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咳嗽老不好?中医辨证看 “外感” 还是 “内伤
反复咳嗽老不好?中医辨证看 “外感” 还是 “内伤
李潮龙 舞阳县中医院中医门诊
“咳嗽不是病,咳起来真要命”,这句俗语道出了咳嗽给人们带来的困扰。咳嗽是人体清除呼吸道异物的保护性反射,但频繁剧烈的咳嗽不仅影响生活质量,更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在中医理论中,咳嗽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病因导致的证候表现,其核心病机是 “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中医对咳嗽的辨证尤为重视 “外感” 与 “内伤” 的区分,二者在病因、症状、治疗原则上截然不同,若辨证不清、盲目用药,不仅无法止咳,还可能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咳嗽。只有明确咳嗽的性质和类型,才能 “辨证施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外感咳嗽:邪气侵袭,肺卫失宣
外感咳嗽多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邪气所致,其中以风邪为先导,常兼夹寒、热、燥等邪气侵袭人体,导致肺卫失宣,肺气上逆而引发咳嗽。这类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通常小于 3 周),伴有外感表证(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治疗以 “祛邪宣肺” 为主,及时治疗多能较快痊愈,若延误治疗或治不得法,易迁延转为内伤咳嗽。
风寒咳嗽是外感咳嗽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在气候寒冷季节或受凉后。风寒之邪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失宣,津液失布,凝聚为痰。表现为咳嗽声重有力、咽痒、咳痰清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就像 “肺被寒气冻结,呼吸不畅而咳嗽”,寒气束缚肺气,使肺气无法正常宣发,被迫上逆引发咳嗽。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喝热水或保暖后咳嗽会暂时缓解。治疗需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或三拗汤是常用方剂,麻黄、杏仁宣肺散寒,紫苏、生姜疏风解表,桔梗、甘草化痰止咳,使 “寒邪得散,肺气宣畅,咳嗽自止”。家庭护理可饮用生姜葱白汤(生姜 3 片、葱白 3 段煮水),配合背部热敷,帮助驱散寒邪。
风热咳嗽多见于春季或气温骤升时,由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肺失清肃所致。风热犯肺会导致肺津被灼,炼液为痰,表现为咳嗽频繁剧烈、声音嘶哑、咳痰黄稠难咳、咽喉疼痛红肿、口渴喜饮、鼻塞流黄涕、伴有发热微恶风、舌尖红苔薄黄。风热就像 “肺里有小火苗”,灼烧肺津,使肺气上逆引发咳嗽,痰液因受热而变得黏稠发黄。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口干咽痛,痰黄黏稠”,夜间或受热后咳嗽加重。治疗需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是经典方剂,桑叶、菊花疏风清热,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芦根清热解毒,使 “热邪得清,肺气得宣,痰热得化”。若咳嗽剧烈、痰多黄稠,可加黄芩、知母增强清热化痰之力。家庭可饮用梨汁、菊花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风燥咳嗽好发于秋季或气候干燥时,由燥邪伤肺,耗伤肺津,肺失滋润所致。燥邪有温燥和凉燥之分,温燥多发生在初秋(尚有夏末余温),凉燥多发生在深秋(已有寒意),但均以 “干燥” 为主要特点。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干口燥、咽喉痒痛、唇鼻干燥、大便干结,温燥还伴有发热微恶风、舌红少津;凉燥伴有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燥邪就像 “吸走肺中水分的海绵”,使肺失去滋润而干涩,肺气上逆引发干咳。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干咳无痰,咽干鼻燥”,说话或吸气时咽喉痒而引发咳嗽。治疗需 “疏风润燥,清肺止咳”,温燥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梨皮),凉燥用杏苏散(杏仁、紫苏、桔梗、麦冬),均需加入润肺生津之品(如麦冬、玉竹、川贝)。家庭可制作川贝雪梨汤(雪梨 1 个去核,川贝 5g 研末放入,蒸熟食用),或用蜂蜜水、麦冬茶滋润咽喉,缓解燥咳。
内伤咳嗽:脏腑失调,肺气上逆
内伤咳嗽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而引发,病程较长(通常大于 3 周),起病较缓,无外感表证,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病因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如肺脏自病、脾虚生痰、肝火犯肺、肾虚不纳等,治疗以 “调理脏腑,扶正祛邪” 为主,需根据不同脏腑病机 “辨证施治”。
痰湿蕴肺型咳嗽因 “脾失健运,痰湿内生” 所致。中医认为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长期饮食油腻生冷、缺乏运动,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减弱,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上逆引发咳嗽。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黏稠、晨起或进食后咳嗽加重、痰出咳减、胸闷气短、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痰多易咳,胸闷纳差”,痰液通常较多且容易咳出,劳累或进食油腻后加重。治疗需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是代表方剂,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茯苓、白术健脾祛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化痰下气,使 “脾运健旺,痰湿自化,肺气宣畅”。家庭调理需注重饮食控制,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可食用山药薏米粥健脾祛湿,陈皮泡水饮用化痰理气。
肝火犯肺型咳嗽由 “肝气郁结,化火犯肺” 引起。长期情绪压抑、焦虑愤怒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循经络上犯于肺,灼伤肺津,使肺气上逆引发咳嗽。表现为咳嗽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咽干口苦、痰少而黏难咳、胸胁胀痛、情绪烦躁易怒、舌红苔薄黄。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咳嗽与情绪相关,咳时胸胁疼痛”,常在生气或情绪激动后咳嗽加重,夜间咳嗽也较明显。中医认为 “肝属木,肺属金,肝火亢盛则木火刑金”,就像 “肝火燃烧肺叶”,导致肺失清肃而咳嗽。治疗需 “清肝泻火,润肺止咳”,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适用,青黛、蛤壳清肝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降火,知母、贝母润肺止咳,使 “肝火得平,肺津得润,咳嗽自止”。情绪调节至关重要,需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疏肝解郁。
肺阴亏虚型咳嗽多因 “久咳伤阴,肺失濡养” 所致。外感咳嗽日久不愈、长期吸烟、或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会耗伤肺阴,导致肺燥津亏,肺气上逆引发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干咳无痰,咽干盗汗”,夜间咳嗽加重,伴有明显的阴虚内热表现(如潮热、盗汗)。肺阴就像 “滋润肺叶的雨露”,肺阴亏虚则肺叶干燥,引发刺激性干咳。治疗需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或百合固金汤是常用方剂,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肺,玉竹、石斛生津润燥,川贝母、知母化痰止咳,使 “肺阴充足,燥邪得润,肺气安宁”。家庭可食用雪梨百合汤、银耳莲子羹滋阴润肺,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减少肺阴损伤。
肺气虚寒型咳嗽因 “肺气不足,寒邪内生” 所致。长期慢性咳嗽、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者,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上逆引发咳嗽。表现为咳嗽日久不愈、咳声低微无力、痰多清稀色白、气短乏力、自汗怕冷、易感冒、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这类咳嗽的特点是 “咳声无力,遇寒加重”,患者通常体质较弱,稍遇风寒即咳嗽加重,伴有明显的气虚表现。治疗需 “补肺益气,散寒止咳”,玉屏风散合止嗽散加减适用,黄芪、白术、防风补肺益气固表,桔梗、紫菀、百部润肺止咳,干姜、甘草温肺益气,使 “肺气充足,寒邪不侵,咳嗽得止”。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食用黄芪山药粥补肺益气,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肺功能。
咳嗽辨证要点:区分外感与内伤的核心指标
准确区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是辨证施治的基础,二者在病因、病程、症状、治疗原则上均有明显差异,临床可通过以下核心指标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误治。
起病与病程是最直观的鉴别点。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多在受凉、淋雨、气候突变等诱因后发病,病程较短,通常在 3 周以内,及时治疗可较快痊愈;若病程超过 3 周,或反复发作超过 2 个月,则多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起病较缓,常无明显外感诱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可达数月甚至数年,遇劳累、受凉、情绪波动等因素易加重。如风寒咳嗽起病急,伴有明显受凉史;而肺阴亏虚咳嗽则病程长,多由久咳不愈发展而来。
症状特点帮助判断病性。外感咳嗽多伴有明显的表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声音有力,实证居多:风寒咳嗽痰清稀色白,伴恶寒无汗;风热咳嗽痰黄稠,伴咽痛口渴;风燥咳嗽痰少而黏,伴咽干鼻燥。内伤咳嗽则无表证,以脏腑功能失调症状为主,咳嗽声音多无力或阵作:痰湿咳嗽痰多色白,伴腹胀纳差;肝火咳嗽痰少口苦,伴烦躁胁痛;肺阴咳嗽干咳少痰,伴咽干盗汗;肺气虚咳嗽痰多清稀,伴气短乏力。此外,外感咳嗽白天咳嗽较明显,内伤咳嗽则夜间或晨起咳嗽更重。
痰液性质反映病因病机。痰液的颜色、质地、量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外感风热咳嗽痰多黄稠;外感风燥咳嗽痰少而黏;内伤痰湿咳嗽痰多白黏;内伤肝火咳嗽痰少而黏难咳;内伤肺阴咳嗽痰少或带血丝;内伤肺气虚咳嗽痰多清稀。“痰白为寒,痰黄为热,痰少为燥,痰多为湿” 是中医辨别痰性的基本规律,结合其他症状可准确判断咳嗽类型。
治疗原则体现本质区别。外感咳嗽以 “祛邪宣肺” 为主,根据不同邪气采用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疏风润燥等方法,早期不宜使用收敛止咳药,以免 “闭门留寇”,导致邪气滞留体内,迁延不愈。内伤咳嗽以 “调理脏腑” 为主,根据不同脏腑失调采用健脾化痰、清肝泻火、滋阴润肺、补肺益气等方法,需兼顾扶正与祛邪,避免一味攻伐损伤正气。如风寒咳嗽需用散寒宣肺药,不可过早使用滋阴药(以免助湿);而肺阴咳嗽则需滋阴润肺,不可使用温燥化痰药(以免伤阴)。
咳嗽的中医调理方案:辨证施治与生活指导
咳嗽的调理需遵循 “辨证施治” 原则,根据外感与内伤的不同类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 “标本兼治”,防止复发。中医调理咳嗽注重 “治肺兼顾脏腑”,不仅缓解症状,更注重恢复脏腑功能平衡,从根本上改善肺的宣降功能。
中药调理需精准选方。外感风寒咳嗽选用杏苏散、三拗汤;外感风热咳嗽选用桑菊饮、银翘散;外感风燥咳嗽选用桑杏汤、清燥救肺汤;内伤痰湿咳嗽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肝火咳嗽选用黛蛤散、泻白散;内伤肺阴咳嗽选用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内伤肺气虚咳嗽选用玉屏风散、六君子汤。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体质调整方剂,如咳嗽伴有明显咽喉疼痛可加金银花、板蓝根;咳嗽痰多可加川贝母、瓜蒌;久咳不止可加百部、紫菀。急性咳嗽可单用中药治疗;慢性咳嗽需坚持调理,通常需连续用药 2 - 4 周,巩固疗效。
针灸推拿辅助止咳化痰。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肺气,缓解咳嗽:外感咳嗽取列缺、合谷、风池、肺俞等穴,疏风解表,宣肺止咳;内伤痰湿咳嗽取太渊、足三里、丰隆、脾俞等穴,健脾化痰;肝火咳嗽取太冲、鱼际、肝俞、肺俞等穴,清肝润肺;肺阴咳嗽取太渊、三阴交、肺俞、肾俞等穴,滋阴润肺。推拿按摩适合家庭自我调理:外感咳嗽可按揉风池、列缺、合谷穴各 3 - 5 分钟,推揉肺俞穴 2 分钟;内伤咳嗽可按揉足三里、丰隆穴健脾化痰,按揉太冲穴疏肝理气,按揉肺俞穴润肺止咳。背部拔罐对风寒咳嗽、痰湿咳嗽效果显著,可在肺俞、风门等穴位拔罐,每次 10 - 15 分钟,帮助祛邪宣肺。
饮食调理因证而异。外感风寒咳嗽宜食温性食物,如生姜、葱白、紫苏、核桃,可饮用生姜红糖水、葱白粥,忌食生冷食物;外感风热咳嗽宜食凉性清热食物,如梨、菊花、金银花、枇杷,可饮用梨汁、菊花茶,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外感风燥咳嗽宜食润燥生津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可食用川贝雪梨汤、银耳百合粥,忌食干燥辛辣食物。内伤痰湿咳嗽宜食健脾祛湿食物,如山药、薏米、茯苓、陈皮,可食用山药薏米粥、陈皮茯苓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内伤肝火咳嗽宜食清肝润肺食物,如梨、绿豆、芹菜、菊花,可饮用菊花茶、绿豆汤,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内伤肺阴咳嗽宜食滋阴润肺食物,如百合、麦冬、玉竹、银耳,可食用百合莲子汤、麦冬茶,忌食辛辣温热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促进康复。外感咳嗽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多饮温水促进排痰;内伤咳嗽则需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戒烟是改善咳嗽的重要措施,吸烟会直接损伤肺黏膜,加重咳嗽,无论何种类型咳嗽均需戒烟,并避免接触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宜湿度(50% - 60%),干燥季节使用加湿器,潮湿季节注意通风,避免粉尘、油烟等刺激呼吸道。适当运动增强肺功能:外感咳嗽恢复期可散步、打太极拳;内伤咳嗽可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避免剧烈运动。
常见咳嗽误区:避开调理的 “认知陷阱”
在咳嗽调理过程中,许多人因存在认知误区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导致咳嗽迁延不愈。了解这些常见误区,采取科学的调理方法,才能更快恢复健康。
误区一:咳嗽就用止咳药。许多人一咳嗽就立即服用强力止咳药(如含可待因的止咳药),这种做法可能掩盖病情,甚至加重咳嗽。中医认为 “咳嗽是肺的自我保护机制”,通过咳嗽排出呼吸道内的邪气和痰液,过早使用强力止咳药会导致 “闭门留寇”,使邪气和痰液滞留肺内,延长病程。尤其是外感咳嗽初期和痰湿咳嗽,痰液较多时,应 “化痰为主,止咳为辅”,使用化痰药帮助排痰,而非单纯止咳。只有在干咳无痰(如风燥咳嗽、肺阴咳嗽)或咳嗽剧烈影响休息时,才可适当使用止咳药,且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误区二:不分寒热滥用抗生素。许多人认为咳嗽是 “炎症”,必须用抗生素治疗,这是典型的认知误区。外感咳嗽中的风寒咳嗽、风燥咳嗽多由病毒感染或理化刺激引起,抗生素对其无效;即使是风热咳嗽,也需区分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只有明确细菌感染时才需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治疗咳嗽,还会导致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等问题。中医认为 “抗生素性偏寒凉”,长期使用会损伤脾胃功能,导致痰湿内生,加重内伤咳嗽。正确做法是:外感咳嗽初期以中医调理为主,怀疑细菌感染(如咳黄脓痰、高热)时需就医检查,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用药。
误区三:忽视 “三分治,七分养”。许多人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生活方式调整和护理,影响咳嗽康复。如外感风寒咳嗽后仍食用生冷食物、受凉;痰湿咳嗽仍进食油腻食物;肝火咳嗽仍情绪激动,这些都会导致咳嗽缠绵不愈。中医强调 “咳嗽调理需药食同源,生活配合”:饮食不当会加重脾胃负担,情绪失调会导致肝火犯肺,劳累过度会耗伤肺气,这些都是咳嗽迁延的重要原因。正确做法是:根据咳嗽类型调整饮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
劳累过度,为身体恢复创造良好条件。
误区四:盲目使用偏方验方。许多人轻信民间偏方(如冰糖蒸梨、蜂蜜炖萝卜),不辨证型盲目使用,可能加重咳嗽。中医强调 “偏方需辨证使用”:冰糖蒸梨适用于风热咳嗽、风燥咳嗽、肺阴咳嗽等热性咳嗽,但若用于风寒咳嗽,则会 “寒上加寒”,加重病情;蜂蜜炖萝卜适用于痰湿咳嗽、肺热咳嗽,但若用于肺气虚咳嗽,则可能因蜂蜜滋腻阻碍肺气,导致咳嗽加重。正确做法是:了解偏方的适用证型,结合自身症状选择,或咨询中医师后使用,避免盲目跟风。对来源不明、成分复杂的偏方(如含罂粟壳的止咳药),应坚决拒绝,以防成瘾或中毒。
误区五:咳嗽未愈过早停药。许多人咳嗽稍有缓解就立即停药,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中医认为 “病愈需巩固”,尤其是内伤咳嗽,脏腑功能恢复需要时间,过早停药会使邪气复燃。外感咳嗽需在症状完全消失后再巩固 1 - 2 天;内伤痰湿咳嗽、肺阴咳嗽需在症状缓解后继续调理 2 - 4 周,健脾化痰或滋阴润肺,防止复发。正确做法是:遵医嘱按疗程用药,即使咳嗽明显减轻,也需完成规定疗程,尤其是慢性咳嗽患者,需有耐心和毅力,坚持调理,才能彻底治愈。
咳嗽的预后与预防: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中医强调 “治未病”,对于咳嗽,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通过增强体质、避免诱因、及时调理,可有效减少咳嗽发生;对于已发生的咳嗽,早期正确处理可防止迁延转为慢性咳嗽,改善预后。
增强体质是预防咳嗽的根本。中医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强壮者不易受外邪侵袭,咳嗽发生率低。日常生活中应注重 “益气固表”:坚持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增强肺功能和免疫力;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使肺气得以休养;均衡饮食,不偏食挑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摄入,尤其注意补充维生素 C 丰富的食物(如新鲜蔬果),增强呼吸道黏膜抵抗力。易感冒咳嗽者可在冬季来临前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调理 1 - 2 个月,增强肺气,提高抗邪能力。
避免诱因减少咳嗽发作。外感咳嗽的预防需 “避其毒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热;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防止病毒传播;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外出时戴防颗粒物口罩,避免呼吸道刺激。内伤咳嗽的预防需 “调畅情志,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情绪压抑,减少肝火犯肺的机会;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食物,保护脾胃功能,防止痰湿内生;戒烟限酒,减少对肺阴的损伤,降低肺阴亏虚咳嗽的发生风险。
及时调理防止病情迁延。外感咳嗽早期应及时治疗,避免延误:风寒咳嗽初起可饮用生姜葱白汤,症状无缓解及时就医;风热咳嗽早期可饮用菊花茶、梨汁,咳嗽加重需及时用药。对于反复咳嗽(每年发作超过 3 次)、持续时间长(超过 3 周)的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如胸片、肺功能),排除肺结核、哮喘、肺癌等器质性疾病,避免误诊误治。慢性咳嗽患者应坚持长期调理,根据证型选择中药、针灸、饮食等综合方法,改善体质,减少复发,如痰湿咳嗽患者需长期健脾祛湿,肺阴咳嗽患者需坚持滋阴润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咳嗽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典型体现,“外感” 与 “内伤” 的区分是认识咳嗽的关键。外感咳嗽是 “邪气侵袭,肺卫失宣”,治疗以 “祛邪宣肺” 为主,及时治疗多能痊愈;内伤咳嗽是 “脏腑失调,肺气上逆”,治疗以 “调理脏腑” 为主,需长期坚持才能根治。无论是风寒、风热、风燥等外感咳嗽,还是痰湿、肝火、肺阴、肺气虚等内伤咳嗽,都需根据症状、痰液、病程等特点准确辨证,采取针对性的调理方法。
在咳嗽调理过程中,需避免 “盲目止咳、滥用抗生素、忽视护理、轻信偏方、过早停药” 等误区,遵循 “辨证施治,三分治七分养” 的原则,结合中药、针灸、饮食、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咳嗽问题。记住,反复咳嗽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及时辨证调理,才能守护肺部健康,远离咳嗽困扰,实现 “呼吸顺畅,睡眠安宁” 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