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前后: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全方位准备指南

透析前后: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全方位准备指南

彭伟艳  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透析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主要方式。无论是哪种透析,治疗前后的准备与护理质量,直接影响透析效果、患者舒适度及长期预后。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医疗规范,患者及家属也需掌握自我护理要点,二者配合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以下从护理人员和患者两个维度,详细拆解透析前后的核心准备工作。

一、透析前准备:护理人员与患者的 “双重协作”

透析前准备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治疗设备安全、患者身体状态稳定、血管 / 腹膜通路通畅,为顺利透析打下基础。

(一)护理人员:医疗层面的 “安全核查”

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到达透析中心后,完成从设备调试到患者评估的全流程准备,具体包括以下 5 项关键工作:

设备与环境准备

血液透析:提前 30 分钟启动透析机,进行自检(如血泵转速、肝素泵剂量、透析液温度 / 电导度),确保透析器、管路无破损,并用生理盐水预冲管路(排空气体,避免空气栓塞);检查透析液浓度(常用碳酸氢盐透析液,需匹配患者电解质水平),确认反渗水系统正常(水质需符合医疗标准,防止感染)。

腹膜透析:准备无菌腹膜透析液(根据医嘱选择含糖浓度,如 1.5%、2.5%)、碘伏帽、连接管路等,检查透析液有效期、有无浑浊 / 漏液;操作环境需紫外线消毒 30 分钟,护理人员需按 “七步洗手法” 清洁双手,戴无菌手套、口罩,避免无菌操作污染。

患者评估:排除治疗禁忌

生命体征监测:测量患者血压、心率、体温、体重,对比上次透析后体重,计算本次需超滤的液体量(通常每次超滤量不超过体重的 5%,避免低血压);若患者血压>180/100mmHg 或<90/60mmHg、体温>37.3℃,需及时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适合透析。

病史与用药核查:询问患者近期有无感冒、胸痛、腹痛等不适,确认是否服用降压药、抗凝药(如华法林)等 —— 若患者当天未服用降压药,需提醒医生调整透析中血压管理方案;若服用抗凝药,需记录用药时间,避免透析中出血风险。

通路检查:保障 “生命线” 通畅

血液透析通路:重点检查动静脉内瘘(最常用通路)—— 触摸内瘘震颤、听血管杂音,确认血流通畅;若震颤 / 杂音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内瘘血栓,需立即处理;若患者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如颈内静脉、股静脉导管),需观察导管周围有无红肿、渗液,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更换无菌敷料(通常每周更换 1-2 次,若敷料潮湿需及时更换)。

腹膜透析通路:检查腹膜透析导管出口处皮肤,有无红肿、渗血、分泌物(若有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出口处感染);评估导管位置是否正常,避免因导管移位导致透析液引流不畅。

抗凝方案制定

血液透析需使用抗凝剂防止血液在管路内凝固,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消化道溃疡)调整方案:

常规患者:透析前从静脉端推注普通肝素(首次剂量 0.5-1mg/kg),透析中按每小时 5-10mg 持续泵入;

出血高风险患者(如活动性出血、术后):改用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或采用无肝素透析(需每 30 分钟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

患者教育与心理疏导

向患者说明本次透析的预计时间(血液透析通常 4 小时,腹膜透析每次换液约 30 分钟)、超滤量目标,告知透析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如头晕、恶心)及应对方式;对首次透析或焦虑患者,通过沟通缓解紧张情绪(如解释透析原理,举例长期透析患者的良好预后),避免因情绪波动影响血压。

(二)患者自身:身体与生活层面的 “准备清单”

患者需在透析前 1-2 天开始准备,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减少治疗风险,具体包括:

通路保护:避免通路损伤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 1 天用温水清洁内瘘侧手臂(避免用力揉搓),不穿紧袖口衣物,不在内瘘侧手臂测量血压、抽血、输液;若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保持导管周围皮肤干燥,避免剧烈活动导致导管牵拉。

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前清洁腹部皮肤(尤其是导管出口处),不涂抹护肤品,避免抓挠出口处皮肤;换液前排尿排便,减少腹压增高导致的透析液渗漏。

饮食与水分控制:避免透析中并发症

水分限制:透析前 1 天饮水量控制在 500ml + 前 1 天尿量(如前 1 天尿量 200ml,当天饮水量不超过 700ml),避免饮用汤、粥、果汁等液体食物,防止透析中超滤量过大引发低血压。

饮食调整:透析前 1 天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土豆、橙子),防止透析前高钾血症(可能导致心律失常);避免高盐食物(如咸菜、腌肉),减少水钠潴留导致的血压升高;可适量进食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但避免过饱(防止透析中恶心呕吐)。

身体状态调整:确保适合透析

透析前若出现发烧(体温>37.3℃)、严重腹泻、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提前告知医护人员,评估是否暂停透析;

女性患者若处于月经期,需告知护理人员(可能需调整抗凝方案,避免出血加重);

透析前取下首饰(如手表、手镯),穿宽松、易穿脱的衣物(方便暴露通路部位),避免携带贵重物品。

药物准备:遵医嘱调整用药时间

降压药:若透析前血压正常,可暂停服用(避免透析中低血压),具体需遵医嘱(如长效降压药可提前 12 小时停用);

降糖药:糖尿病患者透析前需监测血糖,若血糖<7mmol/L,可暂停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防止透析中低血糖),携带糖果备用;

其他药物:如钙片、铁剂等,可在透析后服用(避免影响透析中药物代谢),需提前咨询医护人员。

二、透析后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的 “风险防控”

透析后护理的核心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处理通路、指导患者自我护理,预防透析后并发症(如感染、低血压、通路血栓)。

(一)护理人员:医疗层面的 “收尾与监测”

治疗后评估与处理

血液透析结束后:缓慢回血(避免血流速度过快导致血压波动),拔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 15-20 分钟(力度以不出血且能触摸到内瘘震颤为宜),避免揉搓;测量患者血压、体重,确认超滤量是否达标(若未达标,需分析原因,如患者透析中频繁体位变动导致超滤不准确);观察患者有无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若出现低血压(血压<90/60mmHg),让患者平卧、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100-200ml。

腹膜透析换液后:观察透析液引流情况(如引流液颜色、量),若引流液呈血性 / 脓性,需留取样本送检;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更换新的碘伏帽,记录透析液进出量(计算超滤量);评估患者腹部有无压痛,若出现腹痛,需排查是否为透析液温度过低或导管刺激导致。

通路护理:预防感染与血栓

血液透析内瘘:拔针后告知患者 24 小时内保持穿刺点干燥,避免沾水;若穿刺点有渗血,用无菌纱布继续按压 10 分钟;次日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若出现内瘘侧手臂肿胀、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血栓)。

中心静脉导管:透析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清除导管内残留血液),再用肝素盐水封管(防止导管内血栓形成);更换导管敷料,记录敷料更换时间;告知患者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导管脱出。

腹膜透析导管:换液后检查出口处皮肤,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涂抹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覆盖无菌敷料;若出口处有渗液,需增加换药频率(每天 1 次),并送检渗液样本。

并发症处理与健康指导

若患者透析后出现肌肉痉挛(常见于小腿),可静脉输注葡萄糖酸钙,指导患者透析后适当补钙;

告知患者透析后饮食原则:24 小时内避免高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可适量饮水(不超过 500ml),避免饮酒、熬夜;

记录患者透析后情况(如体重、血压、有无不适),制定下次透析计划(如调整超滤量、透析液浓度)。

(二)患者自身:自我护理与长期管理

通路自我监测:每日必做的 “健康检查”

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 24 小时内不洗内瘘侧手臂,次日开始每天用温水清洁;每天触摸内瘘震颤、听杂音(若震颤消失,可能是血栓,需立即就医);避免内瘘侧手臂提重物(不超过 5kg),睡觉时不压迫内瘘侧手臂。

腹膜透析患者:每天观察导管出口处皮肤(有无红肿、渗液),每周用生理盐水清洁出口处 2 次;换液时注意观察透析液颜色(正常为淡黄色,若呈红色 / 浑浊,需联系医护人员);避免剧烈咳嗽、便秘(防止腹压增高导致透析液渗漏)。

饮食与水分管理:维持身体稳定

水分:透析后 2 天内饮水量控制在 1000ml 以内,避免短时间大量饮水(防止水肿);

营养:透析后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牛奶、鱼肉),促进身体恢复,但避免过量(每日蛋白摄入量约 1.2g/kg 体重);

电解质:避免高钾、高磷食物(如坚果、动物内脏),可多吃新鲜蔬菜(需焯水后食用,减少钾含量);若出现皮肤瘙痒(可能是高磷血症),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如增加磷结合剂)。

身体与生活护理:预防并发症

透析后当天避免洗澡(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防止穿刺点感染),次日可淋浴(腹膜透析患者需保护导管出口处,避免沾水);

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爬山),可进行轻度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促进血液循环;

监测自身症状:若出现持续头晕、乏力、恶心(可能是低血压),或穿刺点红肿疼痛(可能是感染),需及时联系透析中心;

记录透析日记:包括透析日期、超滤量、体重变化、饮食情况及有无不适,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三、关键提醒:护理人员与患者的 “配合要点”

沟通优先:患者若对透析方案(如超滤量、抗凝药)有疑问,需及时向护理人员提出;护理人员需主动告知患者透析中的异常情况(如血压波动),共同调整应对方案。

长期坚持:透析是长期治疗,患者需养成规律的作息(如固定透析时间、避免熬夜),护理人员需定期随访(如每周电话询问患者居家情况),帮助患者建立长期自我管理习惯。

紧急处理:若患者透析后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震颤消失、穿刺点大量出血、持续胸痛;

腹膜透析患者:引流液呈血性 / 脓性、剧烈腹痛、发烧>38℃。

结语:科学准备,让透析更安全

透析前后的准备与护理,是 “医护主导、患者参与” 的协作过程。护理人员需严格执行医疗规范,把控每一个细节(从设备调试到通路护理);患者需主动学习自我护理知识,做好饮食、通路保护等准备。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透析质量,让患者在长期透析中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