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护理中该如何及时应对和缓解?
透析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护理中该如何及时应对和缓解?
彭伟艳 漯河市召陵区人民医院
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 “生命支持手段”,虽能替代肾脏排出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但治疗过程中(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常因血流动力学变化、电解质波动、通路问题等出现多种不适症状。据临床数据统计,约 60%-80% 的透析患者曾经历过透析相关不适,其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症状最为常见。若这些不适未能及时应对,不仅会影响透析效果,还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晕厥)。
本文将聚焦透析患者最常出现的 6 类不适症状,从 “症状表现 - 诱发原因 - 护理应对 - 患者自我缓解” 四个维度,提供可落地的处理方案,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响应,也让患者掌握自我防护技巧。
一、透析中最常见:低血压,占不适症状的 30%-50%
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最频发的不适,多发生在透析开始后 1-3 小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透析中断,甚至引发心肌缺血。
(一)症状识别与诱因
典型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冷汗,部分人伴有心慌、恶心,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晕厥;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较透析前下降>30mmHg,或收缩压<90mmHg。
主要诱因:
超滤过快或超滤量过多:单次超滤量超过体重的 5%,或血泵转速过快(>250ml/min),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
血管扩张:透析液温度过高(>37.5℃)、患者进食后胃肠道供血增加,或透析前服用降压药未调整;
血管通路问题:内瘘穿刺不当(如穿刺点靠近吻合口)、导管堵塞导致血流量不足,引发血压波动。
(二)护理人员应对措施
立即干预,快速提升血压:
暂停超滤:按下透析机 “超滤暂停” 键,减少血容量进一步丢失;
调整体位:协助患者平卧,抬高下肢 15-30°,增加回心血量;
补充液体:从静脉端快速输注生理盐水 100-200ml,若血压仍未回升,可遵医嘱输注 50% 葡萄糖注射液 20-40ml(尤其适合糖尿病患者)。
排查诱因,调整透析方案:
若因超滤过快导致,降低血泵转速(从 250ml/min 降至 200ml/min 以下),重新计算超滤量(确保剩余超滤量在剩余透析时间内匀速完成);
若透析液温度过高,将温度调至 36-36.5℃(低温透析可收缩血管,减少低血压风险);
记录患者本次低血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下次透析前提醒医生调整抗凝方案或降压药服用时间(如透析前 12 小时停用长效降压药)。
(三)患者自我缓解技巧
透析中若出现头晕、乏力,立即告知护理人员,不要自行起身(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加重);
透析前避免空腹或过饱(空腹易低血糖,过饱增加胃肠道供血),可在透析前 1 小时少量进食清淡食物(如面包、鸡蛋);
透析中减少活动,避免频繁翻身或改变体位,如需喝水、如厕,需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
二、疼痛难忍:肌肉痉挛,多发生在透析后期
肌肉痉挛常出现在透析最后 1 小时,以下肢小腿肌肉最为常见,疼痛剧烈时患者需暂停透析,严重影响治疗体验。
(一)症状识别与诱因
典型表现:小腿肌肉突然紧绷、僵硬,伴随剧烈疼痛,持续 5-15 分钟,按压肌肉时疼痛加重;部分患者可出现手指、腹部肌肉痉挛。
主要诱因:
电解质紊乱:透析中钙离子、钠离子丢失过多,导致肌肉兴奋性增高;
血容量不足:超滤过快导致组织间液无法及时补充到血管内,肌肉供血减少;
低血压继发:低血压时身体为保证重要器官供血,收缩外周血管,引发肌肉痉挛。
(二)护理人员应对措施
快速缓解疼痛:
局部按摩:用手掌轻柔按摩痉挛部位(从小腿远端向近端推揉),或用热水袋热敷(温度<50℃,避免烫伤);
补充电解质:遵医嘱从静脉端输注 10%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10-20ml(输注速度<5ml/min,防止心律失常),或口服补液盐(含钠、钾成分);
调整透析参数:适当降低超滤率,若剩余超滤量较多,可延长透析时间(如从 4 小时增至 4.5 小时),避免短时间内大量超滤。
预防下次发作:
透析前评估患者电解质水平,若血钙偏低,提前告知医生补充钙剂(如碳酸钙);
调整透析液钠浓度:将钠浓度从 138mmol/L 提高至 140-142mmol/L(高钠透析可增加血容量,减少肌肉痉挛),但需注意避免长期高钠导致水钠潴留。
(三)患者自我缓解技巧
透析中若出现小腿紧绷感,立即告知护理人员,同时可缓慢活动脚趾、脚踝(如勾脚动作),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透析后 24 小时内适当补充钙剂(如喝牛奶、吃钙片,需遵医嘱),避免剧烈运动(如爬楼梯、快走),减少肌肉疲劳;
夜间睡觉时可穿宽松的袜子,避免腿部受凉(寒冷刺激易诱发痉挛)。
三、恶心呕吐:多与毒素清除过快或低血压相关
约 20%-30% 的患者在透析中或透析后出现恶心呕吐,若呕吐频繁,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营养摄入。
(一)症状识别与诱因
典型表现:患者出现胃部不适、恶心感,随后呕吐胃内容物(若呕吐物带血,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部分患者伴随头晕、血压下降。
主要诱因:
失衡综合征:透析初期毒素清除过快(尤其首次透析或透析间隔过长的患者),导致血液与脑组织间渗透压梯度差,引发脑水肿;
低血压继发:血压骤降导致胃肠道供血不足,刺激呕吐中枢;
透析液问题:透析液温度过低(<36℃)、pH 值异常,或透析液中含致吐物质(如细菌内毒素)。
(二)护理人员应对措施
立即止吐,防止误吸:
协助患者侧卧,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呕吐物,避免呕吐物误吸入气管;
遵医嘱使用止吐药:从静脉端推注甲氧氯普胺(胃复安)10mg,或口服昂丹司琼(若患者未完全呕吐);
调整透析参数:若为失衡综合征,降低血泵转速(<200ml/min),缩短透析时间(首次透析从 2 小时开始,逐渐延长至 4 小时);若为低血压,按低血压处理流程操作。
后续观察与预防:
呕吐停止后,少量给予温开水(每次 10-20ml),观察是否再次呕吐;
下次透析前,告知医生患者呕吐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调整透析液成分(如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替代醋酸盐透析液,减少胃肠道刺激)。
(三)患者自我缓解技巧
透析中若出现恶心感,深呼吸、缓慢呼气,避免紧张情绪(情绪焦虑会加重呕吐反应);
透析前 1 天避免进食油腻、辛辣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减少胃肠道负担;
呕吐后不要立即进食,待胃部不适缓解后,可吃少量流食(如米汤、稀粥),避免过烫或过凉。
四、皮肤瘙痒:透析后高发,影响睡眠质量
皮肤瘙痒是透析患者(尤其是长期透析者)的 “顽疾”,约 50%-70% 的患者会出现,多在透析后 1-2 天加重,严重时患者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感染。
(一)症状识别与诱因
典型表现:全身或局部皮肤(如四肢、背部)出现阵发性瘙痒,抓挠后可出现抓痕、红斑,部分人伴随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多在夜间加重,影响睡眠。
主要诱因:
高磷血症:透析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磷,导致血磷升高(>1.78mmol/L),磷沉积在皮肤下刺激神经末梢;
皮肤干燥:透析后皮肤水分丢失增加,皮脂腺分泌减少,尤其秋冬季节更明显;
过敏反应:对透析器、管路材质(如乙烯基)或透析液中成分过敏。
(二)护理人员应对措施
对症处理,缓解瘙痒:
局部用药:指导患者涂抹无刺激性的保湿霜(如含尿素、神经酰胺的润肤乳),或遵医嘱使用外用止痒药(如炉甘石洗剂、糠酸莫米松乳膏);
调整治疗方案:若血磷>1.78mmol/L,告知医生增加磷结合剂剂量(如碳酸钙、司维拉姆),并调整透析方案(如延长透析时间、增加透析频率);
排查过敏:若怀疑过敏,记录透析器品牌,下次透析更换为其他材质(如聚砜膜透析器),观察瘙痒是否缓解。
健康指导:
告知患者避免使用热水洗澡(水温<37℃),洗澡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减少皮肤水分流失;
选择宽松、棉质衣物,避免化纤材质摩擦皮肤;
若瘙痒严重影响睡眠,遵医嘱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但需注意避免药物对肾脏的额外负担。
(三)患者自我缓解技巧
瘙痒时避免用力抓挠(可轻拍皮肤或用冷毛巾湿敷),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透析后及时涂抹保湿霜,尤其四肢、躯干等易干燥部位,每天涂抹 2-3 次;
饮食上减少高磷食物(如坚果、动物内脏、碳酸饮料),多吃新鲜蔬菜(焯水后食用,减少钾含量)。
五、头痛:失衡综合征或血压波动的 “信号”
约 15%-25% 的患者在透析中或透析后出现头痛,多为双侧太阳穴胀痛,部分人伴随头晕、视物模糊。
(一)症状识别与诱因
典型表现:头痛多在透析开始后 1 小时或透析结束后出现,持续数小时至 1 天;若为高血压引发,常伴随面部潮红、心慌;若为失衡综合征引发,可伴随恶心、烦躁。
主要诱因:
失衡综合征:毒素清除过快,导致脑脊液渗透压高于血液渗透压,引发脑水肿;
血压波动:透析中血压骤升(如超滤不足导致水钠潴留)或骤降,均可能刺激脑血管;
咖啡因戒断:患者平时有饮用咖啡、茶的习惯,透析中咖啡因被清除,引发戒断反应。
(二)护理人员应对措施
快速判断诱因,对症处理:
监测血压:若血压>160/100mmHg,遵医嘱从静脉端推注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 10mg);若血压偏低,按低血压处理;
缓解头痛:若排除血压问题,可协助患者按摩太阳穴,或遵医嘱口服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布洛芬,因其对肾脏有一定损伤);
调整透析:若为失衡综合征,降低血泵转速,下次透析时减少毒素清除率(如使用低通量透析器)。
预防建议:
告知有咖啡因摄入习惯的患者,透析前 1 天减少咖啡、茶的饮用,避免戒断反应;
透析中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光线刺激,帮助患者放松情绪(情绪紧张会加重头痛)。
(三)患者自我缓解技巧
透析中若出现头痛,闭目休息,避免看手机、书籍(减少眼部疲劳对头痛的加重);
缓慢深呼吸,用鼻吸气 4 秒、屏息 2 秒、用嘴呼气 6 秒,缓解紧张情绪;
透析后若头痛持续,可在安静环境中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必要时按医嘱服用止痛药。
六、通路相关疼痛:内瘘或导管问题的 “警报”
通路是透析患者的 “生命线”,若内瘘或导管出现问题,不仅会导致疼痛,还可能影响透析血流量,甚至引发感染。
(一)症状识别与诱因
典型表现:
内瘘疼痛:穿刺后内瘘侧手臂持续胀痛,或透析中突然出现刺痛,触摸内瘘震颤减弱;
导管疼痛:中心静脉导管(如颈内静脉导管)周围皮肤红肿、疼痛,按压时有压痛,部分人伴随发热。
主要诱因:
内瘘问题:穿刺技术不当(如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内瘘血栓形成(震颤消失)、内瘘感染(穿刺点红肿);
导管问题:导管移位(导致尖端刺激血管壁)、导管感染(导管口有脓性分泌物)。
(二)护理人员应对措施
内瘘疼痛处理:
穿刺不当:若穿刺后疼痛,检查穿刺点是否有渗血,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 5-10 分钟,调整穿刺针角度(避免针尖触碰血管壁);
内瘘血栓:若震颤减弱或消失,立即用超声检查确认血栓位置,必要时进行溶栓治疗(如尿激酶溶栓);
内瘘感染:穿刺点红肿时,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用无菌敷料覆盖,若伴随发热,遵医嘱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
导管疼痛处理:
导管移位:通过 X 线确认导管位置,若移位,由医生调整导管位置;
导管感染:用碘伏消毒导管口,更换碘伏帽,留取导管内血液样本送检,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如静脉输注万古霉素)。
(三)患者自我缓解技巧
透析后 24 小时内保持内瘘侧手臂干燥,避免提重物(不超过 5kg),睡觉时不压迫内瘘侧手臂;
每天触摸内瘘震颤、听杂音,若发现震颤减弱,立即联系透析中心;
导管周围皮肤若出现红肿、疼痛,不要自行涂抹药膏,及时告知护理人员,避免感染加重。
七、总结:不适症状的 “预防优先” 原则
透析相关不适虽常见,但多数可通过 “提前预防” 减少发生概率:
护理人员层面:透析前充分评估患者体重、血压、电解质水平,精准计算超滤量;透析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每 30 分钟测 1 次血压),及时发现早期不适信号;
患者层面:严格控制透析间期饮水量(每天不超过 500ml + 前 1 天尿量),避免超滤过多;透析前按医嘱调整降压药、降糖药,不自行停药;
透析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人员与患者的 “密切配合” 是应对不适的关键。护理人员需熟悉每种不适的处理流程,患者也需主动学习自我观察技巧(如监测血压、识别早期症状),只有二者协同,才能最大限度减少不适,让透析更安全、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