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室里的 “无菌操作” 有多重要?对患者恢复有哪些影响?

透析室里的 “无菌操作” 有多重要?对患者恢复有哪些影响?
           彭伟艳 漯河市召陵区中医院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是维持生命的 “生命线”—— 通过透析设备替代受损肾脏的滤过功能,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维持电解质与酸碱平衡。但透析过程中,患者需频繁与体外设备连接,且自身免疫力因肾病及长期治疗普遍较弱,极易发生感染。而透析室的 “无菌操作”,正是守护这条 “生命线” 的核心防线。一旦无菌操作不到位,不仅可能引发局部感染,还可能导致败血症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透析室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患者恢复的具体影响,帮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一、先明确:透析患者为何 “格外怕感染”?

要理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首先需认清透析患者的特殊生理状态 —— 他们是感染的 “高危人群”,感染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免疫力 “双重受损”,抵御感染能力弱

终末期肾病患者本身存在 “免疫功能紊乱”:肾脏不仅是排泄器官,还参与调节免疫细胞活性,肾功能衰竭会导致白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抗体生成减少,使机体天然防御能力减弱;同时,长期透析治疗(尤其是血液透析)会进一步降低免疫力 —— 透析过程中,血液与体外循环管路接触可能激活补体系统,消耗免疫细胞,且患者常因营养不良(肾病导致蛋白质流失、食欲下降)、贫血等问题,进一步削弱免疫屏障。

研究数据显示,透析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5-10 倍,其中败血症、肺炎等严重感染的死亡率更是普通人群的 20-30 倍,感染已成为透析患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

(二)透析操作存在 “感染入口”

无论是血液透析还是腹膜透析,都存在明确的 “感染通道”:

血液透析:需通过穿刺针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进入透析器和管路,再回输体内。这个过程中,穿刺部位、管路接口、透析器更换等环节,若无菌操作不严格,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通过穿刺口或管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 bloodstream infection(血流感染,简称 BSI);

腹膜透析:需在患者腹部植入腹膜透析导管,通过导管向腹腔内注入透析液,再引流出来。导管出口处、透析液更换过程中,若受到污染,病原体可能沿导管进入腹腔,引发 peritonitis(腹膜炎)—— 这是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为每患者年 0.3-0.8 次。

这些 “感染入口” 的存在,使得无菌操作成为透析治疗中不可逾越的 “红线”。

(三)感染后 “后果更严重”,治疗难度大

透析患者一旦发生感染,不仅症状更重,治疗也更棘手:一方面,患者免疫力弱,感染易扩散,如局部穿刺口感染可能迅速发展为蜂窝织炎,甚至败血症;另一方面,肾病患者用药受限 —— 多数抗生素需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衰竭会导致药物蓄积,增加副作用风险,医生需精准调整剂量,这也延长了感染控制的时间。

例如,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膜炎后,若未及时控制,可能导致腹膜粘连、腹膜功能衰竭,最终不得不放弃腹膜透析,转为血液透析;而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感染,可能引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 20%-40%,即使治愈,也可能留下心内膜炎、血管狭窄等后遗症。

二、透析室无菌操作:覆盖 “全流程”,每个细节都关乎安全

透析室的无菌操作并非 “单一动作”,而是覆盖从患者进入透析室到治疗结束的 “全流程”,涉及环境、人员、设备、操作等多个维度,每个细节都直接影响患者安全,具体可分为以下关键场景:

(一)环境无菌:打造 “低菌空间”,减少环境感染源

透析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是无菌操作的 “基础”,目的是减少空气中、物体表面的病原体数量,降低环境传播风险,核心措施包括:

分区管理:透析室严格划分清洁区(如医护办公室、透析液配制室)、半污染区(如患者候诊区、更衣室)、污染区(如透析治疗区、污物处理区),各区之间设置隔离门或缓冲区,避免交叉污染;治疗区每床占地面积不小于 3.2㎡,床间距不小于 1.2m,防止患者间飞沫传播;

定期清洁消毒:地面、墙面、透析机表面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 次,透析结束后对床单位、床头柜、呼叫器等高频接触表面进行 “一床一消毒”;空气消毒采用紫外线照射(每日治疗前后各 1 次,每次 30 分钟)或空气净化机持续运行,确保治疗区空气菌落数≤500cfu/m³;

严格人员准入:非透析患者及家属不得进入治疗区,医护人员进入治疗区需更换专用工作服、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患者进入治疗区前需洗手、更换透析专用鞋套,若有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避免病原体传播。

(二)人员无菌:医护 “规范操作”,患者 “配合防护”

人员的无菌意识与操作规范是无菌操作的 “核心”,包括医护人员的操作防护和患者的自我防护:

医护人员操作防护:

手部消毒: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无菌措施 ——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穿刺前、更换管路前后、处理污物后,必须用 “七步洗手法” 洗手,或使用含醇类免洗手消毒剂消毒,确保手部菌落数≤10cfu/cm²;

个人防护装备(PPE):进行穿刺、更换透析器、处理导管等 “高风险操作” 时,医护人员需戴无菌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防止操作过程中血液、体液飞溅,避免职业暴露和患者感染;

避免交叉操作:同一医护人员不得同时为两名患者进行穿刺、更换管路等操作,若需处理多名患者,需重新洗手、更换手套,防止患者间交叉感染。

患者自我防护:

治疗前清洁:患者透析前需洗澡(尤其是穿刺部位或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更换干净衣物,避免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治疗过程;

配合皮肤消毒:血液透析患者穿刺前,医护人员会用碘伏对穿刺部位(如内瘘或中心静脉导管)进行 “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不小于 8cm,消毒后待碘伏干燥(约 30 秒)才能穿刺,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不动,避免污染;

不随意触碰:治疗过程中,患者不得随意触碰穿刺针、管路接口、透析机面板等无菌部位,若需调整体位,需呼叫医护人员协助,避免手部污染引发感染。

(三)设备与耗材无菌:确保 “源头安全”,杜绝设备传播

透析设备与耗材的无菌是避免 “直接感染” 的关键,核心在于确保血液、透析液与病原体 “零接触”,具体措施包括:

耗材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的体外循环管路(包括动脉管、静脉管、透析器)、穿刺针、注射器等均为一次性无菌耗材,使用前需检查包装是否完好、有效期是否合格,拆封后立即使用,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得重复使用;

透析液无菌配制:腹膜透析液为 “无菌成品”,使用前需检查包装是否破损、有无浑浊;血液透析液需在无菌配制室配制,配制过程中使用无菌操作技术,透析液配制后 4 小时内使用,超过时间需废弃,防止细菌滋生;

设备定期维护消毒:血液透析机每次使用后,需用专用消毒液对透析液通路进行 “热消毒”(温度≥85℃,持续 30 分钟)或化学消毒,每周进行 1 次 “全面消毒”,确保透析机内部管路无细菌残留;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每周更换 1-2 次敷料,更换时用生理盐水清洁导管周围皮肤,再用碘伏消毒,最后用无菌敷料覆盖,防止导管出口感染。

(四)操作无菌:关键步骤 “严格把关”,杜绝操作漏洞

透析治疗中的关键操作(如穿刺、导管护理、管路更换)是无菌操作的 “重点”,任何一个步骤的疏忽都可能引发感染,核心规范包括:

血液透析穿刺操作:穿刺前再次确认患者身份,核对透析方案;穿刺部位消毒后,医护人员戴无菌手套,用无菌纱布固定穿刺部位,穿刺针进入血管后,用无菌透明敷料覆盖穿刺点,确保穿刺点与外界隔离;治疗过程中定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红肿,若敷料潮湿或污染,需及时更换;

腹膜透析导管护理:更换透析液时,需在清洁的环境中进行(如患者家中的专用操作台),操作前用含醇类消毒剂消毒双手 2 分钟,打开透析液接口前,用碘伏对接口处消毒 3 次(每次消毒后待干),连接时确保接口无触碰,更换完毕后用无菌纱布包裹接口,防止污染;

紧急情况处理:若治疗过程中出现管路脱落、穿刺针移位等情况,需立即关闭透析机,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医护人员戴无菌手套重新消毒穿刺部位或更换管路,不得在未消毒的情况下直接操作,避免病原体进入血液循环。

三、无菌操作对患者恢复的影响:从 “减少感染” 到 “改善预后”

严格的无菌操作不仅能 “预防感染”,更能从多个维度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长期恢复,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降低感染风险,减少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

这是无菌操作最直接的影响。通过全流程无菌操作,可将透析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降至最低 —— 数据显示,规范无菌操作的透析室,血液透析患者血流感染发生率可从每年 0.5 次 / 患者降至 0.1 次 / 患者以下,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发生率可从每年 0.8 次 / 患者降至 0.2 次 / 患者以下。

感染风险的降低,意味着患者减少了因感染导致的住院次数和治疗时间。例如,未发生腹膜炎的腹膜透析患者,可长期在家进行透析,无需频繁住院;而避免血流感染的血液透析患者,能保持规律透析,避免因感染中断治疗,这为肾功能替代治疗的 “持续性” 提供了保障。

(二)保护透析通路,延长通路使用寿命,保障治疗效果

透析通路是患者的 “生命线”,无论是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还是腹膜透析的腹膜导管,其功能完好与否直接决定透析能否顺利进行。而无菌操作是保护透析通路的 “关键”:

血液透析内瘘保护: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吻合形成的通路,穿刺时的无菌操作可避免内瘘感染,减少内瘘血栓、狭窄的发生 —— 规范无菌操作下,内瘘的平均使用寿命可达 5-8 年,而反复感染的内瘘可能在 1-2 年内失效,患者需重新手术制作内瘘,不仅增加痛苦,还可能因通路短缺延误透析;

腹膜导管保护:腹膜导管感染(如出口炎、隧道炎)是导致腹膜炎的主要原因,规范的导管护理(如无菌换药、避免导管扭曲)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多数患者的腹膜导管可使用 3-5 年,若因感染导致导管拔除,患者需转为血液透析,治疗成本和身体负担均会增加。

透析通路的长期通畅,能确保透析充分性 —— 血液透析患者的尿素清除指数(Kt/V)需≥1.2,腹膜透析患者的腹膜平衡试验(PET)需维持正常,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排出体内毒素,避免尿毒症症状(如乏力、恶心、皮肤瘙痒)加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减少全身炎症反应,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

长期感染或慢性炎症是透析患者远期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骨病)的重要诱因。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会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炎症因子(如 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水平升高,这些因子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同时,炎症反应会消耗蛋白质,加重营养不良,影响患者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力。

严格的无菌操作能避免感染,从而减少慢性炎症反应的发生。研究表明,规范无菌操作的透析室,患者的 C 反应蛋白水平比不规范操作的透析室低 30%-50%,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降低 20%-30%,营养不良发生率降低 15%-25%。这意味着患者不仅能避免急性感染的痛苦,还能减少远期并发症,延长生存时间 —— 数据显示,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透析患者,5 年生存率可达 65% 以上,远高于不规范操作患者的 45%。

(四)提升患者信心,改善心理状态,助力长期治疗

透析是终身治疗,患者需长期面对疾病和治疗压力,心理状态对恢复也至关重要。频繁的感染会让患者产生焦虑、恐惧情绪,甚至对治疗失去信心;而规范的无菌操作、低感染率的治疗环境,能让患者感受到 “安全保障”,减少对感染的担忧,从而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例如,腹膜透析患者若能长期避免腹膜炎,可像正常人一样在家生活、工作,甚至参与轻度运动,这能增强患者的自我价值感;而血液透析患者若内瘘长期通畅,无需频繁住院,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减少因疾病导致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进一步促进身体恢复 —— 研究显示,心态积极的透析患者,遵医嘱率更高,营养不良发生率更低,透析充分性也更好。

四、患者如何配合?做好 “自我防护”,与医护共同守护安全

透析室的无菌操作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规范执行,也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才能形成 “全方位” 的防护体系,患者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牢记 “自我防护三原则”

勤洗手:进入透析室前、触摸穿刺部位或导管前、进食前,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避免手部细菌传播;

不触碰无菌部位:治疗过程中,不随意触碰穿刺针、管路接口、透析机面板,若穿刺部位或导管出口处瘙痒,不得用手抓挠,需呼叫医护人员处理;

主动告知病情:若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或穿刺部位 / 导管出口处红肿、疼痛、渗液,需在透析前主动告知医护人员,便于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二)保护透析通路,做好日常护理

血液透析内瘘护理:透析后穿刺部位压迫止血 15-20 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且能摸到内瘘震颤为宜),24 小时内避免穿刺部位沾水;日常避免内瘘侧手臂提重物(>5kg)、佩戴手表或饰品,睡觉时避免压迫内瘘侧手臂,每日触摸内瘘震颤,若震颤消失,及时就医;

腹膜透析导管护理:每日观察导管出口处有无红肿、渗液,每周更换 1-2 次敷料(由医护人员或经培训的家属操作);更换透析液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操作前清洁操作台,戴无菌手套,避免导管接口触碰任何物品;洗澡时使用防水敷料保护导管,避免进水。

(三)遵守透析室规定,不随意 “破例”

不要求医护人员 “加快操作速度”—— 穿刺、消毒等步骤需要足够时间,急于求成可能导致操作不规范;

不允许家属进入治疗区陪护(特殊情况需经医护人员同意),避免人员过多增加感染风险;

不随意携带食物、饮料进入治疗区,避免食物残渣污染环境。

五、总结:无菌操作是透析患者的 “安全底线”,容不得半点疏忽

对于透析患者而言,透析室的无菌操作不是 “额外要求”,而是 “安全底线”—— 它直接决定了感染风险的高低、透析通路的寿命、远期并发症的多少,甚至患者的生存时间与质量。每一次规范的消毒、每一次严格的手部卫生、每一次无菌的穿刺操作,都是在守护患者的 “生命线”。

医护人员需以 “零容忍” 的态度对待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全流程规范;患者及家属也需提高无菌意识,积极配合防护措施。只有医护与患者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安全的透析环境,让透析患者在远离感染的前提下,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更好地回归生活、拥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