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肺急症早发现 脑卒中、心梗、慢阻肺急救指南

心脑肺急症早发现 脑卒中、心梗、慢阻肺急救指南

黄利霞 息县东岳镇中心卫生院

脑卒中(俗称 “中风”)的致命性不仅在于高发病率,更在于其对时间的极端敏感性 —— 每延误 1 分钟,大脑就会损失约 190 万个神经细胞。早发现的核心在于识别突发神经功能障碍,国际通用的FAST 原则是简便有效的判断方法:F(Face 面部下垂) 观察患者微笑时是否一侧面部歪斜;A(Arm 肢体无力) 让患者双上肢平举,看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下垂;S(Speech 言语障碍) 听患者说话是否含糊不清或无法理解;T(Time 及时就医) 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 120。

除典型症状外,突发剧烈头痛(尤其 “炸裂样” 头痛)、单侧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行走时下肢无力跑偏、突发眩晕伴呕吐等,都可能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需要警惕的是,部分患者会出现 “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上述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自行缓解,这往往是大中风的前兆,绝不能因症状消失而忽视。

急救措施的关键在于 “不动” 与 “快送”。发现疑似脑卒中患者后,应立即让其平卧,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窒息),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通畅。绝对禁止强行喂药、喂水或掐人中 —— 脑卒中可能导致吞咽功能障碍,进水服药极易引发呛咳甚至肺部感染;而掐人中不仅无效,还可能因按压导致头部晃动加重脑出血。若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深度 5-6cm,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送医过程中需提前告知急救人员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精确到分钟),这对医院选择溶栓或取栓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医学证实,缺血性脑卒中(占中风的 80%)在发病4.5 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6 小时内可开展动脉取栓,每提前 1 小时治疗,患者良好预后的概率就能提升 10%。

心梗:破解 “沉默杀手” 的伪装

心肌梗死的致死率常与延误救治直接相关,约 40% 的患者在发病 1 小时内猝死,而及时开通阻塞血管可将死亡率降至 5% 以下。其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仿佛有巨石压胸,可持续 15 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常伴随出汗、烦躁、濒死感。但临床中约 30% 的患者表现不典型,尤其需要警惕:

女性患者可能以背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易被误认为消化系统疾病;老年人常因神经敏感性下降,仅感觉胸闷、乏力;糖尿病患者可能因神经病变出现 “无痛性心梗”,仅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这些 “伪装” 症状往往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救治时机。

心梗急救需遵循 “停、药、叫” 三步法。首先让患者立即停止一切活动,就地平卧或坐下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其次若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可立即舌下含服 1 片硝酸甘油(血压低于 90/60mmHg 时禁用),5 分钟后症状未缓解可再服 1 片(最多 3 片);同时立即拨打 120,明确告知 “疑似心梗”,请求携带除颤设备的救护车。

等待救援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状态,若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双手交叠按压胸骨中下段,深度 5-6cm,频率 100-120 次 / 分钟,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直至患者恢复意识或急救人员到达。特别提醒:网传 “心梗时剧烈咳嗽能自救” 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剧烈活动反而会加重心肌缺血,危及生命。

心梗的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 2 小时内,此时通过介入手术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可最大限度挽救濒死心肌。研究显示,从症状出现到血管开通的时间每缩短 30 分钟,患者 1 年死亡率可降低 7.5%。因此,怀疑心梗时 “再等等看” 的心态,往往是致命的错误。

慢阻肺急性加重:别让 “喘不上气” 变成绝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一种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我国患者超 1 亿人,其急性加重期的死亡率高达 20%。与脑卒中、心梗的突发性不同,慢阻肺急性加重多有前驱信号,若能早期识别可有效避免病情恶化:

咳嗽频率增加是最早期的信号,患者可能从每日咳嗽数次增至每小时咳嗽;痰液性质改变,痰液从白色黏液变为黄色或绿色脓性痰,量明显增多;呼吸困难加剧,日常活动(如穿衣、散步)时气短明显加重,甚至安静时也感到喘息。此外,出现下肢水肿、嗜睡、意识模糊等症状时,往往提示病情已进展至呼吸衰竭。

家庭急救的核心是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患者应立即使用平时医生开具的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按照说明书加大剂量吸入(通常为 2-4 喷),必要时每 20 分钟重复一次;若家中备有制氧机,可给予低流量吸氧(1-2 升 / 分钟),避免高浓度吸氧抑制呼吸;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解开患者衣领,使其处于舒适体位(如半坐位)。

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包括:经上述处理后呼吸困难无改善;出现口唇发绀、意识模糊;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左心衰)。慢阻肺急性加重多由感染诱发,及时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可显著降低住院死亡率。值得注意的是,长期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急性加重次数,这是预防的关键。

共性原则:急救中的 “禁忌清单”

三种急症虽病变部位不同,但急救中存在共同的禁忌,需严格规避:

禁止随意移动患者:脑卒中患者随意搬动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心梗患者活动会增加心肌耗氧;慢阻肺患者强迫改变体位可能加剧呼吸困难。

禁止盲目喂药喂水:脑卒中患者可能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易引发呛咳窒息;心梗患者若处于休克状态,进水可能加重心脏负担;慢阻肺急性加重时胃肠道淤血,进食可能诱发呕吐。

禁止过度依赖 “偏方”:如中风后扎手指放血、心梗时拍打手臂、慢阻肺时使用草药熏鼻等方法,均无科学依据,只会延误正规治疗。

预防大于急救:构筑三道防线

心脑肺急症的预防需从基础疾病管理入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脑卒中与心梗的共同危险因素,需通过药物和 lifestyle 调整(低盐低脂饮食、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控制在目标范围;吸烟是慢阻肺的首要诱因,戒烟可使肺功能下降速度降低 50%;肥胖、久坐、熬夜等不良习惯会同时增加三种疾病的发病风险,需坚决纠正。

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病变的有效手段:40 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进行血压、血脂、血糖检测;有家族心脑血管病史者,建议每 2 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和心电图;长期吸烟者(尤其超过 20 年)需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心脑肺急症的救治,本质上是与时间的赛跑、与认知的较量。掌握早期识别要点,践行科学急救措施,规避致命误区,才能在生死关头为自己和他人赢得生机。记住:对这些急症而言,“早一秒发现,多一分希望” 从来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