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能代替肾脏吗?透析患者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能代替肾脏吗?透析患者如何提高生活质量?
梁红涛 郑州阳城医院 内分泌肾病风湿科 血液透析室 主治医师
肾脏的功能与重要性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位于腰部两侧,形似蚕豆,每个约有拳头大小。尽管体积不大,但肾脏的功能却极为复杂且至关重要。健康成年人每天约有180升的液体通过肾脏过滤,最终形成约1.5-2升的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不仅清除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还精确调节了水分、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肾脏的主要功能包括排泄功能、调节功能和内分泌功能。排泄功能是指肾脏通过生成尿液,将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以及外源性毒素排出体外。调节功能则体现在肾脏能够精确调节体内水分、电解质(如钠、钾、钙、磷等)和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内分泌功能则是指肾脏能分泌多种激素,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参与造血,肾素调节血压,活性维生素D3调节钙磷代谢等。
当肾脏功能受损,特别是慢性肾脏病进展至终末期(即尿毒症期)时,上述功能将严重丧失,导致代谢废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贫血、骨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此时,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就成为维持患者生命的必要手段。
血液透析的原理与技术
血液透析是一种通过人工装置部分替代肾脏排泄功能的治疗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半透膜的弥散、超滤和对流作用,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毒素和多余水分,同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一个典型的血液透析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血液循环通路、透析器和透析液供给系统。血液循环通路负责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并回输体内,可以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或人造血管等。透析器是核心部件,内含数千根中空纤维半透膜,提供血液与透析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透析液供给系统则负责配制和输送与血液反向流动的透析液,创造浓度梯度以促进物质清除。
血液透析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患者血液通过血泵从体内引出,流经透析器的中空纤维内部;与此同时,配置好的透析液在纤维外部反向流动;通过半透膜,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如尿素、肌酐等)顺浓度梯度向透析液侧扩散,电解质则根据透析液配方进行调整;多余水分则在跨膜压作用下被超滤出来;净化后的血液最终返回患者体内。
现代血液透析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但仍有其局限性。首先,它只能部分替代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对内分泌功能几乎无替代作用。其次,常规血液透析每周进行3次,每次4小时,无法像正常肾脏那样持续工作,导致体内代谢状况呈"锯齿样"波动。再者,透析对小分子物质清除较好,但对中大分子毒素清除效率较低。最后,透析过程本身可能带来一定的并发症和不适。
血液透析与肾脏功能的比较
虽然血液透析是一种挽救生命的治疗手段,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健康肾脏的所有功能。这种替代是不完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排泄功能方面,健康肾脏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有效清除各种分子量的尿毒症毒素;而血液透析每周仅进行12-15小时,对小分子物质清除尚可,但对中大分子物质清除不足。研究表明,常规血液透析对尿素(小分子)的清除率约为健康肾脏的10-20%,而对β2微球蛋白(中分子)的清除率仅为肾脏的1-2%。
调节功能方面,健康肾脏能根据机体需要精确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而血液透析则是一种间歇性、相对粗调的过程,容易导致血容量、电解质和酸碱状态的波动。例如,透析后初期患者可能处于轻度碱中毒状态,而到下次透析前又可能变为酸中毒;血钾水平也存在类似波动。
内分泌功能方面,健康肾脏分泌的多种激素(如EPO、活性维生素D3等)几乎无法通过透析替代,需要额外药物治疗。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透析患者需要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补充活性维生素D。
从患者感受和生活质量角度看,健康人无需特别关注肾脏功能;而透析患者则需要定期往返医院,严格限制饮食和饮水,忍受透析过程中的不适,并面临多种长期并发症的风险。经济负担方面,透析治疗费用昂贵,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系统都带来沉重压力。
因此,可以说血液透析是一种"部分替代"和"维持生命"的治疗,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肾脏替代"。理想情况下,肾移植能提供更接近生理状态的肾功能替代,但由于供体短缺等问题,多数患者仍需依赖透析生存。
血液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及其管理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面临多种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尿毒症本身对各器官系统的损害;二是透析治疗过程带来的问题。了解这些并发症并加以预防和管理,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心血管并发症是透析患者最常见的死因,包括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律失常等。其发生与容量负荷过重、电解质紊乱、尿毒症毒素蓄积、贫血等多种因素有关。管理策略包括:严格控制干体重,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纠正贫血和钙磷代谢紊乱,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贫血在透析患者中极为普遍,主要由于肾脏EPO生成减少,同时伴有铁缺乏、炎症状态等因素。临床表现为乏力、心悸、活动耐量下降等。治疗包括补充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铁剂,目标血红蛋白一般维持在100-120g/L,过高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CKD-MBD)是另一常见问题,表现为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代谢紊乱及相关骨病。高磷血症可导致血管钙化,增加心血管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限制饮食磷摄入,使用磷结合剂,补充活性维生素D或使用拟钙剂等,目标血磷维持在1.13-1.78mmol/L,iPTH150-300pg/ml。
感染风险增加也是透析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原因包括免疫功能下降、血管通路相关感染等。预防措施包括:严格的无菌操作,定期检查血管通路,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灶。
透析中低血压是常见的急性并发症,表现为恶心、呕吐、出汗、意识模糊等。预防方法包括:控制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5%),调整透析液温度和钠浓度,避免透析前进食,必要时使用升压药物。
此外,透析患者还常出现营养不良、皮肤瘙痒、睡眠障碍、抑郁等并发症,需要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管理和治疗。
提高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综合策略
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涉及医疗、营养、心理和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策略:
医疗管理方面,首先应优化透析方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透析频率(如改为每日短时透析或夜间长时透析)、透析膜类型或透析液成分。研究表明,增加透析频率和时间可以更好地控制容量状态和清除毒素,减轻症状。其次,要规范并发症管理,如严格控制血压、纠正贫血、调节钙磷代谢等。定期评估干体重,避免容量负荷过重或不足。此外,合理用药也很重要,透析患者常需多种药物,应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经透析清除情况。
营养管理对透析患者至关重要。蛋白质摄入应充足(1.0-1.2g/kg/d),但需选择优质蛋白;限制磷摄入(800-1000mg/d),避免加工食品和高磷食物;控制钾摄入,防止高钾血症;适当限制钠盐(2-3g/d)和水分(尿量加500ml)。建议与营养师合作制定个体化饮食方案,定期进行营养评估。一些实用技巧如:用水杯定量饮水,分餐制,使用小盐勺,烹饪时用水浸泡蔬菜去钾等。
心理支持不容忽视。终末期肾病和透析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抑郁和焦虑发生率较高。应鼓励患者表达感受,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加入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和应对策略。保持与家人朋友的密切联系,获得情感支持。培养兴趣爱好,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
适度运动有益健康。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强肌肉力量、缓解抑郁情绪。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和受伤。透析过程中也可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
回归社会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感。在身体条件允许下,鼓励患者继续工作或参与社会活动。与雇主沟通调整工作时间和内容。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许多透析患者经过适当调整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血管通路护理是透析患者的重要日常任务。保持内瘘肢体清洁,避免压迫和提重物,每日检查震颤和杂音。导管患者需注意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良好的通路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保证透析充分性。
最后,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定期随访机制。患者应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积极参与决策。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及时调整治疗。与透析团队保持密切联系,遇到问题及时咨询。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许多透析患者能够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继续从事有意义的活动,享受家庭和社会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透析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还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