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视孩子的 “小呼噜”: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这些危害要警惕
别忽视孩子的 “小呼噜”:儿童腺样体肥大的这些危害要警惕
刘聪聪 桐柏县人民医院
“孩子晚上睡觉总打呼噜,还张着嘴喘气,是不是睡得香啊?” 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表现时,会误以为是睡眠质量好的信号,殊不知,这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在 “作祟”。腺样体是孩子鼻腔后部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时期会生理性增生,可一旦增生过度形成肥大,就会像一块 “绊脚石”,影响孩子的呼吸、听力、面容甚至生长发育。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那些潜在危害,帮家长早发现、早干预。
一、呼吸受阻:白天精神差,晚上睡不好
腺样体位于鼻腔和咽喉的交界处,当它过度肥大时,会直接堵塞后鼻孔,导致孩子呼吸通道变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孩子习惯用嘴呼吸,尤其是在睡觉时,还会发出响亮的呼噜声,甚至出现 “呼吸暂停” 的情况 —— 也就是呼噜声突然中断,几秒或几十秒后才听到一声粗重的喘息,接着又继续打呼噜。
这种 “不完整” 的睡眠对孩子影响很大。晚上频繁缺氧、憋醒,会让孩子的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导致白天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不少家长反映,孩子明明睡了一整晚,可白天还是打哈欠、没力气,上课的时候容易走神,学习成绩也跟着下滑。还有的孩子因为呼吸不畅,会频繁翻身、蹬被子,甚至出现磨牙、盗汗等情况,长期下来,不仅影响睡眠,还可能让孩子变得烦躁易怒,性格也变得敏感。
除了睡眠问题,白天孩子也会因为鼻塞、呼吸不畅,出现频繁吸鼻子、揉鼻子的动作,还可能伴随流鼻涕的症状。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感冒没好,或者得了鼻炎,反复给孩子吃感冒药、喷鼻炎药,可症状却一直不见好转。其实,这很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导致的 “假象”—— 肥大的腺样体刺激鼻腔黏膜,引发分泌物增多,才让孩子出现类似鼻炎的症状。如果不解决腺样体肥大的问题,这些症状只会反复出现,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二、听力下降:别让 “小毛病” 拖成 “大问题”
很多家长想不到,腺样体肥大还会影响孩子的听力。这是因为腺样体旁边有一条重要的通道 —— 咽鼓管,它连接着鼻腔和中耳,负责平衡中耳的压力,让声音顺利传递。当腺样体过度肥大时,会压迫或堵塞咽鼓管的开口,导致咽鼓管功能异常,中耳内的空气无法正常流通,逐渐形成负压,进而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孩子的听力下降往往是渐进式的,初期可能只是对声音不敏感 —— 比如家长叫他名字时反应变慢,看电视时总把音量调得很大,和别人说话时喜欢歪着头 “侧耳倾听”。因为孩子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可能无法准确说出 “听不清” 的感觉,等到家长发现时,听力损伤可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如果不及时干预,长期的中耳积液还可能导致鼓膜增厚、粘连,甚至引发化脓性中耳炎,严重时会影响孩子的听力发育,留下永久性的听力障碍。
临床上就有这样的案例:5 岁的男孩乐乐因为长期打呼噜、张嘴呼吸,家长一直没在意,直到老师反映乐乐在幼儿园总听不到指令,家长才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乐乐不仅有腺样体肥大,还伴有中度分泌性中耳炎,听力已经受到了影响。经过手术切除腺样体,并配合中耳积液引流治疗后,乐乐的听力才逐渐恢复。所以,当孩子出现打呼噜、张嘴呼吸的同时,若伴随听力异常的表现,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别让 “小毛病” 拖成 “大问题”。
三、面容变形:警惕 “腺样体面容” 找上门
长期用嘴呼吸,还会让孩子的面容发生改变,形成特有的 “腺样体面容”。正常情况下,人用鼻子呼吸时,舌头会自然顶在上腭内侧,牙齿整齐排列,面部骨骼也能正常发育。可当孩子习惯用嘴呼吸后,舌头会下垂,不再顶在上腭,上腭就会逐渐变窄、变高,形成 “高拱腭”;同时,气流长期从口腔进出,会使颌骨发育异常 —— 下颌骨后缩,下巴变短,嘴唇变厚、上翘,牙齿排列不齐(比如门牙突出、牙缝变大),最终让孩子的面容看起来 “变丑”:眼神呆滞、嘴唇外翻、面部拉长,失去儿童应有的稚嫩感。
“腺样体面容” 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需要 2-3 年的时间。一旦形成,孩子的面部骨骼发育已经基本定型,即使后来解决了腺样体肥大的问题,已经变形的面容也很难自行恢复,可能需要通过牙齿矫正、面部整形等方式来改善,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还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比如有的孩子因为牙齿不齐、面容特殊,在学校会被同学起外号,变得自卑、不爱说话,甚至不敢和别人对视。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用嘴呼吸的习惯,一旦发现,及时干预,避免 “腺样体面容” 的发生。
四、生长发育迟缓:别让孩子输在 “起跑线”
孩子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充足的睡眠和均衡的营养,而腺样体肥大导致的睡眠问题,会直接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主要在夜间深睡眠时分泌,尤其是晚上 10 点到凌晨 2 点,是分泌的高峰期。如果孩子因为腺样体肥大,晚上频繁缺氧、睡不好,深睡眠时长不足,生长激素的分泌量就会减少,进而影响身高、体重的增长。
临床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孩子:和同龄孩子相比,身高矮了 5-10 厘米,体重也轻了好几斤,吃饭没胃口,精神状态也不好。家长以为是孩子挑食、缺钙,给孩子补了很多营养剂,可效果却不明显。其实,这很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在 “拖后腿”—— 长期睡眠质量差,不仅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还会让孩子的消化功能下降,导致营养吸收不好,双重作用下,孩子自然长得慢。
还有的孩子因为长期呼吸不畅,身体处于慢性缺氧状态,会影响心肺功能的发育。比如孩子稍微跑几步就气喘吁吁、脸色苍白,容易感冒、咳嗽,反复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让孩子错过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导致成年后的身高、体质都受到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曲线,如果发现孩子的身高、体重增长明显低于同龄孩子,同时伴有打呼噜、张嘴呼吸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排除腺样体肥大的可能。
五、其他潜在危害:影响免疫和心理健康
除了上述主要危害,腺样体肥大还可能对孩子的免疫系统和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腺样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能帮助身体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可当腺样体过度肥大时,它本身就容易反复发炎,成为细菌、病毒的 “藏身之处”,导致孩子反复感冒、发烧、喉咙痛,甚至引发扁桃体炎、鼻窦炎等疾病。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让孩子的免疫力越来越差,形成 “反复感染 — 腺样体更肥大 — 感染更频繁” 的恶性循环。
在心理健康方面,长期受腺样体肥大困扰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外貌变化、听力下降、学习成绩不好等问题,产生自卑、焦虑的情绪。比如有的孩子因为 “腺样体面容” 被同学嘲笑,变得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有的孩子因为听力不好,害怕回答老师的问题,逐渐变得沉默寡言。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甚至对成年后的社交、工作造成影响。
六、如何应对: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既然腺样体肥大的危害这么多,家长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学会 “观察信号”:如果孩子出现长期打呼噜、张嘴呼吸、睡眠呼吸暂停、流鼻涕、听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持续时间超过 2 周,就需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通过鼻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式,判断腺样体的肥大程度,以及是否合并鼻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对于轻度腺样体肥大,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的孩子,医生通常会建议先进行保守治疗 —— 比如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鼻用激素,减轻腺样体的炎症和水肿;同时注意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比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感冒、控制体重等,观察症状是否改善。
如果腺样体肥大程度较重,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已经出现明显的呼吸暂停、听力下降、“腺样体面容” 早期表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 也就是腺样体切除术。很多家长担心手术有风险,其实目前腺样体切除术已经是儿童耳鼻喉科的常规手术,技术成熟,创伤小,恢复快,一般术后 1-2 天孩子就能出院。手术切除肥大的腺样体后,孩子的呼吸通道会恢复通畅,睡眠质量、听力、面容发育等问题也会逐渐得到改善,避免长期危害的发生。
结语
儿童腺样体肥大不是 “小毛病”,它就像一颗 “定时炸弹”,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呼吸、听力、面容、生长发育甚至心理健康。家长一定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别把 “打呼噜”“张嘴呼吸” 当成小事,也别因为担心手术而拖延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才能让孩子摆脱腺样体肥大的困扰,健康快乐地成长。毕竟,孩子的生长发育只有一次,别让一时的疏忽,给孩子留下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