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肺炎别慌!中西医结合如何“联手”控感染

重症肺炎别慌!中西医结合如何“联手”控感染

曹雅洁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冬季急诊室里,65 岁的王大爷因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检查显示双肺弥漫性炎症,血氧饱和度仅 82%,被诊断为重症肺炎,随即转入 ICU;3 岁的乐乐感冒后突然呼吸急促、嘴唇发绀,胸片提示 “重症病毒性肺炎”,住进了儿科重症监护室…… 重症肺炎就像一把 “隐形杀手”,每年夺走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威胁极大。

面对重症肺炎的凶险,单纯依靠西医或中医往往难以快速控制病情,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发挥 “1+1>2” 的协同效应。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将重症肺炎的死亡率降低 15%-20%,缩短住院时间 3-5 天,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了解中西医结合如何 “联手” 对抗重症肺炎,不仅能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更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

认识重症肺炎:为什么它如此凶险?

重症肺炎是指肺部炎症发展到严重阶段,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危重症,其凶险性源于 “肺部损伤 + 全身失控” 的双重打击。了解其病理特点,才能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必要性。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重症肺炎的核心机制是 “感染触发的炎症风暴”。当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侵入肺部后,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这些因子在杀灭病原体的同时,也会损伤肺泡和肺血管,导致肺泡内充满渗出液,气体交换功能急剧下降,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93%)。更危险的是,炎症因子可通过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引发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肾、肝损伤),这也是重症肺炎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重症肺炎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65 岁的老年人;<5 岁的儿童,尤其婴幼儿;患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肿瘤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者、艾滋病患者)。这类人群感染肺炎后,病情易快速进展为重症,出现呼吸衰竭、意识障碍等危及生命的症状,需要立即住院治疗,部分患者需进入 ICU 接受呼吸支持。

临床上,重症肺炎的诊断需满足 “肺炎诊断 + 重症标准”:肺炎诊断需结合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肺部听诊闻及湿啰音,胸片或 CT 显示肺部炎症;重症标准包括呼吸频率≥30 次 / 分、血氧饱和度<93%(吸氧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 / 吸氧浓度≤250mmHg,或出现休克、意识障碍、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一旦确诊,需争分夺秒启动综合治疗。

西医 “主力军”:快速控感染、稳生命体征

在重症肺炎的急性期,西医凭借精准的诊断技术和强效的干预手段,承担着 “快速控场” 的重任,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西医治疗的核心是 “控感染、纠缺氧、稳循环”,通过针对性措施阻断病情恶化。

精准抗感染治疗是西医的 “杀手锏”。重症肺炎首先需明确病原体,通过痰培养、血培养、呼吸道病毒检测、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等检查,区分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或混合感染。细菌性肺炎需尽早使用广谱强效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等),采用 “重拳出击” 策略,待药敏结果出来后再调整为针对性窄谱抗生素,避免耐药菌产生;病毒性肺炎(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需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阿兹夫定等),强调在发病 48 小时内用药效果最佳;真菌性肺炎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卡泊芬净)。抗感染治疗需足量、足疗程,通常持续 7-14 天,根据病情调整。

呼吸支持技术是挽救生命的 “关键武器”。当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时,需立即给予氧疗,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若氧疗后血氧仍不达标(<92%),需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面罩提供正压支持,改善肺泡通气;对于严重呼吸衰竭患者(如血氧分压<60mmHg),需紧急行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甚至采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暂时代替肺的气体交换功能,为肺部修复争取时间。呼吸支持的目标是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2%-96%,避免缺氧对重要器官造成损伤。

全身支持治疗是维持机体稳定的 “基础保障”。重症肺炎患者常伴有高热、进食困难,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给予营养支持,早期以肠内营养为主(通过鼻饲管喂养),补充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增强免疫力;出现脓毒症休克时,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保证重要器官血流灌注;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需适当利尿、强心治疗;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可能需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炎症因子和代谢废物。

中医 “好帮手”:辨证施治,截断病势

中医将重症肺炎归为 “肺热病”“喘证”“急危重症” 范畴,认为其病机是 “外邪侵袭、肺失宣降、热毒壅肺、正气耗伤”,治疗强调 “辨证施治、扶正祛邪、截断病势”。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干预,能减轻炎症反应、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急性期:清热解毒,宣肺平喘是中医的核心策略。此阶段病原体侵袭人体,热毒炽盛,表现为高热、咳嗽、痰黄稠、喘促气急,中医称为 “热毒壅肺证”。治疗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为主,常用经典方剂如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其中生石膏清热泻火,麻黄宣肺平喘,二者配伍能快速降低体温、缓解喘息;若痰热较重,可加用黄芩、鱼腥草、板蓝根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痰稠难咳者加用川贝母、瓜蒌皮化痰止咳。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杏石甘汤具有抗炎、抗病毒、解热的作用,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肺部损伤。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的 “肺气郁闭证” 患者,中医采用 “通阳宣肺、豁痰开窍” 法,常用千金苇茎汤(苇茎、薏苡仁、冬瓜仁、桃仁)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苇茎清热生津,葶苈子泻肺平喘,适用于肺热壅盛、痰浊阻肺的重症患者。临床观察发现,该方剂能改善肺通气功能,减少肺部渗出,缓解呼吸困难。

极期:扶正祛邪,固护正气是关键。重症肺炎极期,患者常因高热、消耗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不止等 “正气耗伤” 表现,中医称为 “气阴两虚证” 或 “阳气虚脱证”。对于气阴两虚者,采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汗固脱,能改善患者乏力、口干、汗多等症状,提高免疫力;对于阳气虚脱者,用参附汤(人参、附子)回阳救逆,适用于四肢厥冷、血压偏低的休克前期患者,附子能温阳散寒,人参补气固脱,二者合用可增强心肌功能,改善循环。

恢复期:益气养阴,健脾化痰促进康复。经过急性期治疗后,患者高热消退,但仍有咳嗽无力、痰少质黏、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此为 “肺脾两虚、气阴不足”。中医采用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法,常用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桑叶)合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沙参、麦冬养阴润肺,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能促进肺部修复,改善消化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后遗症。

中西医结合:“联手” 作战的黄金搭档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肺炎并非简单的 “西药加中药”,而是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实现 “优势互补、协同增效”。临床实践证明,这种 “联手” 模式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期:西医控感染 + 中医解热平喘。在重症肺炎急性期,以西医抗感染、呼吸支持、抗休克等抢救措施为主,快速控制感染和生命体征;同时早期介入中医治疗,给予清热解毒类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这类药物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能辅助降低体温,减轻咳嗽、喘息症状,减少西药退烧药的用量和副作用。研究显示,在抗生素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可使重症肺炎患者的体温恢复时间缩短 1-2 天,白细胞和 CRP 下降更快。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期中药给药方式需灵活调整,对于无法口服的患者,可采用中药灌肠或静脉用中药注射液,避免因口服困难影响疗效。同时密切观察患者舌苔、脉象变化,及时调整方剂组成,例如高热不退者增加生石膏用量,呼吸困难加重者加用平喘药物。

极期:西医生命支持 + 中医扶正固脱。极期患者病情危重,西医重点维持呼吸、循环、肾功能等生命体征;中医则聚焦 “扶正祛邪”,对于气阴两虚者给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该注射液由生脉散制成,能改善心肌供血,提升血压,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对于阳气虚脱者,用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温阳固脱,改善微循环。

多项研究证实,在西医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提高重症肺炎合并休克患者的血压稳定性,降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减少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此阶段中医干预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避免与西药产生不良反应。

恢复期:西医功能锻炼 + 中医调理康复。进入恢复期后,西医逐渐减少抗生素和生命支持力度,重点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和营养支持;中医则通过口服中药、针灸、穴位贴敷等综合措施促进康复。中药以益气健脾、补肺养阴为主,如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复发;针灸选取肺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肺俞穴调补肺气,足三里健脾益胃,能改善肺功能和消化功能;穴位贴敷(用白芥子、苏子、莱菔子等研末调敷肺俞、膏肓穴)可温肺化痰,减少咳嗽咳痰症状。

恢复期中西医结合干预能显著降低重症肺炎的后遗症发生率,研究显示,接受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患者,肺部纤维化发生率降低 25%,运动耐力恢复时间缩短 1 周左右。

康复护理:中西医结合助康复

重症肺炎患者的康复不仅依赖药物治疗,科学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同样重要,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能加速患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呼吸道护理需中西医结合。西医方面,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使用雾化吸入(如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吸痰,防止痰液堵塞气道。中医方面,采用 “拍背排痰法” 配合穴位按摩,拍背时由下至上、由外向内轻拍背部,同时按揉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窝中央)、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每个穴位按揉 1-2 分钟,每日 3-4 次,能促进痰液咳出,缓解咳嗽。

营养支持需兼顾 “西医营养指标 + 中医辨证施膳”。西医根据患者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制定营养方案,保证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中医则根据体质辨证施膳,肺热未清者宜食梨、百合、冬瓜等清热润肺食物,制作百合梨汤、冬瓜汤;气阴两虚者宜食山药、莲子、银耳等益气养阴食物,如山药莲子粥、银耳羹;脾胃虚弱者宜食小米粥、南瓜粥、瘦肉汤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损伤脾胃。

功能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西医指导下进行肢体活动(如床上翻身、肢体被动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中医则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吐纳训练(如腹式呼吸、八段锦中的 “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每日 2 次,每次 10-15 分钟,能改善肺通气功能,增强呼吸肌力量。训练强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逐渐增加活动量。

预防重症肺炎:中西医结合筑牢 “防护墙”

重症肺炎的预防远比治疗更重要,中西医结合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尤其适合高危人群。

西医预防:疫苗接种 + 基础病管理是核心。接种肺炎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建议 65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两种疫苗联合接种可降低重症肺炎发生率 50% 以上;积极管理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好血压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规范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减少急性加重风险;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流感季节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减少病原体暴露。

中医预防:扶正固本 + 避邪防护。中医认为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时可通过食疗和中药调理增强免疫力,如气虚体质者(易疲劳、易感冒)常服黄芪粥(黄芪 15g、粳米 50g)益气固表;阴虚体质者(口干、易上火)食用银耳百合粥滋阴润肺;每年秋冬季节可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1-2 个月,增强抵抗力。同时注意 “避邪”,根据季节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受凉;雾霾天气减少外出,外出时戴口罩保护呼吸道;戒烟限酒,避免烟酒损伤肺脏功能。

重症肺炎虽然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西医 “控感染、稳生命” 与中医 “调平衡、促康复” 的协同作用,为患者搭建了多维度的治疗防线。作为患者及家属,需了解重症肺炎的凶险性,尽早识别症状(如高热不退、呼吸困难、意识改变)及时就医;信任并配合医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不盲目排斥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重视恢复期的康复训练和预防措施,降低复发风险。

记住,面对重症肺炎,科学规范的治疗是关键,中西医结合的 “联手” 策略能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只要早发现、早干预、科学治疗,大多数重症肺炎患者都能转危为安,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