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高温作业者必知的预防与急救知识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高温作业者必知的预防与急救知识
何琳 周口永善医院急诊科
盛夏的建筑工地,钢筋工老李在烈日下连续作业 3 小时后,突然头晕头痛、面色潮红,随后意识模糊倒在地上,体温高达 41℃;炼钢厂的小王在高温车间工作时,出现高热、抽搐、无汗等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诊断为热射病,住进了 ICU…… 每年夏季,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被称为 “高温下的致命杀手”,其死亡率可达 14%-65%,远高于普通中暑。
对于高温作业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冶金工人、厨师等)来说,热射病并非遥远的威胁,而是需要时刻警惕的职业健康风险。了解热射病与普通中暑的区别,掌握科学的预防和急救知识,能在高温环境中为自己和同事筑起一道 “生命防线”。
热射病:比普通中暑凶险百倍的 “高温急症”
很多人认为热射病只是 “严重一点的中暑”,这种认知可能延误救治。热射病与普通中暑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危险性上有着本质区别,必须明确区分。
从发病机制看,普通中暑是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因出汗过多、散热不畅导致的轻度功能紊乱,核心机制是 “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此时人体通过出汗散热的机制仍在正常工作,只是因水分补充不足出现头晕、乏力、口渴、心慌等症状,体温可能轻度升高(通常<38.5℃),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基本正常。
热射病则是 “致命性的高温急症”,核心机制是 “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急剧升高(>40℃),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当人体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环境,或在高温下剧烈运动时,身体产生的热量超过散热能力,热量在体内大量蓄积,体温调节中枢失控,就会引发热射病。此时人体的出汗机制可能失效(出现无汗症状),热量无法散发,像 “人体熔炉” 一样持续升温,进而导致大脑、心脏、肝、肾等重要器官因高温而受损,出现一系列危及生命的症状。
从临床表现看,普通中暑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等,体温轻度升高,经休息、补水后可迅速缓解,很少出现严重后果。
热射病的临床表现则更为凶险,可概括为 “高热、无汗、昏迷” 三大典型特征:高热是热射病的核心标志,患者核心体温(直肠温度)常超过 40℃;无汗(部分患者可能出汗)是因体温调节中枢衰竭,汗腺功能障碍所致;昏迷或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此外,热射病患者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少尿等症状,严重者在 24-48 小时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如脑水肿、肺水肿、急性肾衰竭、肝衰竭等),这也是热射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热射病偏爱哪些人?高温作业者的 “高危因素”
热射病的发生并非随机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温作业者因工作环境特殊,存在多项高危因素,需重点防范。
环境因素是热射病发生的基础。高温(环境温度>35℃)、高湿(相对湿度>60%)、通风不良的环境会显著增加热射病风险。例如,建筑工地在夏季正午时分,地面温度可达 50℃以上,同时伴有强烈的太阳辐射;冶金、铸造车间不仅气温高,还存在大量热辐射;厨房灶台周围温度常超过 40℃,且油烟多、通风差。在这些环境中,人体散热困难,热量易在体内蓄积。
个体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是重要因素,>65 岁的老年高温作业者和<16 岁的未成年工因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易发病;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肥胖症)的工人,热耐受能力下降,发生热射病后病情更严重;近期感冒、腹泻导致身体虚弱,或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的工人,也容易成为热射病的 “目标”。
行为因素是可避免的风险。连续高温作业时间过长(>2 小时未休息)、未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穿着不透气的厚重工作服、在高温时段(正午 11 点至下午 3 点)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等行为,都会大幅增加热射病风险。部分工人存在 “硬扛” 心理,出现不适症状后不愿停止工作,认为 “忍一忍就过去了”,这种心态可能延误早期干预时机,导致普通中暑进展为热射病。
预防热射病:高温作业者的 “保命指南”
热射病虽然凶险,但完全可以通过科学预防避免。高温作业者需将预防措施融入日常工作,做到 “防患于未然”。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开高温时段是首要措施。用人单位应根据气温调整作业时间,实行 “做两头、歇中间” 的作息制度:夏季高温时段(11:00-15:00)尽量减少室外作业,确需作业的应缩短单次连续作业时间,每 30-60 分钟休息一次。作业场所需设置通风良好的休息区,配备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让工人能及时降温休息。
科学补水补盐,避免脱水缺钠至关重要。高温作业时,人体每小时出汗量可达 1-2 升,单纯补水会导致电解质失衡(低钠血症),正确的做法是 “少量多次饮用含电解质的清凉饮料”。建议每 15-20 分钟饮用 100-200ml 淡盐水(每升水加 0.9g 食盐)或运动饮料,每日饮水量根据出汗量调整,通常为 3-5 升;同时增加富含钠、钾的食物摄入(如咸菜、香蕉、豆制品),补充丢失的电解质。避免饮用含酒精、咖啡因的饮料,这些饮品会加速脱水。
做好个人防护,减少热量吸收不可忽视。穿着宽松、透气、浅色的棉质或速干工作服,这种衣物散热快、吸汗性强;室外作业时佩戴宽檐遮阳帽、太阳镜,减少太阳辐射;暴露部位涂抹防晒霜(SPF>30),防止晒伤;高温车间作业者可使用冰背心、冷却毛巾等物理降温用品,降低体表温度。避免穿着厚重、不透气的衣物,防止热量蓄积。
加强健康监测,及时发现预警信号是关键。高温作业者应了解热射病的早期预警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慌乏力、恶心呕吐、体温升高(>38.5℃)、面色潮红或苍白、大量出汗或无汗等,出现这些症状时,无论轻重都应立即停止作业,到阴凉处休息补水,不可硬扛。用人单位应定期为高温作业者进行健康体检,有高血压、心脏病、肥胖等基础疾病者,应调整到非高温岗位。
热射病急救:黄金 30 分钟的 “保命步骤”
热射病的救治效果与降温速度密切相关,每延迟 1 分钟降温,死亡率就会增加。在等待专业医疗救援的黄金时间内,正确的现场急救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第一步:快速降温,这是最重要的急救措施。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如空调房、树荫下),解开衣物,促进散热。降温方法包括:用冷水擦拭患者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用风扇对着患者吹风,加速蒸发散热;将冰袋或冰毛巾放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腹股沟处降温;若条件允许,可将患者浸泡在 20-25℃的凉水中(仅露出头部),这种方法降温速度最快,但需注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降温目标是在 30 分钟内将核心体温降至 39℃以下。
第二步:监测核心体温和生命体征。若有体温计,应每隔 10 分钟测量一次核心体温(优先测量直肠温度,更准确反映核心体温),记录体温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脉搏,若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第三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适用于意识清醒者)。对于意识清醒、能自主吞咽的患者,可给予少量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每次 50-100ml,避免大量饮水导致呕吐;意识模糊或昏迷者不可强行喂水,以免呛咳窒息,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分泌物。
第四步:立即送医,告知病情。在进行现场降温的同时,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说明患者为高温作业者,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等热射病症状,已采取的降温措施,让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转运过程中需持续降温(如用冰袋放在大血管处),避免患者再次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热射病患者可能出现 “假愈期”,即降温后意识短暂清醒,但体内器官损伤仍在进展,切不可认为 “没事了” 而停止治疗,必须坚持住院观察,直至医生确认完全康复。
用人单位的责任:筑牢职业健康防护网
热射病的预防不仅需要个人注意,更需要用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为高温作业者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
落实防暑降温措施是基本要求。用人单位应制定高温作业劳动保护制度,根据气温调整作业时间;在作业场所设置饮水点、降温休息区,配备急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清凉油、冰袋等);定期对作业场所的温度、湿度进行监测,超过国家规定限值(室外日最高气温>35℃时,室外作业时间有限制)时,应采取停工或换班措施。
开展防暑培训和应急演练必不可少。定期对高温作业者进行热射病预防和急救知识培训,让每个人都了解热射病的危害、预警症状和急救方法;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团队在热射病发生时的协同处置能力,确保有人发病时能快速响应、正确施救。
建立健康保障机制体现人文关怀。为高温作业者提供防暑降温津贴,改善劳动条件;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健康档案,对不适宜高温作业的人员及时调岗;发生热射病后,积极配合治疗,保障医疗费用,做好后续康复支持。
热射病虽然凶险,但只要掌握 “预防为先、早期识别、快速降温、及时送医” 的核心原则,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对于高温作业者而言,高温环境下工作要牢记: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是 “保命提醒”,不可忽视;及时休息、科学降温是 “健康保障”,不可省略;掌握急救知识是 “生存技能”,不可轻视。通过个人防护、企业保障和科学急救的三方合力,就能在炎炎夏日中守护高温作业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