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能发现哪些健康问题?留取尿液标本有哪些注意事项?
尿常规检查能发现哪些健康问题?留取尿液标本有哪些注意事项?
张荣欣 遂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基础检查项目之一,被称为 “泌尿系统的窗口”,通过对尿液成分的分析,能早期发现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代谢性疾病等多种健康问题。与抽血检查相比,尿常规检查简便、无创、成本低,却能提供丰富的健康信息,是体检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人对尿常规检查的意义认识不足,留取尿液标本时不注意规范操作,导致检查结果失真,影响诊断准确性。了解尿常规检查能发现的健康问题,掌握正确的标本留取方法,对充分发挥这项检查的价值至关重要。
尿常规检查:解码尿液中的健康信号
尿液是血液经过肾脏过滤、重吸收和排泄后的产物,其成分变化能直接反映肾脏功能和全身代谢状态。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尿液外观、酸碱度(pH 值)、尿比重、尿蛋白、尿糖、尿隐血、尿白细胞、尿胆红素等项目,不同指标的异常提示不同的健康问题,为疾病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肾脏疾病的早期预警。尿蛋白是肾脏损伤最敏感的指标之一,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24 小时尿蛋白定量<150mg),尿常规检查呈阴性。若尿蛋白持续阳性(“+” 至 “++++”),可能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是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重要信号。例如,糖尿病患者若早期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及时干预可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高血压患者出现尿蛋白阳性,可能提示高血压肾损害。尿比重反映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比重持续偏低(<1.010)可能提示肾小管功能受损或慢性肾衰竭;尿比重波动大则可能与尿崩症有关。此外,尿液中出现管型(如颗粒管型、红细胞管型)是肾脏实质损伤的重要标志,需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泌尿系统感染的直接证据。尿白细胞和亚硝酸盐是诊断泌尿系统感染的关键指标。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极少(离心尿每高倍视野<5 个),若尿白细胞增多(“+” 至 “++++”),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多提示尿路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尿亚硝酸盐阳性则进一步支持细菌感染,因为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能将尿液中的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尿隐血阳性)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或外伤,如肾结石患者常因结石摩擦尿路黏膜导致尿隐血阳性;无痛性肉眼血尿则需警惕膀胱癌、肾癌等恶性疾病,需进一步做超声或内镜检查明确病因。
代谢性疾病的重要线索。尿糖是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尿糖阴性),当血糖超过肾糖阈(约 10mmol/L)时,尿液中才会出现葡萄糖(尿糖阳性)。尿糖阳性可能提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或肾性糖尿,是发现糖尿病的重要线索,尤其对无症状糖尿病患者意义重大。尿酮体阳性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因胰岛素不足导致脂肪分解增加),也可见于长期禁食、剧烈运动、呕吐腹泻等情况。尿胆红素和尿胆原异常与肝胆疾病相关: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可能提示胆道梗阻;尿胆红素阴性、尿胆原明显升高则可能提示肝细胞性黄疸,为肝炎、肝硬化等疾病提供诊断线索。
其他健康问题的提示。尿液酸碱度(pH 值)异常可能反映体内酸碱平衡紊乱:pH 值持续偏低(<5.0)可能与痛风、酸中毒有关;pH 值持续偏高(>7.0)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或碱中毒。尿液外观异常也有诊断意义: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色)提示泌尿系统出血;尿液浑浊伴大量泡沫可能提示蛋白尿或尿路感染;尿液呈浓茶色可能与胆红素升高有关;乳糜尿(尿液呈乳白色)则可能提示丝虫病或淋巴管梗阻。
尿常规能发现的常见疾病:从感染到肿瘤
尿常规检查虽简单,却能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尤其在泌尿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筛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尿常规检查能帮助早期发现问题,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感染性疾病通过尿常规检查可快速诊断。急性膀胱炎患者尿常规检查可见尿白细胞增多、尿隐血阳性,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肾盂肾炎患者除尿白细胞增多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尿常规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指导抗生素使用。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尿常规检查可监测治疗效果,判断感染是否控制,避免发展为慢性感染。
肾脏疾病的全程监测。尿常规检查是肾脏疾病筛查、诊断和疗效监测的重要工具。慢性肾炎患者定期检查尿蛋白、尿隐血,可评估病情进展;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过程中尿蛋白减少提示治疗有效;透析患者监测尿常规可早期发现透析相关并发症。此外,药物性肾损伤可通过尿常规检查早期发现,如使用庆大霉素等肾毒性药物时,定期检查尿蛋白和尿比重,能及时发现肾脏损伤并调整用药。
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管理。尿常规检查中的尿糖和尿蛋白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指标。新诊断糖尿病患者需常规检查尿糖和尿微量白蛋白,评估是否存在肾脏损伤;糖尿病患者定期(每 3 - 6 个月)检查尿微量白蛋白,能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这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时,需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并发症,需立即就医治疗。
泌尿系统肿瘤和结石的筛查。尿常规检查中的尿隐血是发现泌尿系统肿瘤的重要线索,膀胱癌、肾癌等肿瘤早期常表现为无痛性血尿,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隐血阳性后,进一步做超声、CT 或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诊断。泌尿系统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患者常因结石移动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尿隐血阳性,结合腰痛、腹痛等症状和超声检查,可明确结石的位置和大小,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尿液标本留取:规范操作保证结果准确
尿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取决于检验技术,更与尿液标本的留取方法密切相关。不规范的标本留取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误导诊断,例如标本污染可能导致尿白细胞假阳性,留取时机不当可能漏诊蛋白尿。掌握正确的标本留取方法是保证检查结果可靠的关键。
正确选择留取时机。晨尿是尿常规检查的最佳标本,指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经过一夜浓缩,尿液中的病理成分浓度较高,能提高阳性检出率,尤其适合肾脏疾病和糖尿病的筛查。晨尿在膀胱内停留时间长(6 - 8 小时),细菌繁殖充分,也适合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随机尿(任意时间留取的尿液)适合急诊检查,但受饮食、运动等因素影响较大,结果准确性不如晨尿。餐后尿(餐后 2 小时留取的尿液)适合尿糖检测,能更敏感地发现血糖异常;24 小时尿则用于尿蛋白、尿肌酐等定量检查,需按规定时间留取全部尿液并记录总量。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留取尿液,月经期可能导致尿隐血假阳性,最好在月经结束后 3 - 5 天检查;若无法避开,需在申请单上注明月经期,便于医生解读结果。
清洁留取避免污染。标本污染是导致尿常规结果异常的常见原因,尤其女性患者易受阴道分泌物污染,男性患者易受前列腺液污染。正确的清洁方法是:留取尿液前,用温水清洗外阴部(女性清洗尿道口周围,男性清洗阴茎头),避免使用肥皂、消毒液等刺激性物品;清洗后弃去前段尿液(约 10 - 20 毫升),留取中间段尿液(“中段尿”),因为前段尿液可能携带尿道口的细菌和分泌物,影响检查结果;留取后及时盖紧标本容器,避免尿液洒漏或外界污染物进入。使用医院提供的专用无菌尿杯,容量通常为 5 - 10 毫升,留取量以覆盖杯底 2 - 3 厘米为宜,过多或过少均不影响检查,但需保证标本量满足检验需求。
标本保存与送检要求。尿液标本留取后应尽快送检,最好在 30 分钟至 1 小时内完成检查,避免长时间放置导致成分变化:尿液中的葡萄糖可能因细菌分解而降低;白细胞可能因破坏而减少;胆红素可能因光照分解而假阴性。若无法及时送检,需将标本冷藏(2 - 8℃)保存,但冷藏时间不宜超过 4 小时,且冷藏可能影响尿比重等指标,需在申请单上注明冷藏情况。送检时需核对姓名、标本类型等信息,避免标本混淆;告知医生留取标本前的特殊情况(如服用药物、月经期、剧烈运动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正确解读检查结果。
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避开标本留取的 “陷阱”
在尿常规检查的认知和标本留取过程中,存在许多常见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延误诊断或造成不必要的焦虑。了解这些误区,采取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尿常规检查的价值。
误区一:留取标本前过度清洗。有的人为了 “保证标本干净”,用肥皂、消毒液等清洗外阴,这种做法反而会破坏局部正常菌群,甚至将消毒剂带入尿液,影响检查结果。正确做法是用温水轻轻冲洗外阴,无需使用任何清洁剂,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表面的分泌物,而非杀菌消毒。女性患者应注意分开大阴唇,男性患者应翻开包皮(若有包皮过长),避免分泌物混入尿液,但清洗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导致出血,引起尿隐血假阳性。
误区二:留取标本前大量饮水。有些人担心尿液 “浓度不够”,留取标本前大量饮水,这种做法会稀释尿液中的病理成分,导致尿蛋白、尿糖、尿隐血等指标假阴性,漏诊疾病。例如,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浓度较低,大量饮水后可能检测不出,延误诊断。正确做法是留取标本前正常饮食饮水,无需刻意多喝水或少喝水,晨尿本身经过浓缩,无需额外处理;随机尿检查前也应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误区三:留取不合格的尿液标本。最常见的问题是未留取中段尿,前段尿或末段尿易受污染:前段尿可能含有尿道口的细菌和分泌物,导致尿白细胞假阳性;末段尿可能因膀胱收缩导致细胞脱落增加,影响结果判断。还有人留取尿液后长时间放置(超过 2 小时)才送检,尿液中的成分已发生变化,如细菌繁殖导致尿白细胞增多,葡萄糖分解导致尿糖假阴性。正确做法是严格按照 “中段尿” 标准留取,留取后及时送检,若无法及时送检需冷藏并注明时间。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拿到尿常规报告后,应及时交给医生解读,医生会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避免仅凭单一指标自行诊断。若发现指标异常(如尿蛋白阳性、尿隐血阳性),不要过度焦虑,很多情况是暂时性的(如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过性尿蛋白),需复查确认;若复查仍异常,则需进一步检查(如肾功能、超声、CT 等)明确病因。对于需要长期监测的患者(如糖尿病、肾炎患者),应固定留取时间(如均留取晨尿)和检查机构,保证结果的可比性,便于评估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尿常规检查是一项经济、便捷、有效的健康筛查工具,通过分析尿液成分,能早期发现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多种健康问题,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掌握正确的尿液标本留取方法 —— 选择晨尿、清洁留取中段尿、及时送检,能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误诊或漏诊。
重视尿常规检查,将其纳入常规体检项目,尤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有泌尿系统症状者,以及长期服药者,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能早期发现潜在健康问题,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同时要避免常见的认知误区,规范操作,让这项基础检查充分发挥 “健康哨兵” 的作用,守护泌尿系统和全身健康。记住,小小的尿液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信息,正确对待尿常规检查,就是为自己的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