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药物中毒患者洗胃及血液净化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急诊药物中毒患者洗胃及血液净化治疗的配合与护理
何琳 周口永善医院急诊科
凌晨 2 点,急诊抢救室推来一位意识模糊的青年男性,家属手持一个空药瓶焦急地说:“他半小时前吃了一整瓶安眠药!” 护士立即测量生命体征,医生判断为急性药物中毒,下达 “立即洗胃” 的医嘱。与此同时,护士快速准备洗胃设备、建立静脉通路、抽血送检,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在急诊临床中,药物中毒是常见急症,洗胃和血液净化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治疗手段,而医护的规范配合与精细护理,直接决定着救治成功率。
药物中毒可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尤其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有机磷农药等剧毒药物,中毒后每延迟 1 小时治疗,死亡率就会增加 10%。掌握洗胃和血液净化的配合要点与护理规范,是急诊医护人员必备的核心能力。
黄金时间窗内的洗胃治疗:配合要点与护理细节
洗胃是通过机械冲洗清除胃内未吸收毒物的关键措施,最佳时机是中毒后 1-2 小时内,最迟不超过 6 小时(某些特殊毒物如有机磷、重金属除外)。及时有效的洗胃可清除胃内 60%-80% 的毒物,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
洗胃前的快速评估与准备是成功的前提。接诊中毒患者后,护士需在 5 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明确毒物种类(通过家属提供的药瓶、包装或询问病史)、中毒时间、剂量;评估患者意识状态(清醒、嗜睡、昏迷)、呼吸状况(呼吸频率、节律、血氧饱和度)、有无呕吐误吸风险。对于意识不清或烦躁的患者,需提前准备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设备,防止洗胃过程中发生窒息;有严重喉头水肿、食管静脉曲张、主动脉瘤的患者禁忌洗胃,需立即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准备洗胃用物时需 “精准匹配”:根据患者年龄选择合适的洗胃管(成人用 26-28 号,儿童用 6-16号);准备 35-38℃左右的洗胃液(温度过高会加速毒物吸收,过低易引起寒战),常用洗胃液为生理盐水,特殊毒物需用针对性洗胃液(如有机磷中毒用碳酸氢钠溶液,重金属中毒用依地酸钙钠溶液);备好洗胃机、负压吸引器、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及监护设备。
洗胃中的规范操作与密切配合决定效果。插洗胃管时,护士需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避免呕吐物误吸),测量洗胃管插入长度(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约 45-55cm),润滑管端后轻柔插入,确认胃管在胃内(抽取胃液测 pH 值<5.5,或 X 线确认)后方可开始洗胃。洗胃过程中需与医生密切配合:启动洗胃机,调节冲洗压力(成人 30-40kPa,儿童 13-16kPa),每次灌入洗胃液量 300-500ml(儿童不超过 10-15ml/kg),反复冲洗至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总洗胃液量通常为 10-20L。
洗胃过程中的监护重点包括: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每 5 分钟记录一次;观察洗出液的颜色、量、性状(如洗出液带血提示胃黏膜损伤,需立即停止洗胃并给予止血治疗);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呛咳、发绀、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操作,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插管;烦躁患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如地西泮),但需避免使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药物。
洗胃后的并发症预防与护理不可忽视。洗胃结束后需保留胃管 24-48 小时,便于观察有无胃内出血或再次灌药;嘱患者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禁食 24 小时后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呕血等消化道症状。常见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胃黏膜损伤、水电解质紊乱,需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尤其注意低钾血症),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进修复;若出现吸入性肺炎,需及时抗感染治疗。
血液净化治疗:清除已吸收毒物的 “终极武器”
当毒物已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毒物具有脂溶性、易与蛋白结合等特点时,血液净化成为挽救生命的关键治疗。目前急诊常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包括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需根据毒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方式。
血液净化前的评估与准备需精准高效。护士需协助医生根据毒物特性选择净化方式:血液灌流适用于吸附脂溶性毒物(如镇静催眠药、有机磷农药、抗精神病药);血液透析适用于水溶性、小分子毒物(如酒精、乙二醇、水杨酸类);CRRT 适用于重症中毒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治疗前需快速评估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血压、心率、外周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临时中心静脉导管或外周动静脉瘘),通常首选股静脉或颈内静脉置管,确保血流量达标(150-250ml/min)。
准备用物时需严格无菌操作:准备血液净化机、透析器 / 灌流器、血管通路包、抗凝药物(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有出血倾向者用枸橼酸抗凝)、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等。同时抽血急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毒物浓度(如条件允许),为治疗参数设置提供依据;对于低血压患者,提前准备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和胶体液,防止治疗中血压骤降。
血液净化中的配合与监测决定治疗安全。治疗开始后,护士需密切监测机器运行参数:血流量、跨膜压、凝血状况(每 30 分钟观察滤器有无凝血)、置换液流量等;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 15 分钟记录一次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尤其注意血压变化(血液净化初期易出现低血压),及时调整血流量和补液速度。
抗凝管理是血液净化的核心环节:普通肝素抗凝需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 180-220 秒;低分子肝素抗凝需根据体重计算剂量,无需频繁监测;枸橼酸抗凝需监测血钙水平,避免低钙血症。若发现滤器凝血(血液颜色变深、跨膜压升高),需立即追加抗凝药物或更换滤器;出现出血倾向(如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需减少抗凝剂量或改用无抗凝方案。
治疗过程中需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呼吸困难)、溶血反应(血红蛋白尿、黄疸)、空气栓塞(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一旦出现立即停止治疗,配合医生抢救。根据毒物性质和患者病情,决定血液净化的持续时间:血液灌流通常每次 2-4 小时,必要时 12 小时后重复一次;CRRT 需持续 24-72 小时,直至病情稳定。
血液净化后的护理重点是并发症防治。治疗结束后拔除血管通路导管,压迫止血(股静脉压迫 20-30 分钟,颈内静脉压迫 15-20 分钟),沙袋加压包扎 6-8 小时,肢体制动 12 小时,防止血肿形成。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常规,观察有无出血倾向;继续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钙血症;记录 24 小时尿量,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对于仍昏迷的患者,需加强基础护理(如翻身、拍背、口腔护理),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药物中毒患者的整体护理:从急救到康复
洗胃和血液净化只是药物中毒治疗的一部分,全面细致的整体护理对患者康复同样重要,需贯穿急救、治疗、康复全过程。
病情观察需全天候、多维度。持续监测意识状态(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每小时评估),观察瞳孔变化(某些毒物如阿托品中毒瞳孔散大,有机磷中毒瞳孔缩小);监测生命体征,重点关注呼吸状况(有无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异常),备好呼吸机和抢救药品;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发绀、黄疸、皮疹)、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性状,记录出入量,评估脱水和肾功能状态。
并发症预防是护理核心。预防误吸:意识不清患者取侧卧位,床头抬高 30°,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进入气道。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是血管通路和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留置导尿管患者每日进行尿道口护理,预防尿路感染。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监测肝肾功能指标,记录尿量,少尿患者及时报告医生调整治疗;给予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为主),增强机体抵抗力。
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不可忽视。对于自杀未遂的中毒患者,需评估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联系家属和心理医生共同干预;对于意外中毒患者,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过程,减轻焦虑情绪。康复期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讲解毒物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如药品分类存放、标识清晰、儿童接触不到);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某些毒物如重金属会长期损伤器官);有基础疾病(如抑郁症)的患者,督促其规律服药和复诊。
急诊药物中毒的救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洗胃和血液净化是清除毒物的 “双核心” 技术,而医护的密切配合与精细护理则是治疗成功的保障。从接诊时的快速评估、治疗中的精准配合,到康复期的全面护理,每个环节都需专业、规范、高效。作为急诊医护人员,我们不仅要掌握先进的治疗技术,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让每一位中毒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重获健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