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科护士教你识别先兆症状与急救处理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科护士教你识别先兆症状与急救处理

何琳 周口永善医院急诊科

 

凌晨 4 点,急诊科护士小李刚接完班,抢救室就推来一位 56 岁的男性患者。家属说他半小时前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伴有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服用硝酸甘油后毫无缓解。心电图检查显示 ST 段显著抬高,确诊为 “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护士立即开通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同时医生启动急诊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绿色通道。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仅用了 45 分钟,最终成功挽救了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 “心梗”)是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致命性疾病,每延迟 1 分钟抢救,心肌细胞就会大量死亡。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约 100 万,其中近半数因未及时识别症状或急救不当而失去生命。作为每天直面心梗抢救的急诊科护士,我们见过太多因忽视先兆、延误急救而遗憾的案例。掌握心梗的先兆症状和正确急救方法,能为自己和家人赢得 “黄金抢救时间”。

心梗来临前的 “预警信号”:这些先兆症状别忽视

急性心梗并非毫无征兆,约 70%-80% 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天至数周会出现先兆症状,这些 “身体警报” 是预防心梗的关键机会,却常被误认为 “小毛病” 而忽视。

胸痛性质改变是最典型的先兆。平时有心绞痛的患者,若近期胸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从原来的数分钟延长至 10-20 分钟),或诱发胸痛的活动量降低(原来爬 3 层楼才痛,现在走平路就痛),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效果变差,这些都是 “不稳定型心绞痛” 的表现,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加重,随时可能进展为心梗。没有心绞痛病史的人,若突然出现胸部压迫感、紧缩感或钝痛,尤其在劳累、情绪激动后出现,休息后缓解,也需高度警惕。

不典型疼痛信号易被误诊。心梗先兆并非都表现为胸痛,颈部、下颌、牙齿、左肩、左臂甚至上腹部的疼痛或不适感,都可能是心梗的 “放射痛”。急诊科常见患者因 “牙痛” 去口腔科、“胃痛” 去消化科,最终确诊为心梗的案例。这类疼痛的特点是:与活动相关(活动时出现,休息后减轻);伴有出汗、恶心等症状;服用对症药物(如止痛药、胃药)无效。中老年人若出现不明原因的上述部位疼痛,尤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时,需首先排除心脏问题。

全身不适症状需警惕。部分患者在心梗发作前会出现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如莫名的乏力、疲倦、精神萎靡,即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活动时出现气短、呼吸困难,比平时更容易 “喘不上气”;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尤其是下壁心梗患者,这些症状常被误认为 “感冒” 或 “胃病”。还有些患者会出现心慌、心悸、头晕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提示心肌已存在缺血损伤。

这些先兆症状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组合出现,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若能在出现先兆时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改善冠脉供血,可有效避免心梗发生;即使已发生心梗,早期识别先兆也能为抢救争取时间。

心梗发作时的 “黄金急救流程”:每一步都关乎生命

一旦心梗急性发作,每分每秒都决定着心肌的存活数量。正确的急救处理可将死亡率降低 50% 以上,急诊科护士总结的 “急救五步法” 必须牢记。

第一步:立即停止活动,保持镇静。心梗发作时,任何活动都会增加心肌耗氧量,加重心肌缺血。患者应立即原地休息,坐下或躺下,保持安静,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激动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家属需保持冷静,避免慌乱中搬动患者或让其步行去医院,这些行为可能导致心梗面积扩大或诱发心律失常。

第二步:快速识别典型心梗症状。心梗发作的典型症状是 “剧烈胸痛 + 伴随症状”:胸骨后或心前区出现压榨样、紧缩样剧痛,如同 “巨石压胸”,疼痛持续不缓解(超过 20 分钟);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出现呼吸困难、濒死感;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若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者,应高度怀疑心梗,立即启动急救。

第三步: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情况。拨打急救电话时要准确告知:患者姓名、年龄、详细地址(精确到门牌号)、症状表现(如 “突发胸痛 20 分钟,服用硝酸甘油无效”)、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保持电话畅通,按照调度员的指导进行初步处理,不要擅自挂电话。记住,急救车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比自行打车去医院更安全、更快,尤其在偏远地区,可提前联系医院开通 “心梗绿色通道”。

第四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监测血压。若患者既往确诊冠心病,家中备有硝酸甘油,可立即取 1 片(0.5mg)舌下含服,保持坐位或卧位,避免站立时头晕跌倒。含服后若 5 分钟内胸痛未缓解,可再含服 1 片(最多不超过 3 片)。含服硝酸甘油期间需监测血压,若血压低于 90/60mmHg 或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应停止使用。没有硝酸甘油的患者,可服用阿司匹林(100-300mg)嚼服(注意:阿司匹林过敏、有出血倾向者禁用),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延缓血栓扩大。

第五步:等待救援时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心肺复苏准备。在等待救护车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呼吸、脉搏:若患者意识清醒,可让其保持半卧位(减轻心脏负担),持续吸氧(若家中有制氧机);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呼吸心跳停止,家属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深度 5-6cm,频率 100-120 次 / 分,每按压 30 次进行 2 次人工呼吸,直至急救人员到达。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心梗发作时的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切勿因等待 “症状是否缓解”“家人是否赶到” 而延误拨打 120,也不要相信 “偏方” 或强行喂水喂药,这些行为可能加重病情。

急诊科的 “心梗绿色通道”:专业救治如何展开

心梗患者到达医院后,急诊科会立即启动 “绿色通道”,实现 “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检查优先,治疗优先”,整个过程分秒必争。

快速评估与诊断在患者入院 10 分钟内完成。护士会立即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抽血急查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凝血功能;医生快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心电图初步判断心梗类型(ST 段抬高型或非 ST 段抬高型)。对于 ST 段抬高型心梗,诊断明确后无需等待心肌标志物结果,立即启动介入治疗准备,这是 “时间就是心肌” 的核心体现。

再灌注治疗是挽救心肌的关键。目前开通阻塞冠脉的方法有两种:急诊 PCI(支架植入术)和静脉溶栓治疗。急诊 PCI 能直接疏通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开通率高(>90%),并发症少,是首选治疗方法,要求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Door-to-Balloon Time)时间<90 分钟。若医院不具备 PCI 条件或患者无法在 90 分钟内接受 PCI,则需在入院 30 分钟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药物溶解血栓开通血管,但血管开通率较低(60%-70%),出血风险较高。护士会在再灌注治疗前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备血、做好术前准备,确保治疗无缝衔接。

对症支持治疗贯穿全程。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4%)改善心肌缺氧;静脉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抗凝药物(肝素)防止血栓扩大;硝酸酯类药物缓解胸痛和改善冠脉供血;β 受体阻滞剂(无禁忌证时)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出现心律失常时,护士会立即准备除颤仪,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或电复律治疗;出现心力衰竭时,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负荷。

整个抢救过程中,护士会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胸痛变化、心电图演变和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病情变化,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心梗抢救的成功不仅依赖先进的医疗技术,更依赖医护之间的高效配合和绿色通道的顺畅运行。

心梗后的 “二级预防”:降低再发风险的关键

心梗抢救成功并非结束,而是长期治疗的开始。通过规范的二级预防,可将再发心梗风险降低 40%-50%,急诊科护士提醒患者及家属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坚持长期药物治疗不松懈。心梗后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 替格瑞洛,至少 12 个月)预防血栓;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目标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mmol/L);β 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保护心功能;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改善心肌重构。这些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服用,不可擅自停药、换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是基础。戒烟限酒(吸烟是心梗的强危险因素,必须彻底戒烟);低盐低脂饮食(每日盐摄入<5g,减少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优质蛋白);规律运动(心梗后 1-3 个月在心脏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适度运动,逐渐恢复至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控制体重(BMI 维持在 18.5-24.9);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定期复查与康复管理不可忽视。心梗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需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等,评估心功能和治疗效果;参加心脏康复 program,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运动训练、营养咨询、心理支持和戒烟指导;学会自我监测病情,识别再发心梗的预警信号(如再次出现胸痛、气短、乏力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虽然凶险,但只要做到 “识别先兆早预警、发作急救不延误、专业治疗要及时、后续预防重坚持”,就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和再发风险。作为急诊科护士,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是:每个人都能重视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掌握关键时刻的 “救命技能”,让心梗不再成为 “突然的告别”。记住,心梗的救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每一个正确的行动都在为生命争取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