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控糖方案:西药降糖 + 中药调理,1+1 如何>2?

中西医结合控糖方案:西药降糖 + 中药调理,1+1 如何>2

马艳锋  禹州中医院   糖尿病科

 

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中国更是糖尿病大国,患者人数众多。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不仅会引发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还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正逐渐崭露头角,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那么,这种将西药降糖与中药调理相结合的方案,究竟如何实现 “1+12” 的效果呢?

一、中西医对糖尿病的不同认知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岛素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西医治疗糖尿病的核心目标在于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通过各种降糖药物、胰岛素注射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西医能够较为迅速地降低血糖,具有起效快、指标明确的优势。例如,对于血糖急剧升高的患者,及时使用胰岛素可以快速使血糖恢复到相对正常的范围,从而有效避免高血糖带来的急性危害。

中医则将糖尿病归属于 消渴症范畴,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胃、肾三脏阴虚燥热密切相关。中医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注重人体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的协调。通过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的糖尿病患者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滋阴清热、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等,以改善患者的体质和症状,调节机体的内环境。

二、西药降糖:直击血糖核心

西医降低血糖主要依赖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方面,常见的有胰岛素和各类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根据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多种类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剂型进行皮下注射,模拟人体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模式,帮助身体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口服降糖药的种类也较为丰富,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如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 糖苷酶抑制剂和二肽基肽酶 - 4DPP-4)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SGLT-2抑制剂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降低血糖,如促胰岛素分泌剂刺激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双胍类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α- 糖苷酶抑制剂则通过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是西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控制体重等。建议患者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三餐。同时,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利用和消耗。

三、中药调理:整体改善体质

中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通过辨证论治,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中药方剂。例如,对于阴虚燥热型的糖尿病患者,常采用玉女煎、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进行加减治疗,以达到滋阴清热、生津止渴的效果,有效缓解患者口干、多饮、多食等症状。对于气阴两虚型的患者,七味白术散、生脉散、黄芪桂枝五物汤等方剂则较为常用,可起到益气养阴、调和营卫的作用,改善患者疲劳、多汗、气短等不适。

现代研究还发现,许多中药成分具有调节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 β 细胞等作用。如黄连素,它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辅助降低血糖;葛根素可促进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提高胰岛素的生物活性。此外,中药还可以通过调理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改善整体体质。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的一些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按摩等也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胰俞、足三里、三阴交等,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胰岛功能,辅助降低血糖。推拿则可通过按摩腹部、拍打经络等手法,促进胃肠蠕动和血液循环,增强机体代谢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实现 “1+1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并非简单地将西药和中药叠加使用,而是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互补协同。在降低血糖方面,西药能够迅速起效,快速控制血糖水平,为患者的健康提供及时保障;而中药则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从整体上调节患者的身体机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西药的降糖效果,同时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副作用。例如,在使用二甲双胍等口服降糖药时,配合中药调理,可减轻二甲双胍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对于需要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药的辅助治疗有助于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因胰岛素过量使用导致的低血糖风险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

在并发症防治方面,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更为显著。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例,西医常使用甲钴胺等药物营养神经,改善神经传导功能;中医则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剂,如桃红四物汤等,配合针灸、推拿等疗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两者结合可更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对于糖尿病肾病,西医通过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减少蛋白尿等措施来延缓肾功能恶化;中医则从补肾利湿、活血化瘀等角度出发,运用金匮肾气丸等方剂进行调理,改善肾脏的微循环和代谢功能,与西医治疗协同作用,降低肾功能衰竭的风险。

五、实施中西医结合控糖方案的注意事项

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控糖方案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药不能完全替代西药降糖药或胰岛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其次,要警惕一些虚假宣传,如声称 纯中药可以根治糖尿病等不实信息,避免上当受骗。最后,即使在症状缓解、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患者仍需定期进行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调整治疗策略。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西药降糖与中药调理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 “1+12” 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更好地控制血糖,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糖尿病患者不妨尝试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控糖方案,为自己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