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室护理人员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心态?
透析室护理人员如何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保持积极心态?
彭伟艳 漯河市召陵区中医院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透析不仅是长期的生理治疗,更是一场漫长的心理考验。数据显示,约 60% 的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 30%-40%,远高于普通人群。这些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配合度 —— 如拒绝规律透析、不遵守饮食医嘱,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紊乱加重身体负担,导致血压波动、免疫力下降,甚至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作为与患者接触最频繁、最了解其治疗状态的群体,透析室护理人员在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引导积极心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读透析室护理人员可采取的心理干预策略,帮助患者在漫长的透析治疗中,保持身心稳定。
一、先读懂:透析患者的心理压力,到底来自哪里?
要有效缓解心理压力,首先需理解患者的 “压力源”。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生理不适、治疗负担、生活变化等多方面叠加的结果,主要可归为四类:
(一)“疾病与治疗” 带来的生理与心理双重折磨
透析治疗本身的特性,是引发心理压力的直接原因:
生理不适的困扰:血液透析患者每次治疗需卧床 4 小时,期间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 “透析失衡综合征” 症状;腹膜透析患者需每日自行操作 3-4 次,腹腔内灌注透析液时可能伴随腹胀、腹痛,长期操作还可能导致腰背酸痛。这些持续的身体不适,会让患者产生 “治疗即痛苦” 的负面联想,逐渐滋生抵触情绪;
治疗依赖的无助感:透析是终身治疗,患者需每周 3 次往返透析室(血液透析),或每日在家进行腹膜透析,无法像健康人一样自由安排工作、旅行,这种 “被治疗捆绑” 的感觉,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尤其年轻患者可能因 “失去自主生活” 而陷入焦虑;
对并发症的恐惧:患者长期接触透析知识,深知感染、内瘘堵塞、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部分患者会过度关注身体变化 —— 如频繁触摸内瘘担心震颤消失,或因轻微血压升高怀疑发生并发症,这种 “过度警觉” 会加剧焦虑,形成 “恐惧 - 身体不适 - 更恐惧” 的恶性循环。
(二)“经济与时间” 带来的现实压力
透析治疗的长期属性,让患者面临沉重的现实负担:
经济压力:即使有医保报销,透析相关费用(如透析耗材、药物、定期检查)仍需患者承担部分,对于低收入家庭或需长期用药的患者(如降压药、纠正贫血的药物),每年数万元的支出会形成持续的经济焦虑;部分患者还可能因无法工作(如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需 3 个半天治疗),失去收入来源,进一步加重经济压力;
时间与精力的消耗: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需花费 12 小时在治疗与往返途中,腹膜透析患者每日需花费 2 小时操作与记录,长期的时间占用会让患者逐渐脱离正常的社会角色 —— 如无法照顾孩子、难以参与工作,这种 “自我价值感缺失” 会诱发抑郁情绪。
(三)“社会角色变化” 带来的心理落差
疾病与治疗会改变患者的社会身份,引发心理落差:
家庭角色的转变:原本是家庭 “支柱” 的患者,可能因体力下降、治疗需求,从 “照顾者” 变为 “被照顾者”—— 如无法承担家务、需要家人陪同就医,这种角色反转会让患者产生 “拖累家人” 的愧疚感;部分老年患者还可能因担心 “增加子女负担”,而选择隐瞒身体不适,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
社交圈的萎缩:透析患者因体力限制、担心被歧视,可能逐渐减少社交活动 —— 如拒绝朋友聚会、不再参与兴趣小组,长期的社交隔离会让患者感到孤独,尤其年轻患者可能因 “与同龄人脱节” 而产生自卑情绪;部分患者还可能因担心感染风险(如感冒时不敢外出),主动缩小社交范围,加剧孤独感。
(四)“对未来的迷茫” 带来的长期焦虑
终末期肾病的不可逆性,让患者对未来充满迷茫:
对寿命的担忧:尽管现代透析技术已大幅延长患者生存期(规范治疗者 5 年生存率可达 65% 以上),但部分患者仍会因听说 “身边病友去世” 或查阅到负面信息,过度担忧自己的寿命,甚至产生 “活一天算一天” 的消极心态;
对生活质量的怀疑:部分患者认为 “透析意味着失去正常生活”,如无法吃喜欢的食物(需控制钾、磷摄入)、不能剧烈运动,这种 “对生活乐趣的剥夺感” 会让患者失去对未来的期待,逐渐变得消极、麻木。
二、护理人员的 “心理干预策略”:从 “读懂” 到 “行动”,分步骤缓解压力
针对患者的不同压力源,透析室护理人员可采取 “分层干预” 策略 —— 从日常沟通建立信任,到专业方法缓解情绪,再到长期支持引导心态,逐步帮助患者建立积极认知。
(一)第一步:用 “有效沟通” 建立信任,成为患者的 “倾听者”
信任是心理干预的基础。透析室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不应仅局限于 “治疗操作”(如 “今天血压有点高”“穿刺会有点疼”),而需延伸到 “情感交流”,让患者感受到 “被理解、被重视”:
1. 沟通从 “主动问候” 开始,关注 “非治疗信息”
治疗前的 “个性化问候”:每次患者进入透析室,护理人员可主动询问非治疗相关的话题,如 “昨天在家有没有吃喜欢的菜呀?”“孩子最近学习怎么样?”,这种生活化的问候能快速拉近与患者的距离,让患者感受到 “护理人员关注的是‘我这个人’,而不只是‘我的病情’”;
治疗中的 “观察与倾听”: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利用巡视时间与患者交流,重点关注 “情绪信号”—— 如患者沉默寡言、眼神躲闪,或反复抱怨 “不舒服”,可主动引导:“感觉你今天有点没精神,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想聊聊?”,倾听时需保持专注(如放下手中工作、眼神交流),不随意打断,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
2. 用 “共情” 代替 “说教”,避免 “无效安慰”
患者倾诉压力时,护理人员需避免使用 “你别担心”“都会好起来的” 等空洞安慰,而是用 “共情式回应” 认可患者的感受,例如:
患者说 “每周透析太麻烦了,感觉自己像个废人”,可回应:“我能理解这种感觉,每周固定来治疗,确实会打乱生活节奏,换做是我,也可能会觉得不方便”;
患者说 “担心感染,不敢出门见朋友”,可回应:“担心感染是很正常的,毕竟健康最重要,不过我们可以一起想想,有没有既能保护自己,又能和朋友简单见面的方式(比如在户外戴口罩聊天)”。
这种 “先认可感受,再共同解决” 的沟通方式,能让患者感受到 “被理解”,而非 “被否定”,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3. 沟通中 “适度分享”,建立 “平等关系”
护理人员可适度分享自己或其他患者的积极案例(需保护隐私),让患者感受到 “不是只有自己在经历这些”,例如:“之前有位和你差不多大的患者,刚开始也觉得透析影响工作,后来调整了工作时间,现在每周还能正常上班 3 天呢”,这种真实案例比单纯说教更有说服力,能帮助患者看到 “可能性”,减少孤独感。
三、第二步:用 “环境与细节” 营造安全感,减少 “治疗相关焦虑”
透析室的环境与护理细节,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可通过优化环境、细化操作,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恐惧与抵触:
(一)打造 “有温度” 的透析环境,减少 “医疗冰冷感”
物理环境的优化:在治疗区适当摆放绿植(如耐阴的绿萝、多肉),或在墙面张贴患者手写的 “鼓励便签”(如 “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起加油”);允许患者携带自己的物品(如靠枕、耳机、书籍),让透析床单位更具 “个人化”,减少 “在陌生医疗空间” 的不安感;
人文氛围的营造:在透析室设立 “读书角”,放置轻松的杂志、小说或健康科普书籍(避免过于专业的医学书籍);每周固定时间播放舒缓的音乐(如轻音乐、自然音效),音量控制在 30 分贝以下,避免嘈杂环境加重焦虑;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可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允许其进行简单的信仰活动(如默念、祷告),尊重其精神需求。
(二)细化 “操作沟通”,减少 “未知带来的恐惧”
患者对治疗的恐惧,很多源于 “未知”—— 如担心穿刺疼痛、害怕透析中出现不适。护理人员可通过 “提前告知、全程沟通”,让患者对治疗过程有清晰预期:
穿刺前的 “详细告知”:血液透析穿刺前,护理人员可主动说明:“一会儿我会用碘伏消毒,可能会有点凉,消毒后会等 30 秒让它干,再进行穿刺,穿刺时会有一下刺痛,像蚂蚁咬一样,忍一下就好”,这种 “步骤拆解 + 感受描述”,能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减少对 “突然疼痛” 的恐惧;
治疗中的 “实时反馈”:透析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定期告知患者治疗进展,如 “现在已经透析 1 小时了,你的血压很稳定,没有出现失衡的迹象”“透析液还剩 500ml,一会儿结束后我会帮你慢慢拔针,不会疼”,实时反馈能让患者感受到 “治疗在可控范围内”,增强安全感;
出现不适时的 “及时应对”:若患者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护理人员需第一时间赶到床旁,一边采取措施(如调低血流量、给予吸氧),一边用温和的语气安抚:“别紧张,这是常见的透析反应,我已经调低了血流量,你先深呼吸,慢慢会缓解的”,避免因 “忽视患者不适” 或 “慌乱操作” 加剧焦虑。
四、第三步:用 “专业干预” 化解负面情绪,引导积极认知
对于已出现明显焦虑、抑郁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运用专业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调整认知,打破负面思维:
(一)用 “认知重构” 帮助患者 “换个角度看问题”
很多患者的心理压力源于 “非理性认知”—— 如 “透析 = 生活无望”“我就是家人的累赘”。护理人员可通过提问引导,帮助患者发现认知中的 “偏差”,建立更客观的认知:
针对 “透析 = 生活无望” 的患者,可提问:“虽然透析需要定期治疗,但你有没有发现,透析后你的乏力、水肿症状比之前减轻了?现在是不是能自己吃饭、散步了?”,引导患者关注治疗带来的 “积极改变”,而非只看到 “治疗的限制”;
针对 “我是家人累赘” 的患者,可提问:“你觉得家人照顾你很辛苦,那你有没有想过,家人看到你积极配合治疗、能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会是什么感受?”,帮助患者理解 “家人的付出,更多是希望看到你好好生活”,而非 “觉得你是负担”。
这种 “提问式引导” 比直接否定患者的负面认知更有效,能让患者自主发现思维偏差,逐渐建立积极认知。
(二)用 “放松训练” 帮助患者缓解 “即时焦虑”
当患者出现明显焦虑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坐立不安)时,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简单的放松训练,快速缓解情绪:
深呼吸放松法:指导患者用鼻缓慢吸气 4 秒,让腹部鼓起,再用嘴缓慢呼气 6 秒,重复 5-10 次,同时告知患者:“吸气时想象新鲜空气进入身体,呼气时想象焦虑情绪随气流排出”,帮助患者专注于呼吸,转移对负面情绪的关注;
肌肉渐进放松法:针对卧床的透析患者,可指导其从脚部开始,依次紧绷肌肉 5 秒、放松 10 秒,逐步向上放松小腿、大腿、腹部、手臂,最后放松面部肌肉,通过 “紧绷 - 放松” 的肌肉反馈,缓解身体紧张,进而减轻心理焦虑。
这些放松训练无需特殊设备,护理人员可在巡视时指导患者练习,每次 5-10 分钟,长期坚持能帮助患者建立 “自主调节情绪” 的能力。
(三)用 “目标设定” 帮助患者 “找回生活掌控感”
无助感是透析患者消极心态的核心,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设定 “小目标”,让患者通过实现目标,逐渐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短期目标:结合患者的治疗状态,设定 1-2 周内可实现的小目标,如 “本周透析期间,尝试听 30 分钟喜欢的音乐”“每天喝够 1500ml 水(符合医嘱的液体摄入标准)”“学会自己观察腹膜透析液的颜色”,目标需具体、可操作,避免 “我要变得更积极” 这类模糊目标;
长期目标:根据患者的兴趣与能力,设定 1-3 个月的长期目标,如 “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每周和家人去公园散步 1 次”“学会做 1 道适合透析患者的低磷菜”“年轻患者可设定‘回归 part-time 工作’的目标”。
患者实现目标后,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肯定,如 “你这周真的做到每天听音乐了,是不是感觉透析时间过得快一点了?”,这种正向反馈能强化患者的积极行为,逐渐建立 “我能掌控生活” 的信心。
五、第四步:联动 “家属与社会”,构建 “全方位心理支持体系”
患者的心理状态不仅受透析室环境影响,还与家庭支持、社会融入密切相关。护理人员需主动联动家属与社会资源,为患者搭建 “多层级支持网络”:
(一)指导家属:成为患者 “最稳定的心理支柱”
家属的态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态,护理人员可通过 “家属沟通会”“一对一指导”,帮助家属掌握正确的支持方式:
避免 “过度保护” 或 “忽视”:告知家属 “过度保护”(如不让患者做任何家务)会加剧患者的无助感,而 “忽视”(如不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会让患者感到孤独,建议家属根据患者的体力,鼓励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活动(如叠衣服、择菜),同时定期与患者沟通感受,如 “今天透析有没有不舒服?有没有什么想和我聊聊的?”;
帮助家属 “缓解自身压力”:长期照顾透析患者,家属也可能面临心理压力,护理人员可建议家属寻求 “家属互助小组” 支持,或适当安排休息时间(如请其他家人帮忙照顾 1 天),避免家属因 “自身压力过大” 而影响对患者的支持质量;
引导家属 “传递积极信息”:建议家属多与患者分享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如 “孩子今天考了好成绩”“家里的花开花了”),避免在患者面前抱怨经济压力或过度讨论 “病友的负面案例”,帮助患者维持对生活的期待。
(二)链接社会资源:帮助患者 “重新融入社会”
护理人员可主动链接社区、公益组织等资源,帮助患者减少社交隔离,重建社会角色:
推荐 “透析患者互助小组”:组织患者参与医院或社区的互助小组活动(如每月 1 次的病友交流会),让患者在 “同病相怜” 的群体中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例如:“下周有个病友交流会,有位患者会分享他透析后回归工作的经历,你要不要一起参加?”;
对接 “康复指导资源”:对于有工作意愿的患者,可联系当地残联或公益组织,提供 “就业指导”(如适合透析患者的灵活就业岗位);对于老年患者,可推荐社区 “老年活动中心” 的轻度活动(如书法、太极),帮助患者找到 “除治疗外的生活重心”;
普及 “透析患者权益”:告知患者 “透析患者享有正常工作、就医的权利”,如单位不得因 “透析” 而歧视患者,帮助患者消除 “被歧视” 的顾虑,鼓励其勇敢参与社会活动。
六、总结:护理人员的 “用心”,是患者积极心态的 “催化剂”
透析治疗的漫长旅程中,护理人员不仅是 “治疗的执行者”,更是患者 “心理的守护者”。从读懂患者的压力源,到用沟通建立信任;从用细节营造安全感,到用专业干预化解负面情绪;再到联动家属与社会资源,构建支持体系 ——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护理人员的 “用心观察” 与 “耐心付出”。
对于透析患者而言,积极心态不是 “天生拥有”,而是在护理人员的引导、家属的支持、社会的包容中,逐渐建立的。当护理人员能敏锐捕捉患者的情绪变化,用专业与温暖化解其心理压力,患者才能在透析治疗中,不仅维持身体的稳定,更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期待,真正实现 “透析不只是活着,更是有质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