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前为什么要空腹?哪些检查必须空腹做?
抽血前为什么要空腹?哪些检查必须空腹做?
张荣欣 遂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明天抽血检查,今晚 8 点后不能吃东西”,这是体检或就医时经常听到的医嘱。很多人对 “空腹抽血” 的要求一知半解,有的因担心饿肚子而提前进食,有的则过度空腹导致身体不适。实际上,空腹抽血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背后蕴含着严谨的医学原理。了解空腹抽血的科学依据、必须空腹的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配合检查,获得可靠的检验结果,为疾病诊断和健康评估提供准确依据。
空腹抽血的科学原理:避免食物干扰检验结果
空腹抽血的核心目的是减少食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确保检验结果能真实反映人体的生理状态。食物进入人体后,会经过消化、吸收、代谢等一系列过程,导致血液中多种成分发生暂时性变化,若此时抽血检查,可能掩盖真实的生理指标,影响诊断准确性。
血糖波动是最直接的影响。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在餐后半小时至 1 小时达到高峰,2 - 3 小时后逐渐回落,4 - 6 小时才能恢复到空腹水平。如果在餐后抽血检测血糖,结果会明显升高,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或血糖异常。例如,正常人空腹血糖应在 3.9 - 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可能升至 7.8mmol/L 以上,若此时检测会误以为血糖异常。空腹状态(禁食 8 小时以上)下,血糖水平相对稳定,能真实反映基础血糖状态,为糖尿病诊断和血糖控制评估提供可靠数据。
血脂代谢受饮食影响显著。食物中的脂肪经消化后以乳糜微粒的形式进入血液,导致血液出现 “脂血” 现象(血液呈乳白色浑浊状),这种状态会干扰血脂检测结果。甘油三酯是受饮食影响最大的血脂指标,餐后 1 - 2 小时甘油三酯浓度可升高 50%,高脂肪饮食后甚至可升高 2 - 3 倍,持续 6 - 8 小时才能恢复空腹水平。如果餐后检测血脂,可能出现甘油三酯假性升高,而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空腹状态下,血液中乳糜微粒基本清除,血脂水平趋于稳定,能准确反映血脂代谢情况,为高脂血症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依据。
其他血液成分的干扰因素。蛋白质类食物会使血液中尿素氮、尿酸等代谢产物浓度升高,影响肾功能指标的判断;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会导致尿酸短暂升高,干扰痛风诊断;大量饮水会稀释血液,使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偏低,可能被误判为贫血;甚至咀嚼口香糖、吸烟等行为也会引起血液中某些成分变化(如血糖轻微升高、血小板活性改变)。空腹状态能减少这些外源性因素的干扰,使血液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的基础状态,确保检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必须空腹做的检查项目:哪些检验需要严格空腹?
并非所有抽血检查都需要空腹,只有那些受饮食影响显著的项目才要求空腹进行。临床检验中,需要空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生化检验、部分免疫检验和代谢相关检查,具体是否需要空腹应根据检查项目和医生建议确定,盲目空腹或忽视空腹要求都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生化类检查是空腹的 “主力军”。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必须空腹进行,进食后肝脏代谢负担加重,转氨酶等指标可能出现生理性升高,尤其是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清浑浊,干扰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肾功能检查中的尿素氮、肌酐虽受饮食影响较小,但高蛋白饮食会使尿素氮升高,空腹状态能更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空腹血糖和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必须严格空腹的项目,前文已详细说明饮食对其的显著影响。此外,电解质中的钾、钠等指标虽相对稳定,但大量饮水可能导致稀释性降低,检查前也需适当控制饮水量。
部分代谢类检查需空腹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检查,要求空腹 8 - 12 小时后先检测空腹血糖,再服用葡萄糖水后定时检测血糖变化,全程需保持空腹状态(除规定的葡萄糖水外不得进食),否则会影响血糖曲线的准确性。胰岛素、C 肽释放试验与糖耐量试验同步进行,用于评估胰岛功能,同样需要严格空腹,食物刺激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干扰试验结果。此外,血氨检测需空腹,进食(尤其是高蛋白饮食)会使肠道产氨增加,导致血氨升高,影响肝性脑病等疾病的诊断。
特殊检查项目的空腹要求。甲状腺功能检查是否空腹存在争议,一般认为饮食对甲状腺激素(T3、T4、TSH)影响较小,无需严格空腹,但部分医院仍建议空腹检查,以避免食物中碘对检测结果的轻微影响。肿瘤标志物检查多数无需空腹,但 CA19 - 9 等少数标志物可能受饮食影响,为确保准确性,建议空腹抽血。微量元素检测(如铁、锌、铜等)受饮食影响较小,但大量进食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坚果)可能导致结果波动,检查前宜空腹。具体检查项目的空腹要求,应以医院通知或检验单上的说明为准,不确定时可提前咨询医生或检验科工作人员。
空腹检查的正确操作:掌握 “空腹” 的黄金标准
空腹并非简单的 “不吃东西”,而是有严格的时间和操作要求,正确的空腹准备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避免过度空腹对身体造成不适。掌握空腹的 “黄金标准”,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是顺利完成抽血检查的关键。
空腹的时间要求精准把控。医学上的 “空腹” 定义为:至少禁食 8 小时,最多不超过 16 小时,期间可少量饮用白开水(每次不超过 100 毫升,总量不超过 200 毫升),避免饮用任何含热量的饮料(如茶水、果汁、咖啡、牛奶等)。最理想的空腹安排是:前一天晚餐后不再进食,晚餐时间不宜过晚(建议 18:00 - 20:00),第二天早上 8:00 - 10:00 进行抽血,确保空腹时间在 8 - 12 小时之间。例如,晚上 8 点后停止进食,次日早上 8 - 10 点抽血,既能保证空腹效果,又不会因过度空腹导致身体不适。避免空腹时间过短(少于 8 小时),食物未完全消化代谢,影响检验结果;也不宜空腹时间过长(超过 16 小时),会导致血糖过低、甘油三酯升高等生理性变化,同样影响结果准确性。
检查前的饮食准备有讲究。空腹检查前一天的晚餐应保持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如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品等,这些食物消化代谢慢,可能持续影响次日的血液成分。晚餐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饭、面条、蔬菜、瘦肉(少量)等,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烧烤。同时,检查前一天应避免饮酒,酒精会影响肝功能、血脂等多项指标,导致转氨酶升高、甘油三酯波动。此外,检查前一天晚上应保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睡眠不足或剧烈运动会使血糖、肌酐、肌酸激酶等指标升高,干扰检验结果。
特殊人群的空腹调整。糖尿病患者空腹检查需特别注意,长时间空腹可能导致低血糖,建议提前与医生沟通,适当缩短空腹时间或准备含糖食物(如糖果),抽血后立即进食,避免低血糖发生(表现为头晕、心慌、出汗等)。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体质较弱者,空腹时间不宜过长,可安排在早上较早时间抽血,抽血后及时补充营养。正在服药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停药应咨询医生,多数药物可用少量白开水送服,不会明显影响检验结果,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病情波动。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避免空腹检查的 “雷区”
在空腹抽血的认知和操作中,存在许多常见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甚至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了解并避开这些 “雷区”,能让检查过程更顺利,结果更可靠。
误区一:空腹就是滴水不进。很多人认为空腹期间不能喝水,甚至口干舌燥也坚持不喝,这是错误的。适量饮用白开水(不超过 200 毫升)不会影响血液成分,反而能缓解口渴,避免血液过于黏稠影响抽血。但需注意,只能喝白开水,不能喝任何含糖、含酒精、含咖啡因的饮料,也不能喝肉汤、菜汤等,这些液体含有热量和营养成分,会干扰检验结果。喝水时应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血液导致红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偏低。
误区二:过度节食或剧烈运动。有的人为了 “让检查结果更好”,在空腹前一天就开始过度节食,甚至不吃晚餐,这种做法会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酮体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等情况,反而使检验结果失真。正确做法是保持正常饮食,只需避免高脂高蛋白食物即可。还有人认为空腹前运动能 “改善指标”,其实剧烈运动(如跑步、健身)会导致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血糖波动,影响检验结果,检查前一天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正常活动量即可。
误区三:忽视 “隐性进食” 行为。有些人虽然没有正餐进食,但在空腹期间吃零食、嚼口香糖、喝止咳糖浆等,这些 “隐性进食” 行为同样会影响检验结果。零食(如饼干、巧克力)含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会导致血糖、血脂升高;口香糖中的糖分和添加剂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影响血糖;止咳糖浆含糖量高,服用后会使血糖升高。空腹期间应严格避免任何形式的进食,包括零食、饮料、药物(除医生允许的必要药物外)。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抽血后应在针眼处按压 3 - 5 分钟止血,不要揉擦针眼,以免引起皮下血肿。空腹时间较长的人抽血后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低血糖症状,应及时进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面包、牛奶),避免立即进食油腻、生冷食物。若抽血后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等严重不适,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采取平卧、补充糖水等措施缓解症状。拿到检验报告后,应及时交给医生解读,医生会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避免仅根据单一指标自行诊断。
空腹抽血是临床检验中保证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其核心是通过控制饮食影响,获得能真实反映人体生理状态的血液样本。了解空腹抽血的科学原理 —— 食物对血糖、血脂等血液成分的干扰,明确必须空腹的检查项目(如生化检验、糖耐量试验等),掌握正确的空腹方法(8 - 12 小时禁食、清淡饮食、适量饮水),避开常见误区,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就医者而言,应严格遵循医嘱做好空腹准备,有特殊情况(如糖尿病、服药)及时与医生沟通;拿到检验报告后,由专业医生结合临床综合判断,避免过度解读单一指标。空腹抽血虽有一定的不便,但却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健康监测的重要基础,只有重视每一个细节,才能让检验结果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保障。记住,科学配合检查,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健康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