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做心电图,重点看什么?

老人做心电图,重点看什么?

张素霞  扶沟县大李庄卫生院

 

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心电图作为一种无创、便捷且经济的检查手段,能够直观反映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成为老年人群体检和疾病诊断中的 “常客”。然而,面对复杂的心电图报告,许多老人及其家属常常感到困惑:老人做心电图,究竟重点看什么?本文将围绕老人心电图的关键指标和常见异常,为您揭开这一健康检查的 “神秘面纱”。

一、心率:心脏跳动的 “节奏密码”

心率,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是心电图检查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正常成年人的心率范围在 60 - 100 次 / 分钟,但对于老年人而言,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心率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下降。一般来说,60 岁以上老人的心率在 55 - 90 次 / 分钟都可能属于正常范围 。

在心电图上,医生通过测量相邻两个 P 波或 R 波之间的时间间隔,计算出心率数值。若心率低于 55 次 / 分钟,称为心动过缓。老人心动过缓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生理性因素如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运动员体质,病理性因素则包括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疾病。严重的心动过缓可能导致心脏泵血不足,引发头晕、乏力、黑矇甚至晕厥等症状 。而当心率超过 90 次 / 分钟时,即为心动过速。老年人常见的心动过速原因包括情绪激动、感染、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此外,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心率加快。长期心动过速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脏疾病。

二、心律:心脏跳动的 “整齐程度”

心律指的是心脏跳动的节律是否整齐。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心脏的 “司令部”)发出规律的电信号,使心脏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这种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在心电图上,窦性心律表现为 P 波规律出现,且 P 波形态正常。

然而,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更容易出现心律不齐的情况。早搏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不齐类型,包括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在心电图上,早搏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异常 P 波或 QRS 波群,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心脏 “停跳感” 等不适。房颤也是老年人高发的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为 P 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频率不一的 f 波,RR 间期绝对不规则 。房颤会使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增加血栓形成和脑卒中的风险,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健康。

三、P 波:心房电活动的 “信号灯”

P 波代表心房的除极(电活动引发心肌收缩的过程)过程,通过观察 P 波的形态、大小和时限,能了解心房的电活动情况。正常 P 波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中形态多为钝圆形,时间不超过 0.11 秒,振幅在肢体导联不超过 0.25mV,胸导联不超过 0.2mV 。

老年人若出现 P 波增宽、切迹加深,可能提示左心房肥大,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等疾病;P 波高尖则可能与右心房肥大有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导致老年人右心房肥大的常见病因。此外,当 P 波形态异常且与正常窦性 P 波不同时,可能是异位心律的表现,需要进一步排查心律失常的原因。

四、QRS 波群:心室电活动的 “晴雨表”

QRS 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过程,是心电图中最重要的波形之一。其宽度正常范围在 0.06 - 0.10 秒,反映了心室电活动传导的时间。老年人若 QRS 波群增宽,可能存在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问题。例如,左心室肥厚常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的老人,心电图表现为 QRS 波群电压增高;而束支传导阻滞又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分别有特征性的波形改变 。

此外,QRS 波群的形态和电压变化也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若出现异常 Q 波(宽度≥0.04 秒,深度≥同导联 R 波的 1/4),常提示心肌梗死。老年人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狭窄,冠状动脉容易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电图上相应导联会出现 Q 波改变,同时伴有 ST - T 段的异常 。

五、ST 段与 T 波:心肌缺血的 “预警标志”

ST 段代表心室肌从除极结束到复极开始之间的电位变化,T 波则反映心室的复极过程。这两个部分是判断心肌缺血的关键指标。正常情况下,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可略有偏移,但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 V4 - V6 中,ST 段抬高一般不超过 0.1mV;在胸导联 V1 - V2 中,ST 段抬高不超过 0.3mV;ST 段压低在任何导联均不应超过 0.05mV 。

老年人若出现 ST 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超过 0.05mV,同时伴有 T 波低平、倒置,高度提示心肌缺血。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电图 ST - T 改变。而 ST 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则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此外,心肌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引起 ST - T 段的异常改变 。

六、QT 间期:心脏电活动的 “安全警戒线”

QT 间期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正常范围为 0.32 - 0.44 秒(心率 60 - 100 次 / 分钟时)。老年人的 QT 间期可能会因年龄增长、药物作用、电解质紊乱等因素发生变化。

QT 间期延长是老年人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它会增加恶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风险,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引起 QT 间期延长的原因包括先天性长 QT 综合征、服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 。而 QT 间期缩短相对少见,可见于高钙血症、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等情况。

老人做心电图时,心率、心律、P 波、QRS 波群、ST - T 段以及 QT 间期等都是重点观察内容。这些指标相互关联,共同反映心脏的电活动状态和健康状况。通过对这些关键指标的解读,医生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保健方案。作为老人及其家属,了解心电图的重点观察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检查结果,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共同守护老年人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