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筛到确证,艾滋病检测全解析
从初筛到确证,艾滋病检测全解析
孙冉 河南省镇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HIV 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尤其是 CD4+T 淋巴细胞,致使免疫系统逐步受损,最终引发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使患者易受各种机会性感染与肿瘤侵袭。艾滋病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异性及双性性行为)、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受污染血液或血制品)和母婴传播(孕期、分娩及哺乳过程中母婴间传播)艾滋病检测在防控工作中占据核心地位。一方面,检测能够及时发现 HIV 感染者,助其尽早接受规范治疗与管理,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另一方面,能让感染者及时了解自身感染状况,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给他人,对控制艾滋病传播意义重大。此外,对特定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测,可精准评估疫情态势,为防控策略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关键依据。
一、初筛检测:广泛排查的 “先锋”
(一)初筛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将 HIV 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加入待检血清,若血清中存在 HIV 抗体,便会与抗原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最后加入底物显色。通过酶标仪测定吸光度值(OD 值),计算 S/CO 值(S 为样本 OD 值,CO 为临界值),S/CO≥1 判为阳性,<1 则为阴性。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能检测出大部分 HIV 感染者,但操作相对复杂,需专业设备与技术人员,检测时间较长,一般需数小时。。化学发光法: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光信号进行检测。以磁性微粒为固相载体,包被 HIV 抗原,与待检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再加入发光底物,通过检测发光强度判断结果。此方法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和特异性与 ELISA 相当,在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广泛。
快速检测试剂(如胶体金法、免疫层析法):以硝酸纤维素膜为载体,包被 HIV 抗原或抗体。如胶体金法,在硝酸纤维素膜的特定区域分别包被 HIV 抗原和抗金标抗体,当滴加待检血清后,若血清中有 HIV 抗体,会先与胶体金标记的 HIV 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层析作用下移动至包被抗金标抗体的区域,出现肉眼可见的红色条带,为阳性结果;仅出现一条质控带则为阴性。快速检测试剂操作简单,无需特殊设备,15 - 30 分钟即可出结果,适用于现场检测、自我检测及资源有限地区,但准确性相对 ELISA 和化学发光法稍低,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抗原抗体联合检测:HIV 感染人体后,P24 抗原会先于抗体出现。抗原抗体联合检测试剂既能检测 HIV 抗体,又能检测 P24 抗原,可缩短检测窗口期,提高早期感染的检出率。常用方法有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电化学发光法等,原理与抗体检测类似,只是在检测体系中同时加入针对抗体和抗原的检测试剂。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窗口期较单纯抗体检测可缩短约 1 周,能更早发现感染,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二)初筛检测机构
医疗机构:各级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的检验科、感染科、皮肤科、性病科等科室通常提供艾滋病初筛检测服务。患者可通过医生开具的检测申请单,在医院相关科室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医院检测设备先进,技术人员专业,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且能为患者提供后续的诊断、治疗及咨询服务。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作为艾滋病防控的专业机构,CDC 免费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艾滋病初筛检测。可直接前往当地 CDC 的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CT),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测前咨询、样本采集和检测。CDC 检测具有保密性好、咨询服务专业全面等优势,能为检测者提供个性化的预防建议和转介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开展艾滋病初筛检测工作,方便社区居民就近检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检测的同时,还能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防艾意识,为居民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社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防艾社会组织,如艾滋病关爱小组、志愿者协会等,在经过相关部门培训和授权后,也可提供艾滋病快速检测服务。社会组织检测服务更具灵活性和人文关怀,能为特定高危人群(如同性恋群体、吸毒人群等)提供隐秘、便捷的检测渠道,同时开展同伴教育和心理支持活动。
(三)初筛检测流程
咨询与登记:检测者在进行初筛检测前,会接受专业人员的咨询,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高危行为史(如性行为方式、性伴侣数量、是否共用注射器等)、既往病史等。咨询旨在帮助检测者了解艾滋病检测的意义、方法、流程及注意事项,消除顾虑,同时为后续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处理提供参考。咨询后,检测者需填写检测登记表,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便于结果反馈和随访。
样本采集:初筛检测常用血液样本,一般采用静脉采血方式,采集 3 - 5 毫升血液,放入专门的采血管中。采血过程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安全、卫生,避免交叉感染。除血液样本外,部分快速检测试剂还可采集唾液或尿液样本。唾液检测通过采集口腔黏膜渗出液进行,尿液检测则采集随机尿液,这两种采样方式相对简便、无创,但准确性稍逊于血液检测,多用于初步筛查或自我检测。
实验室检测:采集的血液样本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根据选用的检测方法,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检测。如采用 ELISA 或化学发光法,需将样本加入检测板或反应杯中,经过温育、洗涤、加酶标抗体、显色等一系列步骤,最后通过仪器读取结果;若使用快速检测试剂,技术人员只需按照说明书操作,在规定时间内观察结果即可。检测过程中,技术人员会严格把控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初筛检测结果解读
阴性结果:若初筛检测结果为阴性,通常表示在本次检测中,未从样本中检测到 HIV 抗体或抗原。但需注意,艾滋病存在窗口期,即从感染 HIV 到血液中能检测出相应标志物的时间段。在窗口期内,检测结果可能为假阴性。一般而言,抗体检测窗口期约为 2 - 12 周,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窗口期可缩短至 1 - 4 周。因此,如果检测者有高危行为,且检测时间在窗口期内,即便初筛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可能,需在窗口期过后再次进行检测。此外,极少数情况下,因个体免疫反应异常等原因,可能导致抗体产生延迟,也需复查。
阳性结果:当初筛检测结果为阳性时,并不意味着检测者已确诊感染 HIV,因为初筛检测存在一定假阳性率。初筛阳性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检测试剂质量问题、操作不当、样本污染,或患者自身存在某些干扰物质(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等。所以,一旦初筛结果呈阳性,需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复检和确证试验,以明确诊断。
二、复检:谨慎验证的 “把关人”
(一)复检的必要性
初筛检测由于追求快速、简便及广泛筛查,其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相对有限,易出现假阳性结果。若仅凭初筛阳性就判定感染,会给检测者带来极大心理负担,引发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问题。而复检采用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对初筛阳性样本进行再次检测,可有效降低假阳性率,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确证试验提供更可靠依据。
(二)复检的方法与流程
复检方法选择:复检通常使用与初筛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或另外两种不同原理或不同厂家的试剂进行检测。例如,若初筛采用 ELISA 法,复检可选用化学发光法或快速检测试剂;若初筛使用某一厂家的试剂,复检则换用其他厂家试剂。通过多种方法交叉验证,提高结果准确性。
复检流程:医疗机构发现初筛试验阳性的血样后,会在本机构或送样至上级机构进行复检。复检流程与初筛类似,同样需经过样本接收、核对、检测等步骤。技术人员在复检过程中,会更加严格把控操作细节,确保检测结果可靠。若复检结果仍为阳性,需进一步进行确证试验;若复检结果为阴性,则初筛阳性结果大概率为假阳性,可出具阴性报告,但需详细记录检测过程及结果,必要时对检测者进行随访。
三、确证试验:精准诊断的 “定音锤”
(一)确证试验方法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该方法是艾滋病确证的经典方法。首先将 HIV 病毒蛋白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按分子量大小分离,然后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将待检血清与膜条孵育,若血清中存在 HIV 抗体,会与膜条上对应的病毒蛋白条带结合,再加入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最后加入底物显色。通过观察膜条上出现的条带情况,判断结果。一般而言,同时出现两条或两条以上 HIV 特异性蛋白条带(如 gp41、gp120/gp160、p24 等),可判定为阳性;仅出现一条非特异性条带或无条带出现,为阴性;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结果不确定,需进一步随访或采用其他确证方法。免疫印迹法特异性高,是艾滋病诊断的 “金标准” 之一,但操作复杂,需专业设备与技术人员,检测时间较长,一般需数小时至一天。
核酸检测:包括定性和定量检测。定性检测直接检测血液中的 HIV 病毒核酸,判断是否感染 HIV,可用于早期感染诊断、抗体不确定结果的辅助判断以及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者)的感染诊断。定量检测即病毒载量检测,通过测定血液中 HIV RNA 的拷贝数,评估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水平,用于监测病情进展、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及预测疾病预后等。核酸检测常用方法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 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实时荧光定量 PCR 等。核酸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可缩短窗口期,但设备昂贵,检测成本高,对实验室条件和技术人员要求也高。
(二)确证试验机构
确证试验需在具备资质的专业实验室进行,如省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分大型三甲医院的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能确保确证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三)确证试验流程与结果解读
流程:对于复检呈阳性的血样,医疗机构会将其送往有确证资质的实验室进行确证试验。确证实验室收到样本后,先进行样本登记、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然后根据选用的确证方法,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进行检测。如采用免疫印迹法,需经过凝胶电泳、转膜、封闭、孵育、显色等一系列步骤;若进行核酸检测,需提取样本中的核酸,进行扩增和检测。检测过程中,技术人员会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设置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等,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果解读
阳性结果:若免疫印迹法出现两条或两条以上 HIV 特异性蛋白条带,或核酸定性检测结果为阳性,可确诊 HIV 感染。一旦确诊,需及时告知患者,为其提供专业的治疗建议和心理支持,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和患者管理。
阴性结果:免疫印迹法仅出现一条非特异性条带或无条带出现,或核酸定性检测结果为阴性,可排除 HIV 感染。对于初筛和复检阳性,但确证试验为阴性的情况,可能是初筛和复检出现假阳性,需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除其顾虑。
不确定结果:免疫印迹法出现一条特异性条带,结果不确定。可能原因包括处于 HIV 感染窗口期,抗体尚未产生足够条带;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非特异性反应。对于不确定结果,需对检测者进行随访,一般在 2 - 4 周后再次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若随访期间出现 HIV 相关症状或体征,或第二次检测结果转为阳性,可确诊感染;若第二次检测结果仍为不确定或阴性,需进一步结合临床症状、病史及其他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四、特殊情况与注意事项
(一)窗口期问题
窗口期是艾滋病检测中的关键概念。如前文所述,窗口期内,HIV 感染者体内虽已感染病毒,但因免疫系统尚未产生足够抗体或抗原,检测结果可能为阴性。不同检测方法窗口期各异,抗体检测窗口期约 2 - 12 周,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窗口期可缩短至 1 - 4 周,核酸检测窗口期最短,约 1 - 2 周。为避免因窗口期导致漏诊,有高危行为者应在窗口期过后及时进行检测。若首次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仍存在高危行为,建议定期进行复查,一般每 3 - 6 个月检测一次。
(二)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分析
假阳性:除前文提及的初筛检测因试剂、操作、样本等因素易出现假阳性外,某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可能与检测试剂发生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近期接种过某些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也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导致假阳性。此外,样本储存和运输不当,如样本反复冻融、受到污染等,也可能造成假阳性。对于假阳性结果,需通过复检和确证试验进行排除,同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近期接种史等,综合判断原因。
假阴性:除窗口期因素外,病毒变异、个体免疫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HIV 病毒具有高度变异性,某些变异株可能使检测试剂无法有效识别,导致漏检;部分免疫功能低下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恶性肿瘤等),免疫系统对 HIV 感染的反应较弱,抗体产生延迟或水平较低,也可能出现假阴性。为减少假阴性结果,检测机构应定期对检测试剂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其能覆盖常见病毒变异株;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等高风险人群,可考虑采用多种检测方法联合检测,提高检测准确性。
(三)检测前后的咨询与心理支持
艾滋病检测不仅是一项医学检查,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问题。检测前,专业人员应向检测者充分解释检测的目的、方法、流程及可能结果,帮助其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消除恐惧和误解。对于有高危行为者,给予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和预防建议。检测后,根据结果提供相应心理支持。若结果为阴性,提醒检测者保持健康行为,避免高危行为;若结果为阳性,以温和、专业的方式告知患者,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其正确面对疾病,同时介绍治疗方案、医保政策及社会支持资源等,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回归正常生活。此外,对于等待检测结果期间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检测者,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缓解心理压力。
(四)隐私保护
艾滋病检测涉及个人隐私,检测机构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检测者隐私。在检测过程中,所有涉及检测者个人信息的资料均应妥善保管,采用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检测和记录,避免信息泄露。未经检测者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透露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对于社会组织开展的检测服务,同样需建立严格的隐私保护制度,确保检测者信息安全,消除其顾虑,提高检测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