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与普通腹泻,如何区分

细菌性痢疾与普通腹泻,如何区分

王典  唐河县人民医院

在日常生活中,腹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遭遇频繁排便、大便稀薄等情况时,往往会简单地将其归为 “吃坏肚子” 引发的普通腹泻。然而,有一种腹泻情况不容忽视 —— 细菌性痢疾,它与普通腹泻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若误将细菌性痢疾当作普通腹泻处理,可能会延误病情,对健康造成更大危害。

一、致病根源:不同的 “幕后推手”

普通腹泻的成因十分复杂且多样。饮食因素是导致普通腹泻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食用过多生冷食物,像大量进食冰镇西瓜、冷饮等,低温会刺激胃肠道,使其蠕动加快,从而引发腹泻;暴饮暴食则会超出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导致食物在肠道内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进而引起腹泻。此外,食物过敏也可能引发普通腹泻,有些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饮用牛奶后就会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还有些人对海鲜、坚果等食物过敏,接触后也会出现腹泻反应。

肠道感染也是普通腹泻的重要诱因,但感染源与细菌性痢疾有所不同。病毒感染是常见类型,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这些病毒在秋冬季节较为活跃,容易引发儿童和成人的腹泻症状。寄生虫感染同样会导致普通腹泻,例如蛔虫、绦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会破坏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发腹泻。

反观细菌性痢疾,它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当健康人摄入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源后,就有可能感染发病。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如水源受到粪便污染、食物储存和加工过程不卫生等,细菌性痢疾更容易传播。此外,密切接触感染者也是传播途径之一,例如与细菌性痢疾患者共用生活用品、餐具等,都可能接触到含有志贺菌的排泄物,进而被感染。

二、症状表现:细微之处见差异

普通腹泻的症状通常相对较轻。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 3 - 5 次,大便性状多为稀便,但很少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症状也较为轻微,多为隐痛或胀痛,位置不固定,通常在排便后腹痛症状会有所缓解。此外,普通腹泻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发热或仅出现低热症状,体温大多在 38℃以下,且全身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食欲通常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而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则更为严重和典型。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达 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畏寒、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腹痛症状明显,多为左下腹疼痛,疼痛性质为绞痛,疼痛较为剧烈,难以忍受。腹泻频繁,每日可达 10 - 20 次甚至更多,大便量少,起初为稀便,很快会转变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细菌性痢疾区别于普通腹泻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频繁腹泻和肠道炎症刺激,患者还会出现里急后重感,即总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频繁前往厕所,但每次排便量很少。病情严重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还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三、病程发展:快慢有别

普通腹泻如果病因能够及时去除,例如停止食用引起不适的食物,症状通常会在 1 - 3 天内得到明显改善。经过适当的休息和饮食调整,如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补充足够的水分,多数患者在一周内即可恢复正常,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细菌性痢疾的病程相对较长且复杂。如果不进行规范治疗,病情可能会迁延不愈,转为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超过 2 个月,患者会反复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在慢性病程中,患者的免疫力会受到影响,容易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即使是急性细菌性痢疾,在规范治疗的情况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恢复,一般经过 1 - 2 周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症状才会逐渐缓解,身体机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四、诊断方法:科学检测助分辨

在诊断普通腹泻时,医生通常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有过敏史、旅行史等,通过了解这些信息,初步判断腹泻的可能原因。一般的体格检查,如腹部触诊,检查是否有压痛等,也是常规的诊断手段。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能会进行大便常规检查,观察大便的性状、有无白细胞等,但普通腹泻患者的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往往没有明显的特异性改变,有时仅表现为大便中白细胞轻度增多。

对于细菌性痢疾的诊断,同样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尤其是是否有与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接触史、近期的饮食卫生情况等。体格检查时,左下腹常有明显压痛。实验室检查是诊断细菌性痢疾的关键,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和脓细胞,大便培养如果检出志贺菌,则可以明确诊断。此外,血常规检查也有助于诊断,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通常显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反映出身体存在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病情不典型或诊断困难时,还可能需要进行肠镜检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治疗手段:因 “病” 而异

普通腹泻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果是饮食因素引起的腹泻,首先需要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轻度腹泻患者,通过口服补液盐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即可。若腹泻症状较为严重,可适当使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它可以吸附肠道内的病菌和毒素,保护肠道黏膜,从而缓解腹泻症状。如果是由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普通腹泻,还需要针对病原体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病毒感染,使用驱虫药物治疗寄生虫感染。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则以抗感染治疗为核心。一旦确诊,应尽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等。在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如米粥、鸡蛋羹等。由于细菌性痢疾患者腹泻频繁,容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通过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的方式进行补充。对于发热、腹痛等症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如使用退热药物降低体温,使用解痉药物缓解腹痛。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未雨绸缪保健康

预防普通腹泻,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保持饮食卫生是重中之重,要做到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未煮熟的肉类等;食物要现做现吃,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餐具要定期消毒,防止细菌滋生。此外,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经手传播病菌。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普通腹泻的发生。

预防细菌性痢疾同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公共卫生管理,保护水源,防止水源受到粪便污染;对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格监管,确保食品安全。个人方面,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避免与细菌性痢疾患者密切接触,如必须接触,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对于儿童、老年人等易感人群,更要加强防护,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此外,在细菌性痢疾流行期间,可考虑接种疫苗进行预防,但目前细菌性痢疾疫苗的保护效果有限,仍需要综合采取多种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虽然细菌性痢疾和普通腹泻都表现为腹泻症状,但在病因、症状表现、病程发展、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出现腹泻症状时,能够初步判断病情,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果出现疑似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如高热、黏液脓血便、剧烈腹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重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守护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