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大脑的“隐形电报”,如何捕捉神经元的“群聊信

脑电图:大脑的“隐形电报”,如何捕捉神经元的“群聊信

房璐 荥阳市人民医院 脑电图室

一、引言

大脑作为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其功能实现依赖于1000亿个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构成的动态网络。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虽微弱(约10-50微伏),但当大量神经元同步放电时,其叠加电场可穿透颅骨被头皮电极捕获,形成脑电图(EEG)。这种技术自1924年德国精神病学家汉斯·伯格首次应用以来,已成为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和脑机接口领域的核心工具。本文旨在揭示EEG的技术原理、采集方法及临床价值,为公众理解这一“隐形电报”提供科学依据。

 

二、神经元电信号的产生与传导机制

(一)神经元电活动的生物物理基础

神经元通过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实现信息传递。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Na⁺)的通透性突然增加,导致膜电位从静息态(-70mV)快速去极化至+30mV,形成“全或无”的电脉冲。这一过程涉及:

1. 钠通道激活:阈刺激(约-55mV)触发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Na⁺内流引发去极化;

2. 钾通道延迟开放:去极化至峰值后,钾通道(K⁺)开放,K⁺外流导致复极化;

3. 钠钾泵恢复:通过主动运输恢复离子浓度梯度,为下一次动作电位做准备。

(二)神经元群体的同步放电

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难以穿透颅骨,但当相邻神经元在毫秒级时间内同步放电时,其叠加电场可形成足够强的信号。例如,海马体CA1区的锥体神经元群体同步放电时,头皮电极可记录到0.5-2毫伏的电位变化。这种同步性由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电突触(缝隙连接)共同调控,是EEG信号的主要来源。

 

三、脑电图采集技术:从头皮到数字信号的转化

(一)电极布置与导联系统

EEG通过国际10-20系统布置电极,该系统以鼻根至枕外隆凸、左耳至右耳的连线为基准,按10%-20%的比例定位电极点(如Fp1FzC3等)。电极与头皮间填充导电膏以降低阻抗(通常<5kΩ)。导联系统分为:

1. 单极导联:参考电极置于耳垂或乳突,记录电极点与参考点的电位差;

2. 双极导联:记录两个相邻电极点的电位差,适用于定位局灶性异常。

(二)信号采集与处理流程

1. 原始信号放大:前置放大器将微伏级信号放大10-10⁶倍,同时抑制共模干扰(如50Hz工频噪声);

2. 滤波处理:通过带通滤波(0.5-70Hz)去除肌电(EMG,>100Hz)、眼电(EOG,<4Hz)等伪迹;

3. 数字化转换:以250-2000Hz的采样率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存储于计算机进行分析。

(三)伪迹识别与去除技术

EEG信号易受多种伪迹干扰,需通过时域、频域分析进行识别:

1. 眼电伪迹:眨眼或眼球转动产生垂直眼电(VEOG)和水平眼电(HEOG),表现为高频尖峰;

2. 肌电伪迹:咀嚼、皱眉等面部肌肉活动产生50-100Hz的高频噪声;

3. 心电伪迹:心脏电活动通过血管传导至头皮,形成周期性QRS波群。

去除方法包括独立成分分析(ICA)、小波变换和人工标注剔除。例如,ICA可将混合信号分解为独立成分,通过识别眼电成分的特征波形(如0.3Hz的眨眼信号)进行去除。

 

四、脑电波形的分类与生理意义

(一)经典脑电节律

根据频率范围,EEG波形分为以下类型:

 波形类型    频率范围(Hz   生理状态       临床关联    

     δ波       1-4         深度睡眠        脑损                                                     代谢性脑病

                                             

 θ波        4-8           儿童     

           放松状态       注意力缺陷、

            (癫痫前兆

 α波        8-13          闭眼清醒      焦虑症、

            (阿尔茨海默病

 β波        13-30         警觉、思考     帕金森病、

            (药物过量

γ波        30         感知、注意力    精神分裂症、

           (冥想状态

 

(二)节律性波形的动态变化

EEG波形随任务状态动态调整。例如,执行计算任务时,前额叶β波功率增加20%-30%;而冥想时,θ波和γ波同步性增强,提示默认模式网络(DMN)的抑制。这种动态性为脑功能评估提供了生物标志物。

 

五、脑电图的临床应用:从诊断到治疗监测

(一)癫痫的“电指纹”诊断

癫痫是EEG应用最成熟的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捕捉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

1. 局灶性癫痫:表现为单侧前额叶或颞叶的棘波(Spike,持续时间<70ms)和尖波(Sharp Wave70-200ms);

2. 全面性癫痫:双侧同步放电,如3Hz棘慢波综合(典型失神发作);

3. 长程监测:24小时视频脑电图(VEEG)可提高局灶性癫痫的检出率(从常规EEG30%提升至60%-70%)。

案例:一名12岁男孩因反复愣神就诊,常规EEG未见异常,但24小时VEEG捕捉到左侧颞叶3Hz棘慢波,确诊为颞叶癫痫,调整抗癫痫药物后1年未再发作。

(二)脑功能评估与预后判断

1. 昏迷患者:EEG分级系统(如Young分级)通过波形复杂性评估预后。例如,爆发抑制模式(Burst Suppression)提示严重脑损伤,死亡率高达80%

2. 痴呆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EEG表现为后头部α波减少、θ波增多,与海马体萎缩程度正相关;

3. 脑死亡判定:持续电静息(EEG平线)是脑死亡的核心标准之一,需排除低温、药物中毒等干扰因素。

 

(三)睡眠障碍的分期依据

EEG是睡眠分期的金标准。通过结合眼电图(EOG)和肌电图(EMG),可将睡眠分为:

1. N1期:θ波占20%-50%,伴缓慢眼球运动;

2. N2期:出现睡眠纺锤波(12-14Hz)和K复合波;

3. N3期:δ波占20%以上,为深度睡眠;

4. REM期:低幅混频EEG,伴快速眼球运动和肌张力丧失。

应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REM期比例减少,与日间嗜睡程度正相关。

 

六、脑电图的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一)技术局限性

1. 空间分辨率低:EEG信号源于皮质表面数平方厘米的神经元群体,难以定位深部脑结构(如基底节)的异常;

2. 假阴性率高:约30%的癫痫患者在常规EEG中无异常放电,需结合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提高诊断率;

3. 伪迹干扰:肌电、心电等伪迹可能掩盖微小异常,需严格操作规范。

(二)前沿技术进展

1. 高密度EEG:采用256通道电极帽,空间分辨率提升至1-2cm,可重建皮质电流源;

2. 脑机接口(BCI):通过解码运动相关脑电(如μ波、β波),实现瘫痪患者控制机械臂或外骨骼;

3.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深度学习模型(如CNN)可自动识别癫痫波,准确率达92%,较人工判读提高15%

 

七、结论

脑电图作为捕捉神经元“群聊信号”的核心技术,通过非侵入性方式揭示大脑的动态功能网络。从癫痫诊断到脑功能评估,EEG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工具。未来,随着高密度电极、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EEG将在精准医疗和神经康复领域发挥更大价值。理解这一“隐形电报”的原理与应用,不仅有助于公众科学认知大脑,更为神经疾病患者带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