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肛周脓肿和肛瘘是一回事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肛肛周脓肿和肛瘘是一回事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杨彩云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肛肠科

在肛肠疾病中,肛周脓肿和肛瘘常常被人们混淆,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叫法,也有人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联,导致出现症状时延误诊治。事实上,肛周脓肿和肛瘘并非一回事,前者是急性感染性疾病,后者多为前者的慢性后遗症,二者既存在本质区别,又有着密切的病理联系。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区别与关联,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这两种疾病,避免陷入认知误区。

一、先搞清楚:肛周脓肿和肛瘘,根本不是一回事

肛周脓肿和肛瘘在发病阶段、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上均有明显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疾病状态,具体区别如下:

(一)肛周脓肿:肛门周围的 “急性化脓性炎症”

肛周脓肿,全称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简单来说,就是肛门周围组织因细菌感染出现了 “脓包”,属于急性发病过程。

1. 核心特点:急性发作,疼痛剧烈

肛周脓肿的发病通常较急,多数患者在发病前有久坐、熬夜、饮酒、食用辛辣食物等诱因,典型表现为以下几点:

剧烈疼痛:这是肛周脓肿最突出的症状,疼痛呈持续性胀痛或跳痛,且会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重,尤其是在排便、行走、坐下时,疼痛会明显加剧,部分患者甚至因疼痛难以入眠。

局部红肿发热:脓肿所在部位的肛门周围皮肤会出现红肿,用手触摸可感觉到局部温度升高,按压时疼痛明显,严重时红肿范围会逐渐扩大,形成明显的隆起包块。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若脓肿范围较大、感染较重,患者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多在 38℃-39℃)、乏力、食欲不振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体内存在急性感染。

2. 病理本质:“感染化脓” 的急性阶段

肛周脓肿的发生多与肛腺感染有关。肛门直肠周围有许多分泌黏液的肛腺,若肛腺开口被粪便堵塞,细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在肛腺内大量繁殖,就会引发肛腺炎,炎症进一步扩散至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导致脂肪、结缔组织坏死化脓,最终形成脓肿。根据脓肿发生的位置不同,肛周脓肿可分为肛周皮下脓肿(最常见,位置表浅)、坐骨直肠窝脓肿(位置较深,症状较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置最深,全身症状明显)等类型,其中肛周皮下脓肿最为多见,患者多能自行发现肛门周围的红肿包块。

(二)肛瘘:肛周脓肿的 “慢性后遗症”

肛瘘,全称是肛门直肠瘘,是指肛门周围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内口多位于直肠壁或肛管内,外口则开口于肛门周围皮肤,瘘管是连接内口和外口的异常通道,内部常反复流出脓液或分泌物。肛瘘多由肛周脓肿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发展而来,属于慢性疾病状态。

1. 核心特点:反复流脓,病程漫长

与肛周脓肿的急性疼痛不同,肛瘘的典型表现是 “反复流脓”,具体症状包括:

肛门周围反复流脓:这是肛瘘最主要的症状,外口会持续或间歇性流出少量脓液、黏液或血水,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常导致肛门瘙痒、潮湿,部分患者因长期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会出现湿疹、皮肤增厚。

外口愈合与复发交替:肛瘘的外口有时会暂时闭合,停止流脓,但此时瘘管内的脓液无法排出,会导致局部再次出现胀痛,一段时间后外口可能再次破溃,脓液流出,症状又会缓解,如此反复,病程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疼痛不明显(多数情况):肛瘘处于非急性感染期时,一般不会出现剧烈疼痛,仅在瘘管堵塞、脓液积聚时,会出现轻微胀痛或隐痛,当外口破溃流脓后,疼痛会随之减轻。

2. 病理本质:“管道形成” 的慢性阶段

肛瘘的形成与肛周脓肿的转归密切相关。当肛周脓肿发生后,若未及时治疗,脓肿会自行破溃,脓液流出后,局部疼痛和红肿症状会暂时缓解,但脓肿破溃后形成的通道(瘘管)并未消失,且内口(肛腺感染处)仍持续存在,导致细菌不断从内口进入瘘管,引发反复感染,最终形成肛瘘。简单来说,肛周脓肿是 “脓包” 阶段,肛瘘是 “脓包破了之后形成管道” 的阶段,瘘管的存在使得感染无法彻底清除,从而导致病情反复。

二、重点解析:肛周脓肿和肛瘘的 “密切关联”

虽然肛周脓肿和肛瘘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二者本质上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 “因果关系” 和 “病理延续性”,具体关联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一)因果关系:肛周脓肿是 “因”,肛瘘是 “果”

临床上,约 90% 以上的肛瘘都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二者是 “急性感染” 与 “慢性后遗症” 的关系。具体过程如下:

感染起始:肛腺感染引发肛腺炎,炎症扩散至肛周间隙,形成肛周脓肿(急性阶段);

脓肿破溃或引流:若肛周脓肿未及时手术切开引流,或自行破溃,脓液流出后,局部压力降低,急性炎症症状缓解,但感染并未彻底清除;

瘘管形成:脓肿破溃后,原来的脓肿腔会逐渐形成纤维化的瘘管,同时内口(肛腺感染处)依然存在,导致细菌持续从内口进入瘘管,引发反复感染,最终发展为肛瘘(慢性阶段)。

简单来说,肛周脓肿就像 “一颗定时炸弹”,若未彻底清除感染源,“炸弹” 破了之后就会留下 “管道”(肛瘘),成为反复感染的 “通道”。

(二)病理关联:共享同一 “感染源头”(肛腺)

无论是肛周脓肿还是肛瘘,其根本的感染源头都是肛腺。肛周脓肿的感染始于肛腺,炎症扩散形成脓肿;而肛瘘的内口正是位于肛腺感染处,瘘管的存在使得肛腺的感染持续存在,无法自愈。因此,二者的病理核心都是 “肛腺感染”,区别仅在于感染的阶段(急性化脓 vs 慢性管道形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肛瘘无法自行愈合:因为内口持续存在,细菌不断进入瘘管,且瘘管内的脓液、分泌物难以彻底排出,导致感染反复,瘘管无法自行闭合。

(三)治疗关联:肛周脓肿的治疗方式,决定是否发展为肛瘘

肛周脓肿的治疗是否及时、彻底,直接影响后续是否会形成肛瘘。临床上,肛周脓肿的治疗主要有两种方式,其对肛瘘的影响截然不同:

单纯切开引流术:若仅将脓肿切开,排出脓液,缓解急性症状,但未处理内口(肛腺感染处),术后形成肛瘘的概率极高(约 80%-90%)。这种方式多用于病情紧急、患者身体状况较差的情况,虽能快速缓解疼痛,但无法根治,后续大概率需要二次手术治疗肛瘘。

脓肿切开引流 + 内口处理术(根治性手术):若在切开脓肿引流的同时,找到并处理内口(如切除感染的肛腺、结扎内口等),则能从根源上清除感染源,术后形成肛瘘的概率可降至 10% 以下。这种方式是目前临床上推荐的首选治疗方案,能最大限度避免肛瘘的发生。

由此可见,肛周脓肿的治疗是否针对 “内口”,是决定是否发展为肛瘘的关键。

三、科学应对:肛周脓肿和肛瘘的治疗与预防

无论是肛周脓肿还是肛瘘,都无法自行愈合,且会随病情进展加重,因此需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同时做好预防工作:

(一)肛周脓肿:及时手术,避免发展为肛瘘

肛周脓肿的治疗核心是 “尽早切开引流,彻底清除感染”,具体原则如下:

尽早就诊:一旦出现肛门周围剧烈疼痛、红肿、发热等症状,需立即到正规医院肛肠外科就诊,切勿拖延,以免脓肿范围扩大,增加治疗难度,同时降低肛瘘的发生风险。

首选根治性手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选择 “脓肿切开引流 + 内口处理术”,通过手术彻底清除脓肿组织,并处理感染的肛腺(内口),从根源上阻断肛瘘的形成。

术后护理:术后需遵医嘱进行伤口护理,如每日温水坐浴、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等,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促进伤口愈合。

(二)肛瘘: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切勿拖延

肛瘘无法通过药物根治,手术是唯一能彻底治愈的方式,治疗的关键是 “找到并处理内口,切除瘘管”,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明确诊断:就诊后,医生会通过肛门视诊、指检、肛门镜检查,必要时结合超声、MRI 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肛瘘的内口位置、瘘管走向和分支情况,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根据肛瘘的复杂程度,手术方式主要包括肛瘘切开术(适用于简单肛瘘)、肛瘘挂线术(适用于复杂肛瘘,通过挂线缓慢切割组织,保护肛门功能)、肛瘘切除术(适用于瘘管较细、位置表浅的肛瘘)等,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重视术后恢复:肛瘘术后恢复时间较长(一般为 2-4 周),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做好伤口护理,避免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同时定期复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肛门失禁等)。

(三)共同预防: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

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发生均与肛腺感染、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预防措施具有共性:

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用温水轻柔冲洗肛门,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轻轻拍干,避免过度摩擦;勤换棉质内裤,保持肛周皮肤干燥透气,减少细菌滋生。

改善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适当增加运动,促进肛周血液循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增强身体免疫力;饮食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或腹泻对肛腺造成刺激。

及时治疗基础疾病:若患有痔疮、肛裂、直肠炎等肛肠疾病,需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引发肛腺感染;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四、总结:认清 “急性与慢性” 的关联,早治早好

肛周脓肿和肛瘘并非一回事,前者是急性化脓性炎症,以剧烈疼痛、红肿为主要表现;后者是慢性肉芽肿性管道,以反复流脓、病程漫长为特点。但二者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 —— 肛周脓肿是肛瘘的 “前身”,肛瘘是肛周脓肿的 “后遗症”,其核心感染源头均为肛腺。

无论是肛周脓肿还是肛瘘,都需及时就医,通过手术治疗彻底清除感染源,避免病情反复或加重。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肛门清洁与护理,能有效降低这两种疾病的发病风险。记住,肛肠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减少痛苦,保护肛门功能,避免 “小毛病” 拖成 “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