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家护理注意事项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家护理注意事项

毛奎洁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妇幼保健院

一、饮食管理:控制负担,均衡营养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核心在于减轻心脏负荷,同时保证营养供给,避免因饮食不当诱发病情波动。

严格限钠限水是饮食管理的首要原则。钠的过量摄入会导致体内水潴留,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因此每日食盐摄入量需控制在 5 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需特别注意 “隐形盐” 的摄入,如腌制品(咸菜、腊肉)、加工食品(香肠、罐头)、酱油、味精等,这些食物往往含钠量较高,应尽量避免。烹饪时可采用柠檬汁、醋、香料等替代盐调味,减少对咸味的依赖。

水的摄入量需根据病情个体化调整。若患者存在明显水肿、胸水或腹水,每日饮水量通常需控制在 1000-1500 毫升(包括汤、粥、水果等含水分食物),具体数值需由医生根据尿量、水肿程度等综合判定。建议用固定水杯计量,分多次少量饮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营养均衡同样关键。患者需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鸡蛋、瘦肉、鱼类(尤其是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深海鱼)、豆制品等,每日摄入量约 1.0-1.2 克 / 公斤体重,以维持肌肉力量和免疫功能。同时,增加新鲜蔬菜(如菠菜、西兰花、芹菜)和低糖水果(如苹果、梨、草莓)的摄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预防便秘。但需注意,西瓜、橙子等含水量高的水果应计入每日饮水量,避免过量。

此外,需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如油炸食品、蛋糕等,以防血脂升高和体重增加。控制总热量摄入,维持理想体重(BMI 18.5-23.9),肥胖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缓慢减重,避免快速减重导致营养不良。

二、用药管理:精准规范,警惕风险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规范用药是维持病情稳定的核心环节。

严格遵医嘱用药是首要原则。患者需明确各类药物的服用时间、剂量及频次,如利尿剂(呋塞米、螺内酯)通常建议早晨服用,避免夜间排尿频繁影响睡眠;β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不可突然停药,否则可能诱发病情反弹。建议使用药盒按剂量和时间分装药物,或设置手机闹钟提醒,避免漏服、误服。

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并及时处理。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表现为乏力、肌肉抽搐、食欲下降等,需定期复查电解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钾剂(如氯化钾缓释片);ACEI 类药物(如依那普利)可能引起干咳,若症状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不可自行停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可能导致男性乳房发育或月经紊乱,出现相关症状时需与医生沟通,评估是否继续用药。

避免擅自增减药物。部分患者可能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减药,或因担心副作用而停药,这会导致病情反复甚至恶化。若出现药物不耐受或疑似不良反应,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由医生评估后调整治疗方案,切勿擅自更改。

三、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居家监测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早期识别病情加重信号,为及时干预争取时间。

体重监测是评估水潴留的重要指标。建议患者每日晨起空腹、排尿后、穿相同衣物称重,记录体重变化。若短期内(如 3 天内)体重增加超过 2 公斤,提示可能存在水潴留,需及时联系医生,必要时调整利尿剂剂量。

血压和心率监测需每日进行。建议固定时间(如晨起静息 15 分钟后)测量,记录数值变化。慢性心衰患者的理想血压通常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心率维持在 60-70 次 / 分钟(具体目标值需由医生根据病情设定)。若血压持续偏低(收缩压 <90mmHg)并伴随头晕、乏力,或心率明显加快(>100 次 / 分钟)、节律不齐,需及时就医。

症状变化监测需重点关注以下指标:呼吸困难(如活动后气短加重、夜间不能平卧、需垫高枕头才能入睡)、乏力(日常活动耐力下降,如步行数百米即感疲惫)、水肿(脚踝、小腿或腹部水肿范围扩大,按压后凹陷长时间不恢复)、咳嗽(尤其夜间干咳或咳粉红色泡沫痰)。出现上述症状时,提示心衰可能加重,需及时就诊。

四、活动与休息:平衡适度,避免过劳

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既能维持体力,又能避免心脏负担过重。

适度活动以不引起不适为原则。病情稳定的患者可从低强度活动开始,如缓慢步行(每次 5-10 分钟,每日 2-3 次)、太极拳、八段锦等,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强度,最终达到每日 30 分钟左右的轻度有氧运动。活动过程中若出现气短、胸痛、心悸等症状,需立即停止并休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如快速奔跑、搬重物、长时间弯腰等,这些动作会突然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衰加重。同时,避免在极端天气(高温、严寒、大风)下外出活动,以防刺激血管收缩或诱发呼吸道感染。

保证充足休息。每日需保证 7-8 小时睡眠,午休 1-2 小时(避免过长导致夜间失眠)。休息时可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 30°-45°),减轻肺部淤血,缓解呼吸困难。若夜间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可立即坐起或下床站立,待症状缓解后再卧床休息。

五、心理护理:调节情绪,积极应对

慢性心力衰竭病程长、易反复,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家属的心理支持至关重要。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倾听其感受,避免指责或忽视,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焦虑,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可共同参与患者的护理过程,如一起制定饮食计划、陪同散步,让患者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

患者自我情绪调节同样重要。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如养花、听音乐、书法)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学习简单的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每日练习 10-15 分钟,帮助平复情绪;多与其他心衰患者交流经验,分享感受,增强应对疾病的信心。

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失眠、对事物失去兴趣等抑郁表现,或过度担心病情、坐立不安等焦虑症状,需及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如抗抑郁药),避免情绪问题影响病情控制。

六、并发症预防:降低诱发风险

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是诱发心衰加重的常见因素,需重点预防。

预防呼吸道感染是关键。呼吸道感染(如感冒、肺炎)会加重肺部淤血,诱发心衰急性发作。患者需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尤其流感高发季节),必要时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每日开窗 2-3 次,每次 30 分钟);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需提前咨询医生是否适合接种)。

预防血栓形成。长期卧床或活动量少的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需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勾脚、抬腿),每小时 1-2 次;能下床活动者,需定时起身行走,避免长时间久坐;若存在下肢水肿,可在休息时适当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加重心脏负担,甚至诱发急性心衰。需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燕麦、火龙果),每日饮水量充足(在限水范围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避免用力排便。

七、环境与习惯:营造适宜康复环境

居家环境的调整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能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条件。

居家环境优化。保持室内整洁、安静、通风良好,温度维持在 18-22℃,湿度 50%-60%,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地面保持干燥,避免放置障碍物,防止患者滑倒或绊倒;常用物品(如药物、水杯)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减少患者弯腰或踮脚取物的动作。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加重心肌缺血;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患者需严格戒烟,避免接触二手烟;完全戒酒或在医生指导下少量饮用低度酒(如红酒,每日不超过 50 毫升)。

避免过度刺激。减少浓茶、咖啡摄入(每日不超过 1 杯),以防心率加快;避免长时间观看紧张刺激的影视节目或参与激烈讨论,防止情绪波动过大。

八、定期复诊与紧急处理:科学管理,防患未然

定期复诊和掌握紧急情况处理方法,是预防病情恶化的重要保障。

定期复诊。即使病情稳定,也需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查(通常每 1-3 个月一次),检查项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能、电解质等,以便医生评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复诊时需携带居家监测记录(体重、血压、心率、症状变化)和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便于医生全面了解情况。

紧急情况处理。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突发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粉红色泡沫痰;持续胸痛且休息后不缓解;血压骤降(收缩压 < 80mmHg)并伴随意识模糊、晕厥;心跳骤停(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期间,可让患者采取坐位,双腿下垂,减少回心血量,缓解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居家护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饮食、用药、监测、活动、心理等多方面综合管理。患者和家属需密切配合,严格遵循医嘱,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积极应对,才能有效维持病情稳定,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急性发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