毯等易积尘物品,定期用湿布擦拭家具;浴室安装扶手和防滑垫,防止洗澡时因缺氧摔倒。长期卧床患者需每 2 小时翻身一次,叩背排痰(从下往上、由外向内轻叩背部),预防坠积性肺炎。
心理状态对病情影响显著。长期患病易导致焦虑、抑郁,而不良情绪会加重呼吸困难。患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加入慢阻肺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增强信心。家属需给予更多陪伴与理解,避免指责患者 “娇气”,鼓励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交活动,维持积极心态。
(四)定期监测与就医
家庭监测需关注关键指标。每日记录体温、呼吸频率(正常 12-20 次 / 分钟)、咳痰量及颜色,使用峰流速仪监测最大呼气流量,若数值较基础值下降 20% 以上,提示气道狭窄加重。每月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下降 5% 以上,需及时排查营养问题或病情进展。
定期复查是调整治疗的依据。建议每 3-6 个月到呼吸科门诊复查肺功能(FEV1/FVC、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每年进行一次胸部 CT 和血气分析,评估肺部结构和缺氧程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需同步控制血压(<140/90mmHg)、血糖(空腹 < 7mmol/L),减少多器官损伤风险。
当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明显加重,无法说话;意识模糊、嗜睡;口唇发绀、下肢水肿;使用急救药物后症状无改善。急性加重期及时住院治疗,可降低呼吸衰竭、肺心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慢阻肺的防护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将预防急性加重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通过规范用药、科学护理、定期监测,患者可有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延缓肺功能下降,最大限度维持正常生活能力。记住,坚持防护的每一天,都是向健康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