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哮喘发作:除了吸入药物,急诊科还有哪些救命措施?

重症哮喘发作:除了吸入药物,急诊科还有哪些救命措施?

何琳 周口永善医院急诊科

 

深夜的急诊室里,28 岁的哮喘患者小林被家人搀扶着冲进抢救室,他嘴唇发紫,呼吸急促得像 “拉风箱”,每一次吸气时锁骨上窝都深深凹陷,即使手持沙丁胺醇吸入器频繁吸入,症状也毫无缓解。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双肺几乎听不到正常呼吸音,血氧饱和度仅 82%,诊断为 “重症哮喘发作”,随即启动紧急抢救流程。

重症哮喘发作被称为 “呼吸骤停的隐形杀手”,此时气道严重痉挛狭窄,单纯依靠吸入药物往往难以缓解,若不及时采取更强化的救治措施,患者可能在数小时内因呼吸衰竭死亡。了解急诊科针对重症哮喘的综合救治手段,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把握救命时机。

认清重症哮喘:从普通发作到危及生命的 “分水岭”

很多哮喘患者认为 “喘得厉害就是重症”,这种判断并不准确。重症哮喘发作与普通发作在气道阻塞程度、临床表现和危险性上有本质区别,正确识别是及时就医的前提。

从气道病理看,普通哮喘发作时气道痉挛较轻,黏膜水肿和分泌物增多不明显,通过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气道可迅速扩张,症状缓解。而重症哮喘发作时,气道处于 “全面阻塞” 状态:支气管平滑肌严重痉挛,气道管腔直径可缩小至正常的 1/3 以下;黏膜重度水肿、分泌物大量增加形成黏液栓,进一步阻塞气道;气道壁因长期慢性炎症变得增厚、僵硬,失去正常的舒张能力。这种 “三重阻塞” 导致空气无法有效进入肺部,氧气进不来,二氧化碳排不出,形成致命的呼吸衰竭。

典型临床表现是识别重症哮喘的核心依据。患者会出现 “三凹征”—— 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这是因为呼吸肌极度用力仍无法吸入足够空气;呼吸频率显著加快(>30 次 / 分),呼气时间明显延长,呼气时可听到高调的哮鸣音,但需警惕 “沉默肺”(哮鸣音突然减弱或消失),这是气道完全阻塞的危险信号,提示病情危重。同时伴有烦躁不安、口唇发绀、大汗淋漓、说话费力(只能说单字或短句),严重者出现意识模糊、血压下降。

客观评估指标能量化病情严重程度。血气分析显示低氧血症(血氧分压<60mmHg)和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分压>45mmHg),提示呼吸衰竭;峰流速仪测定的呼气峰流速(PEF)<个人最佳值的 50%,且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改善<10%;血氧饱和度持续<92%(即使吸氧后)。出现这些指标异常,必须立即启动急诊高级救治措施。

急诊救治第一步:快速评估与气道支持

重症哮喘患者到达急诊后,救治的首要目标是 “纠正缺氧,稳定生命体征”,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这一阶段的核心措施是快速评估病情和建立气道支持。

初步评估在患者入院 5 分钟内完成,采用 “ABC 评估法”:A(Airway,气道)评估气道是否通畅,有无窒息风险;B(Breathing,呼吸)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听诊肺部哮鸣音情况,判断气道阻塞程度;C(Circulation,循环)监测心率、血压、皮肤色泽,评估循环状态。同时立即进行指尖血氧饱和度监测和心电图检查,建立静脉通路,为后续给药做好准备。

氧疗是纠正缺氧的关键措施。所有重症哮喘患者均需吸氧,目标是维持血氧饱和度在 93%-95%(避免过高氧分压抑制呼吸驱动)。轻度缺氧者采用鼻导管吸氧(流量 2-4L/min);中度缺氧者使用文丘里面罩吸氧,能精确控制吸氧浓度(30%-40%);严重缺氧或呼吸衰竭者,需准备无创或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确保组织氧供。

雾化吸入治疗升级是基础但重要的措施。与患者自行吸入药物不同,急诊采用高流量氧气驱动的雾化吸入,将短效 β2 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与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联合使用,通过雾化器持续给药(如沙丁胺醇 5mg + 异丙托溴铵 0.5mg,每 20 分钟一次,连续 3 次)。雾化时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指导缓慢深呼吸,确保药物充分到达下呼吸道。这种联合雾化方案能快速缓解气道痉挛,比单纯吸入更有效。

进阶救命措施:突破气道阻塞的 “攻坚战”

对于经初始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的重症哮喘患者,需启动进阶救治措施,这些措施是突破严重气道阻塞的关键,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静脉糖皮质激素是重症哮喘的 “核心武器”。哮喘持续状态的本质是气道炎症的剧烈爆发,糖皮质激素能强效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黏膜水肿,从根本上缓解气道阻塞。急诊常用甲泼尼龙(40-80mg 静脉注射,每 6-8 小时一次)或氢化可的松(100-200mg 静脉滴注,每 6 小时一次),用药后通常在 6-12 小时起效,需持续使用至症状缓解(通常 3-5 天),再逐渐过渡到口服激素。研究证实,早期使用静脉激素能降低重症哮喘患者的插管率和死亡率。

硫酸镁静脉输注适用于对初始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硫酸镁通过抑制气道平滑肌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发挥作用,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哮喘患者,给予硫酸镁 2g 加入生理盐水 20ml 中缓慢静脉注射(20 分钟以上),可显著改善肺功能,缓解呼吸困难。但需注意监测血压和膝跳反射,避免过量导致低血压或呼吸抑制。

无创正压通气(NIPPV) 是避免气管插管的重要手段。对于呼吸频率快、轻度意识障碍但仍清醒的患者,在吸氧和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通过面罩提供持续气道正压(CPAP)或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能减少呼吸肌疲劳,增加肺通气量,改善氧合和二氧化碳潴留。使用无创通气时需密切监测患者耐受情况和生命体征,若 2 小时内无改善,则需考虑有创通气。

有创机械通气是挽救生命的 “最后防线”。当患者出现严重呼吸衰竭(二氧化碳分压>60mmHg 且持续升高)、意识昏迷、呼吸心跳骤停风险时,需紧急行气管插管,采用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机械通气的设置需遵循 “允许性高碳酸血症” 原则,采用小潮气量(6-8ml/kg)、低气道压(平台压<30cmH2O)、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避免过高气道压导致气压伤。同时联合镇静镇痛药物(如丙泊酚、芬太尼)减轻患者痛苦和人机对抗,为气道炎症缓解争取时间。

综合支持治疗:为气道修复 “保驾护航”

重症哮喘的救治不仅需要针对气道痉挛的措施,还需全面的支持治疗,纠正全身紊乱,为气道修复创造条件。

液体复苏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重症哮喘患者因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常存在脱水和低钾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导致钾离子内移),需通过静脉补液(生理盐水或林格液)补充血容量,根据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结果补充钾、钠等电解质。补液量需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调整,避免过量导致肺水肿加重。

抗感染治疗控制诱发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是重症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急诊需完善血常规、降钙素原、痰培养等检查,若提示合并感染,及时给予针对性抗感染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避免感染加重气道炎症。

对症处理缓解伴随症状。对于烦躁不安的患者,在保证通气的前提下,可给予少量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减轻焦虑,降低氧耗;出现血压下降时,需排查是否为呼吸衰竭导致的休克,在改善通气的基础上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避免使用吗啡等抑制呼吸的药物,防止加重呼吸衰竭。

后续管理与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重症哮喘发作控制后,后续管理的核心是 “查找诱因,规范治疗,预防复发”,这是降低再发作风险的关键。

病因排查明确发作诱因。出院前需通过过敏原检测、胸部 CT、肺功能检查等,明确是否存在过敏原暴露、气道异物、合并鼻窦炎或胃食管反流等诱发因素,针对诱因进行治疗(如避免接触过敏原、治疗鼻窦炎、使用抑酸药控制反流)。

长期规范治疗是预防复发的基础。出院后需继续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根据病情调整剂量和疗程;口服激素需逐渐减量,避免突然停药导致反跳;定期复查肺功能和峰流速,评估病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患者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教会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和峰流速仪,记录哮喘日记;识别哮喘发作的早期信号(如夜间咳嗽、活动后气短),掌握家庭急救方法(如增加吸入药物剂量);避免诱发因素(如吸烟、空气污染、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制定 “哮喘行动计划”,明确何时需就医(如峰流速<个人最佳值的 50%)。

重症哮喘发作虽然凶险,但通过急诊的规范救治 —— 从初始的氧疗和雾化,到进阶的激素、硫酸镁、机械通气,再到后续的综合管理,大多数患者能转危为安。对于哮喘患者而言,关键是认清重症发作的信号,及时就医不拖延;信任医生的救治方案,配合各项治疗措施;重视出院后的长期管理,避免再次发作。记住,重症哮喘的救治不仅依赖急诊的 “救命措施”,更需要患者与医生的长期协作,共同守护气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