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睡眠障碍的改善方法

儿童睡眠障碍的改善方法

叶宗利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妇幼保健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他们的身体和大脑发育。然而,当睡眠障碍悄然出现,这一切美好的生长进程都可能受到阻碍。儿童睡眠障碍并非罕见现象,据相关研究显示,约 25% - 30% 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白天的精神状态、学习能力,长期发展还可能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一、儿童睡眠障碍的常见表现

儿童睡眠障碍涵盖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入睡困难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扰:到了睡觉时间,孩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进入梦乡,甚至需要家长长时间陪伴、讲故事、播放音乐等才能勉强入睡。即使进入睡眠状态,睡眠维持障碍也可能困扰着孩子,他们会频繁夜醒,有的孩子一晚上可能醒来 3 - 4 次甚至更多,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这不仅影响孩子自身的睡眠质量,也让家长疲惫不堪。

夜惊和梦魇也是儿童睡眠障碍的典型表现。夜惊通常发生在孩子入睡后的 1 - 2 小时内,孩子会突然坐起,双眼直视,表情惊恐,大声尖叫,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但往往意识模糊,对家长的安抚没有明显反应,一般持续数分钟后又会自行躺下继续入睡,第二天醒来对夜惊过程毫无记忆。梦魇则更像是一场可怕的噩梦,孩子在梦中会经历强烈的恐惧、焦虑等情绪,醒来后能清晰描述梦中的可怕场景,并且会因为害怕再次入睡而抗拒上床睡觉。

此外,睡眠呼吸障碍在儿童中也不容忽视,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这类孩子在睡眠时会出现打鼾、呼吸暂停、张口呼吸等症状,睡眠姿势也常常不自然,由于夜间睡眠时呼吸不畅,大脑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孩子白天会表现出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

二、儿童睡眠障碍的成因分析

儿童睡眠障碍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理因素是重要的一方面,例如孩子身体不适,像感冒引起的鼻塞、咳嗽,肠胃不适导致的腹痛、腹胀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使孩子入睡困难或频繁夜醒。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牙齿萌出期的牙龈不适、生长痛等也可能干扰睡眠。

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小觑。现代社会,孩子面临的压力逐渐增大,学业压力、与同伴的社交问题、家庭环境变化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比如,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习困难、被同学欺负,或者家庭中父母争吵、搬家等,都会使孩子产生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延续到睡眠中,引发睡眠障碍。

生活习惯对儿童睡眠有着直接影响。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如白天睡眠时间过长、晚上睡觉时间不固定;睡前过度兴奋,长时间看电视、玩电子游戏、剧烈运动等,都会刺激孩子的大脑,使其难以平静下来进入睡眠状态。此外,睡眠环境不佳,如卧室光线过亮、温度不适、噪音过大等,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舒适度,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还有一些特殊情况,如过敏体质的孩子,接触过敏原后出现的皮肤瘙痒、呼吸道不适等症状,可能在夜间加重,从而影响睡眠;某些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的孩子,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问题。

三、改善儿童睡眠障碍的方法

(一)调整生活习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是改善儿童睡眠障碍的基础。家长应帮助孩子制定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即使在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让孩子的生物钟形成规律。例如,规定孩子晚上 8 点半洗漱,9 点准时上床睡觉,早上 7 点起床。通过长期坚持,孩子的身体会逐渐适应这种节奏,更容易自然地进入睡眠状态和醒来。

合理安排白天的活动和睡眠时间也至关重要。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白天可以适当安排 1 - 2 次小睡,但每次小睡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 1 - 2 小时左右,避免影响晚上的睡眠。稍大一些的孩子,如果白天精力充沛,可不安排午睡。同时,白天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让孩子在阳光下尽情玩耍,消耗体力,这样晚上会更容易感到困倦,提高入睡的效率。

睡前营造安静、舒适的氛围是关键。在孩子睡前 1 - 2 小时,应避免让孩子接触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可以安排一些安静的活动,如亲子阅读温馨的绘本、听轻柔舒缓的音乐、进行简单的睡前按摩等,帮助孩子放松身心,缓解一天的疲劳和紧张情绪,为进入睡眠做好准备。此外,调整卧室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一般在 25℃左右)、湿度(40% - 60%),拉上遮光窗帘,减少噪音干扰,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睡眠空间。

(二)心理调节

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改善睡眠障碍的重要环节。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倾听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缓解焦虑和压力。

对于因特定事件产生恐惧心理而影响睡眠的孩子,如害怕黑暗、害怕独自睡觉等,家长可以采用系统脱敏法等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例如,孩子害怕黑暗,可以先在孩子睡觉时开一盏小夜灯,逐渐降低夜灯的亮度,或者在孩子适应小夜灯后,尝试在孩子入睡后关闭夜灯,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适应黑暗环境。同时,家长的陪伴和安抚也非常重要,在孩子感到害怕时,紧紧拥抱孩子,轻声安慰,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练习、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帮助孩子在睡前放松身心。教孩子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慢地呼气,感受身体的放松;或者让孩子依次收紧和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从脚趾开始,逐渐向上到头部,通过这种方式缓解身体的紧张,减轻心理压力,促进睡眠。

(三)饮食调整

合理的饮食对改善儿童睡眠也有一定的帮助。晚餐不宜吃得过饱或过少,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孩子腹部不适,影响睡眠;过少则可能使孩子在夜间感到饥饿,同样影响睡眠质量。晚餐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适量的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的饮料,如可乐、咖啡等,这些食物和饮料可能会刺激孩子的神经系统,使孩子兴奋难以入睡。

一些食物具有助眠的作用,可以适当让孩子食用。比如牛奶中含有色氨酸,它能够促进褪黑素的合成,有助于睡眠,孩子睡前可以喝一杯温热的牛奶;香蕉富含镁元素,具有放松肌肉、缓解紧张的作用,也适合在睡前食用。此外,燕麦、小米等谷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也对睡眠有益,可以将它们作为孩子的主食或加餐。

(四)医疗干预

如果孩子的睡眠障碍问题较为严重,通过上述生活方式的调整和心理调节等方法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孩子的症状、睡眠情况、生活习惯等,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睡眠监测、脑电图检查等,以明确睡眠障碍的类型和病因,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一些患有睡眠呼吸障碍的孩子,可能需要佩戴呼吸机等设备来辅助呼吸,改善睡眠时的通气情况;对于存在神经系统问题或心理疾病导致睡眠障碍的孩子,可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治疗,定期带孩子复查,观察治疗效果,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在改善儿童睡眠障碍方面也有独特的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专业的中医推拿师可以通过按摩孩子的特定穴位,如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起到宁心安神、促进睡眠的作用;针灸也可以调节孩子的身体机能,改善睡眠状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有资质的医生,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四、总结与注意事项

儿童睡眠障碍是一个需要家长高度重视的问题,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进行心理调节、合理饮食调整以及必要的医疗干预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大多数孩子的睡眠障碍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改善。在改善孩子睡眠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因为睡眠习惯的调整和睡眠障碍的改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同时,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和身体、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孩子在睡眠障碍改善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症状加重、出现新的症状等,应及时就医。此外,家长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生活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睡眠环境,让孩子拥有充足、高质量的睡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