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居家观察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黄疸居家观察的注意事项

张卓 镇平县妇幼保健院(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现象,约 60% 的足月儿和 80% 的早产儿会在出生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多数情况下,黄疸是新生儿正常生理过程的一部分,但少数情况下可能提示严重的疾病。对于新手父母来说,掌握居家观察新生儿黄疸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不仅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一、认识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胆红素是红细胞破坏后的产物,正常情况下会经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但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处理胆红素的能力较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从而出现黄疸。

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4-6 天达到高峰,7-10 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不超过 4 周。病理性黄疸则出现时间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持续时间长(足月儿超过 2 周,早产儿超过 4 周)、黄疸程度重或退而复现,需要及时诊治。

二、黄疸观察的正确方法

(一)观察环境与时间选择

观察新生儿黄疸,环境光线的选择尤为重要。自然光是最理想的观察光源,因为自然光下黄疸的颜色表现最为真实。应避免在昏暗的灯光下或强光直射下观察,昏暗环境会掩盖黄疸的程度,强光则可能使皮肤颜色失真,影响判断的准确性。

观察时间最好选择在白天,此时自然光充足,能更清晰地发现皮肤颜色的变化。每次观察尽量在同一时间段、相似的光线条件下进行,这样可以减少因光线差异导致的判断误差,便于对比黄疸的变化情况。

(二)观察部位及顺序

新生儿黄疸的出现和消退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从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颈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心和脚心。因此,居家观察时应按照由上至下、由前至后的顺序进行全面检查。

面部:首先观察宝宝的额头、脸颊和鼻尖,这些部位是黄疸最早出现的地方。用手指轻轻按压宝宝的皮肤(按压力度以皮肤变白为宜),松开后观察皮肤恢复后的颜色,如果呈现黄色,说明可能存在黄疸。

颈部和躯干:接着观察颈部、前胸和腹部。随着黄疸程度的加重,这些部位会逐渐变黄。

四肢:然后检查上肢和下肢的近端,即靠近躯干的部分,如手臂的上臂、大腿的近端。当黄疸进一步发展时,这些部位会出现黄染。

手足心:最后观察手心和脚心。如果手心和脚心出现黄疸,说明黄疸程度较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黄疸程度的判断

黄疸程度的判断主要依据皮肤黄染的范围和颜色深浅。一般来说,皮肤黄染范围越广、颜色越深,说明黄疸程度越重。

轻度黄疸:仅面部出现黄染,颜色较浅。

中度黄疸:黄染蔓延至颈部、躯干和上肢近端,颜色较深。

重度黄疸:黄染波及四肢远端(如手腕、脚踝以下)和手足心,颜色呈深黄色或橙黄色。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凭借肉眼观察判断黄疸程度可能存在误差,尤其是对于肤色较深的宝宝。如果对黄疸程度有疑问,可使用经皮黄疸仪进行检测(部分社区医院或母婴机构可提供租赁服务),但该检测结果仅供参考,不能替代血清胆红素检测。

三、黄疸变化的记录与监测

(一)记录内容

为了准确掌握黄疸的变化情况,家长应做好详细记录,记录内容包括:

黄疸出现时间:记录宝宝首次出现黄疸的日期和具体时间。

黄疸部位变化:每天观察并记录黄疸涉及的部位,如 “今日黄疸从面部蔓延至颈部”。

黄疸颜色变化:描述黄疸颜色的深浅变化,如 “颜色较昨日加深” 或 “颜色较昨日变浅”。

宝宝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睡眠情况、大小便情况等。例如,“宝宝今日吃奶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宝宝今日大便 3 次,颜色为黄色”。

(二)监测频率

出生后 1 周内:由于此阶段黄疸变化较快,建议每天观察并记录 2-3 次。

出生 1 周后:如果黄疸逐渐减轻,可适当减少监测频率,每天观察 1 次即可。

对于早产儿或存在高危因素(如溶血病、窒息等)的宝宝,应增加监测频率,必要时每天监测 4-6 次。

四、喂养与护理对黄疸的影响

(一)喂养的重要性

充足的喂养对于促进新生儿胆红素的排出、减轻黄疸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在出生后半小时内即可开始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母乳是新生儿最理想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肠道功能的建立。频繁有效的母乳喂养(每天 8-12 次)可以促进宝宝排便,从而增加胆红素的排出量,减轻黄疸。

配方奶喂养:如果因特殊原因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应选择合适的配方奶进行喂养,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奶量。每次喂奶量应根据宝宝的体重和年龄进行调整,一般每次喂奶量为 30-60 毫升,每天喂奶 8-10 次。

(二)护理要点

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给宝宝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皮肤感染。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皮肤,以免损伤皮肤黏膜。

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室内温度应保持在 22-25℃,湿度保持在 55%-65%。

避免过度包裹:过度包裹会使宝宝体温升高,增加胆红素的产生,不利于黄疸的消退。应根据室内温度适当给宝宝增减衣物,保持宝宝体温在 36-37℃之间。

五、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虽然大多数新生儿黄疸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

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

黄疸进展过快:黄疸在短时间内(如 1-2 天内)迅速加重,黄染范围从面部蔓延至全身。

黄疸程度过重:手心和脚心出现黄疸,或经皮黄疸仪检测胆红素值超过正常范围。

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 2 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 4 周。

伴随症状:宝宝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奶、吸吮无力、哭声微弱、烦躁不安、抽搐、发热或体温不升、大便颜色变浅(如灰白色)或尿色加深(如深黄色)等症状。

六、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一)常见误区

认为黄疸都不需要治疗:虽然生理性黄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病理性黄疸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宝宝的智力和听力发育。因此,家长不能忽视黄疸的监测和治疗。

过度依赖晒太阳退黄:晒太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胆红素的分解,但效果有限,且长时间晒太阳可能会对宝宝的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因此,不能将晒太阳作为退黄的主要方法。

停止母乳喂养: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特殊类型,通常在出生后 1 周左右出现,2 周左右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情况下,母乳性黄疸不会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影响,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如果胆红素值过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暂停母乳喂养 1-2 天,待胆红素值下降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二)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用药:新生儿肝肾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自行用药可能会对宝宝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如果需要治疗黄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定期体检:新生儿出生后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黄疸等问题。

遵循医生的建议:如果宝宝被诊断为病理性黄疸,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定期复查胆红素值,直至黄疸完全消退。

总之,新生儿黄疸虽然常见,但家长不能掉以轻心。通过掌握正确的居家观察方法和注意事项,密切监测黄疸的变化情况,合理喂养和护理宝宝,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就医,才能确保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