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 ST 段改变,意味着心脏病吗?

心电图 ST 段改变,意味着心脏病吗?

张素霞  扶沟县大李庄卫生院

 

在心电图检查报告中,“ST 段改变” 是许多人既陌生又担忧的术语。当这几个字出现在眼前,不少人会立刻联想到心脏病,内心充满不安。实际上,ST 段改变在心电图判读中较为常见,但其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并非简单等同于心脏病。为解开这一疑惑,我们将深入探究心电图 ST 段改变的本质、可能病因以及相关应对措施,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一心电图现象。

一、认识心电图 ST 段:定义与正常形态

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产生的电位变化,来反映心脏功能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在心电图波形中,ST 段指的是从 QRS 波群终点到 T 波起点的一段线段,它代表心室肌细胞从除极(电活动引发心肌收缩的过程)结束到复极(心肌恢复初始电状态的过程)开始之间的电位变化 。正常情况下,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即与基线平齐,但也可略有偏移。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 V4 - V6 中,ST 段抬高一般不超过 0.1mV;在胸导联 V1 - V2 中,ST 段抬高不超过 0.3mV;ST 段压低在任何导联均不应超过 0.05mV 。

ST 段的形态和电位变化与心室肌细胞的电活动密切相关。当心室肌细胞正常除极和复极时,ST 段保持稳定的电位水平。一旦心脏出现电活动异常、心肌细胞损伤或其他影响心脏电生理的因素,ST 段就可能发生改变,出现抬高、压低或形态异常等情况,这些变化为医生诊断心脏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 。

二、ST 段改变的类型与常见表现

(一)ST 段抬高

ST 段抬高是较为常见的改变类型之一,根据抬高的形态和病因,又可进一步细分。弓背向上型 ST 段抬高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突然堵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坏死,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发生显著改变,使得 ST 段快速向上抬高,与高耸的 T 波融合,形成单相曲线 。这种改变通常出现在梗死相关血管对应的导联上,比如前壁心肌梗死时,V1 - V6 导联可出现 ST 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 导联会有相应改变 。

凹面向上型 ST 段抬高常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这是一种生理性的心电图变异,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心室肌复极提前,导致 ST 段凹面向上抬高,一般在胸导联 V2 - V5 较为明显,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且 ST 段抬高的形态和位置相对固定,多年随访变化不大 。此外,急性心包炎也可引起 ST 段抬高,其特点是多个导联广泛的 ST 段凹面向上抬高,同时伴有 PR 段压低,这是由于心包炎症累及心外膜下心肌,影响心肌的复极过程所致 。

(二)ST 段压低

水平型或下斜型 ST 段压低常常提示心肌缺血。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时,心肌细胞在复极过程中会出现电位异常,引起 ST 段压低。这种压低在心绞痛发作时更为明显,一般压低幅度超过 0.05mV,且持续时间较短,心绞痛缓解后,ST 段可逐渐恢复正常 。除了冠心病引发的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肌炎、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也可能导致心肌损伤,进而出现 ST 段压低的情况 。

鱼钩样 ST 段压低则常见于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洋地黄类药物通过影响心肌细胞的离子转运,改变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使 ST 段呈现鱼钩样压低,同时伴有 T 波低平或倒置。这种心电图改变是洋地黄类药物作用的表现之一,在用药过程中,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症状和血药浓度,判断是否为药物正常反应还是药物过量 。

三、ST 段改变的可能病因:不仅仅是心脏病

(一)心脏疾病

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导致 ST 段改变的重要心脏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使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心肌因缺血缺氧而发生损伤,引发 ST 段抬高或压低 。随着病情进展,心肌细胞逐渐坏死,心电图上的 ST - T 改变会进一步加重,并可能出现病理性 Q 波。

心肌疾病: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由于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也会受到影响,导致 ST 段异常。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复极过程紊乱,常出现 ST 段压低和 T 波倒置;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局部心肌缺血,心电图可表现为 ST 段压低、T 波深倒置等 。

心包疾病:急性心包炎时,炎症累及心包膜和心外膜下心肌,引起心肌复极异常,出现 ST 段抬高;慢性心包炎可导致心肌长期受压,影响心肌供血,也可能出现 ST 段改变 。

(二)非心脏疾病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是常见的引起 ST 段改变的电解质紊乱情况。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降低,复极过程延长,心电图表现为 ST 段压低、T 波低平或倒置,U 波增高;高钾血症则会使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异常,导致 ST 段缩短、T 波高尖 。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心肌代谢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可出现 ST 段压低、T 波低平;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心肌兴奋性增高,心脏负荷加重,也可能出现 ST - T 改变 。

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颅脑外伤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心电图 ST 段改变,这可能与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节功能紊乱、儿茶酚胺释放增加等因素有关 。此外,过度换气、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生理状态,也可能导致一过性的 ST 段改变,但这种改变通常是暂时的,诱因去除后可恢复正常 。

四、ST 段改变的诊断与评估

当心电图出现 ST 段改变时,医生不会仅凭单一的心电图结果做出诊断,而是会结合患者的症状、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评估。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至关重要,比如是否有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不适,胸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和缓解因素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判断病情。例如,典型的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疼痛持续 3 - 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而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 。

除了问诊,医生还会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心肌肥厚、心室扩大、瓣膜病变等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 “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病变部位;血液检查,如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检测,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义,当心肌细胞损伤时,这些标志物会释放入血,血液中浓度升高 。此外,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磁共振成像等检查也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心脏状况,明确 ST 段改变的原因 。

五、ST 段改变的处理与应对

对于 ST 段改变的处理,需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果是生理性因素或非心脏疾病引起的一过性 ST 段改变,且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定期复查心电图即可。例如,因过度换气或精神紧张导致的 ST 段改变,在患者情绪稳定、呼吸恢复正常后,心电图多可恢复正常;由低钾血症引起的 ST 段改变,通过补钾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ST 段异常也会随之改善 。

若 ST 段改变是由心脏疾病导致,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等紧急情况,必须争分夺秒进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尽快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灌注,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静脉溶栓治疗 。PCI 通过在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扩张狭窄或闭塞的血管;静脉溶栓治疗则是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对于其他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措施,以改善心肌供血,控制病情发展 。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如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些措施有助于维护心脏健康,减少 ST 段异常改变的发生 。

心电图 ST 段改变是一个复杂的心电图现象,它与心脏病存在关联,但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心脏病。当发现 ST 段改变时,不必过度恐慌,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通过科学的诊断、合理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多数 ST 段改变的情况都能得到妥善处理,守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