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饮食、用药与血糖监测全攻略
糖尿病患者居家护理:饮食、用药与血糖监测全攻略
庞允 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内科
在现代社会,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数据显示,全球约有 5.37 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预计到 2030 年,这一数字将攀升至 6.43 亿。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世界首位,约 1.41 亿人深受其扰。糖尿病不可治愈,却可通过科学护理有效控制。居家护理作为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尤其在饮食规划、药物服用、血糖监测方面,直接影响病情走向与患者生活质量。掌握居家护理要点,对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维持健康状态至关重要。
一、科学饮食:控糖基石,吃出健康
(一)饮食原则:精准把控,合理搭配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需遵循 “总量控制、均衡营养” 的原则。每日摄入的总热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劳动强度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成年轻体力劳动者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 25 - 30 千卡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需要 30 - 35 千卡,重体力劳动者需要 35 千卡以上。同时,要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通常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 50% - 65%,蛋白质占 15% - 20%,脂肪占 20% - 30% 。
在食物选择上,优先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全谷物、杂豆类和蔬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杂豆类如红豆、绿豆、黑豆,它们消化吸收相对缓慢,可延缓餐后血糖上升速度。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尤其是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西兰花等,每天摄入量应不少于 500 克。同时,要控制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像白米饭、白面包、蛋糕、糖果等高糖食物,会使血糖快速升高,应尽量少吃。
(二)饮食技巧:巧思搭配,美味控糖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并非只有单调与限制,掌握一些饮食技巧,同样可以享受美味又控糖。在主食方面,可以采用粗细搭配的方式,比如将白米与糙米、小米、燕麦等混合煮饭;或者用全麦面粉制作馒头、面条。烹饪方式也很关键,建议采用蒸煮炖等低温烹饪方式,避免油炸、油煎,减少油脂摄入。
在进餐顺序上,遵循 “先喝汤,再吃蔬菜,接着吃蛋白质类食物,最后吃主食” 的原则,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汤类选择清淡的蔬菜汤,避免油腻的肉汤;蛋白质类食物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来源,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持身体正常运转。此外,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可将一天的食物分成 5 - 6 餐,既能稳定血糖,又能减轻饥饿感。
二、规范用药:精准执行,稳定血糖
(一)药物类型:了解特性,对症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种类丰富,不同类型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各异。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二肽基肽酶 - 4(DPP - 4)抑制剂等。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是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首选用药,可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则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除了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也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药物,适用于 1 型糖尿病患者、2 型糖尿病患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手术、急性并发症等)以及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的患者。胰岛素根据作用时间可分为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血糖情况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和注射方案。
(二)用药注意:遵医嘱行,规避风险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停药或换药。随意改变用药方案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引发低血糖或高血糖,严重时危及生命。在服用口服降糖药时,要注意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方法,比如二甲双胍一般建议随餐服用,可减少胃肠道不适;磺脲类药物通常在餐前 30 分钟服用,以保证药物发挥最佳降糖效果。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和部位。注射部位可选择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每次注射应更换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防止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影响胰岛素吸收。同时,要注意胰岛素的保存,未开封的胰岛素应储存在 2 - 8℃的冰箱冷藏室,开封后的胰岛素在室温(不超过 30℃)下可保存 28 - 30 天 。
三、血糖监测:动态掌握,及时调整
(一)监测方法:多样选择,精准测量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 “眼睛”,通过定期监测,患者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依据。目前,常用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指尖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指尖血糖监测使用便携式血糖仪,操作简单方便,患者在家即可自行完成,可测量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不同时间点的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 3 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应控制在 7% 以下。此外,动态血糖监测也是一种先进的监测方法,通过植入皮下的传感器,连续监测血糖变化,能够发现传统监测方法容易遗漏的低血糖和高血糖,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大、无法解释的低血糖或高血糖的患者。
(二)监测频率:因人而异,适时调整
血糖监测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情况而定。对于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可每周监测 2 - 3 次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监测频率应适当增加,每天至少监测 4 - 7 次,包括空腹、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和睡前血糖。
当患者出现身体不适(如感冒、发热等)、饮食或运动方案改变、调整药物剂量时,也应增加血糖监测次数,以便及时发现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要做好血糖监测记录,包括测量时间、血糖值、饮食、运动和用药情况等,复诊时提供给医生,帮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
四、其他居家护理要点
除了饮食、用药和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的居家护理还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健康。规律作息,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 150 分钟,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随身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可能会面临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控制,患者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家人和朋友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眼部、足部、肾脏等并发症的筛查,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并发症对身体的损害。
糖尿病居家护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与科学的持久战。从饮食精心规划、用药严格执行,到血糖精准监测,每个环节都关乎病情走向。掌握这些护理要点,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并发症风险,拥抱高质量生活。若你在护理中有疑问,或想了解更多细节,随时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