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能治感冒吗?滥用抗生素为何会导致 “超级细菌”?

抗生素能治感冒吗?滥用抗生素为何会导致 “超级细菌”?

赫梦芳  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

“医生,我感冒好几天了,咳嗽、发烧都没好转,给我开点抗生素吧,好得快!” 在医院呼吸科门诊,这样的请求每天都在发生。很多人将抗生素视为 “万能药”,认为只要身体有炎症、生病不舒服,用抗生素就能解决问题。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感冒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而抗生素是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二者看似都与 “治病” 相关,却有着本质区别。本文将从感冒的病因入手,解答 “抗生素能否治感冒” 的核心问题,再深入剖析滥用抗生素如何催生 “超级细菌”,最后给出感冒期间的科学应对方法,帮大家走出用药误区,远离耐药风险。

一、先搞懂:感冒的 “元凶” 不是细菌,而是病毒

要判断抗生素能否治感冒,首先得明确感冒的病因 ——90% 以上的感冒由病毒引起,而非细菌。这是理解 “抗生素无效” 的关键前提。

(一)感冒的常见病原体:病毒是 “主角”

引起感冒的病毒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是鼻病毒(约占普通感冒的 30%-50%),其次是冠状病毒(非新冠病毒,如普通冠状病毒,占 10%-15%)、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或接触传播(如触摸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手机)进入人体,主要侵袭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细胞,引发一系列感冒症状。

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利用人体细胞的 “machinery”(如核糖体、酶系统)进行自我复制,大量繁殖的病毒会破坏黏膜细胞,引发炎症反应 —— 这就是感冒时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咳嗽、发热等症状的原因。但这种炎症是 “病毒性炎症”,与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有着本质区别。

(二)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只对细菌 “有效”,对病毒 “无能为力”

抗生素,也叫抗菌药物,其设计初衷是 “对抗细菌”,而非病毒。它的作用原理主要针对细菌的结构或代谢特点,通过以下方式抑制或杀灭细菌:

破坏细菌细胞壁:如青霉素类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因细胞壁缺损而破裂死亡(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抗生素对人体细胞影响较小);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如头孢类、阿奇霉素等,能阻断细菌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蛋白质是细菌生存和繁殖的必需物质,失去蛋白质后细菌会逐渐死亡;

抑制细菌核酸复制:如喹诺酮类抗生素,能阻止细菌 DNA 的复制,让细菌无法繁殖后代,从而达到杀菌效果。

但病毒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与细菌完全不同:病毒没有细胞壁、核糖体等独立的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人体细胞内,利用人体细胞的物质进行复制。抗生素无法识别病毒,也无法破坏病毒的结构或阻止其在人体细胞内复制 —— 就像 “钥匙配不上锁”,抗生素对病毒感染自然 “束手无策”。

(三)临床证据:抗生素治感冒,不仅无效还添乱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抗生素无法缓解病毒性感冒的症状,也不能缩短感冒病程:

2023 年《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对 1000 名病毒性感冒患者分别使用抗生素和安慰剂,结果两组患者的感冒症状缓解时间(平均 7-10 天)、发热持续时间(平均 2-3 天)没有显著差异;

我国《普通感冒规范诊治专家共识》明确指出,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生素,只有当感冒继发细菌感染时(如出现咳黄脓痰、流脓涕持续超过 3 天、体温再次升高至 38.5℃以上等),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更重要的是,感冒时滥用抗生素还会带来额外风险:

引发不良反应:抗生素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伤(如庆大霉素可能损伤听力和肾脏);

延误病情判断:若感冒症状是由其他疾病(如流感、肺炎)引起,滥用抗生素会掩盖真实病情,导致医生误判,延误针对性治疗;

增加经济负担:抗生素并非 “廉价药”,尤其是进口抗生素价格较高,感冒时盲目使用会造成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浪费。

二、警惕:滥用抗生素,正在催生 “超级细菌”

如果说感冒时用抗生素只是 “无效且添乱”,那么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后果则更为严重 —— 它会催生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 “超级细菌”,让未来的细菌感染 “无药可治”。

(一)“超级细菌” 的本质:细菌的 “进化反击”

“超级细菌” 并非特指某一种细菌,而是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的统称,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之所以 “超级”,是因为它们能抵御多种抗生素的攻击,常规抗生素对其无效。

而 “超级细菌” 的出现,本质上是细菌在抗生素 “压力” 下的自然进化结果,具体过程可分为 3 步:

细菌变异: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会随机发生基因突变(每代细菌的突变率约为 10⁻⁶-10⁻⁹),少数细菌可能因基因突变获得 “耐药基因”—— 这种基因能帮助细菌产生破坏抗生素的酶(如 β- 内酰胺酶能破坏青霉素类抗生素),或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阻止抗生素进入细菌内部),从而抵御抗生素的作用;

自然选择: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对该抗生素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而携带耐药基因的细菌则能存活下来(这就是 “自然选择”);

耐药基因传播:存活下来的耐药细菌会大量繁殖,同时通过 “质粒”(一种能在细菌间传递的遗传物质)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种类的细菌,导致耐药性在不同细菌间扩散,最终形成对多种抗生素都耐药的 “超级细菌”。

简单来说,滥用抗生素相当于给细菌 “筛选” 出了耐药的 “强者”,而这些 “强者” 不断繁殖和传播,就形成了 “超级细菌”。

(二)滥用抗生素的 4 种常见场景,你可能也中招过

“超级细菌” 的出现,与人类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密切相关。以下 4 种常见场景,都在加速 “超级细菌” 的产生:

1. 感冒、流感时滥用抗生素

这是最普遍的滥用场景。很多人只要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就自行购买阿莫西林、头孢等抗生素服用,甚至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输液。但如前所述,感冒、流感多为病毒性感染,抗生素无效,这种滥用会让体内原本存在的敏感细菌被杀死,耐药细菌趁机大量繁殖。

2. 自行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

部分人服用抗生素时,见症状有所缓解就自行减少剂量或提前停药(如医生开了 7 天的抗生素,服用 3 天后感觉好转就停药)。这种做法会导致体内的细菌没有被完全杀死,残留的细菌多为对该抗生素 “抵抗力较强” 的菌株,它们会继续繁殖并产生更强的耐药性 —— 下次再用同一种抗生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无效。

3. 农业、养殖业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不仅用于人类医疗,还被广泛用于农业和养殖业:

农业中,部分农户会将抗生素添加到农作物的肥料或农药中,用于预防病虫害;

养殖业中,为了促进畜禽生长、减少疾病,很多养殖场会在饲料中添加低剂量抗生素(如四环素、青霉素)。

这些抗生素会通过食物链(如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蔬菜、肉类、鸡蛋、牛奶)或环境(如抗生素随畜禽粪便进入土壤、水源)进入人体,长期低剂量接触抗生素,会持续给人体肠道内的细菌施加 “选择压力”,促进耐药细菌的产生和积累。

4. 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

抗生素分为 “窄谱抗生素”(只对某一类细菌有效,如青霉素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和 “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效,如头孢曲松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都有效)。部分医生为了 “保险起见”,或患者要求 “快速见效”,会优先使用广谱抗生素。但广谱抗生素在杀死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人体内的有益细菌(如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让耐药细菌更容易占据 “生态位”,大量繁殖。

(三)“超级细菌” 的危害:未来可能 “无药可治”

“超级细菌” 的出现,正在瓦解人类对抗细菌感染的 “药物防线”,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 细菌感染治疗难度剧增

一旦感染 “超级细菌”,常规抗生素无法发挥作用,医生只能尝试使用价格昂贵、副作用更大的 “最后一道防线” 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但这些抗生素的选择范围越来越窄,且部分 “超级细菌”(如 CRE)已对所有现有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感染 “无药可治”。

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可引起皮肤感染、肺炎、败血症等,常规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对其无效,只能使用万古霉素治疗。但近年来已出现对万古霉素也耐药的 MRSA(VRSA),感染后死亡率高达 50% 以上。

2. 医疗成本大幅上升

治疗 “超级细菌” 感染需要使用高价抗生素、进行更多的检查(如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延长住院时间,这些都会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每年因 “超级细菌” 感染额外增加的医疗支出超过 1000 亿美元;我国每年因细菌耐药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约 200 亿元,死亡人数超过 10 万人。

3. 威胁公共卫生安全

“超级细菌” 可以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尤其是在医院、养老院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很容易引发交叉感染。2022 年,某医院新生儿监护室曾爆发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导致 5 名新生儿出现严重肺炎,其中 2 名因无有效抗生素治疗而死亡 —— 这就是 “超级细菌” 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真实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抗生素滥用,到 2050 年,全球每年因 “超级细菌” 感染死亡的人数将超过 1000 万,超过癌症成为全球第一大死因。

三、科学应对:感冒不用抗生素,这样做才正确

既然抗生素不能治感冒,还会催生 “超级细菌”,那么感冒时该如何正确应对?以下 4 点建议,帮你科学处理感冒,避免用药误区。

(一)对症处理:缓解症状,等待自愈

病毒性感冒具有自限性(即身体免疫系统能在一定时间内自行清除病毒),多数人无需特殊治疗,通过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症状,等待感冒自愈(通常 7-10 天):

发热:体温<38.5℃时,可通过温水擦浴、贴退热贴、多喝温水等物理方式降温;体温≥38.5℃时,可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注意按剂量服用,避免过量);

鼻塞、流涕: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或洗鼻器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病毒,缓解鼻塞;也可服用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如氨酚伪麻美芬片),收缩鼻腔血管,减轻鼻塞症状;

咳嗽、咽痛:干咳时可服用右美沙芬(如酚麻美敏胶囊)镇咳;有痰时可服用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祛痰药;咽痛时可含服西瓜霜含片、金嗓子喉片,或用温盐水漱口。

(二)判断是否继发细菌感染:这 3 个信号是关键

如前所述,只有当感冒继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何判断感冒是否继发细菌感染?可关注以下 3 个信号:

症状持续或加重:感冒症状(如咳嗽、流涕)持续超过 10 天仍无好转,或症状逐渐加重(如原本咳白痰变为咳黄脓痰、原本低热变为高热);

出现特异性症状:咳大量黄脓痰、流脓涕(鼻涕呈黄绿色且粘稠)、咽喉部出现白色脓点、呼吸困难等;

检查指标异常:就医时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提示细菌感染),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升高。

若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选择哪种抗生素、使用剂量和疗程 —— 切勿自行购买抗生素服用。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牢记 “三不原则”

无论是感冒继发细菌感染,还是其他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时都要牢记 “三不原则”,避免滥用:

不自行购买: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凭医生处方购买,不要在药店自行购买或通过网络渠道购买;

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严格按照医生规定的剂量和疗程服用,即使症状好转,也要完成整个疗程(通常细菌感染的抗生素疗程为 5-7 天,严重感染需 10-14 天),避免残留细菌产生耐药性;

不追求 “高级” 抗生素:抗生素没有 “高级” 和 “低级” 之分,只有 “对症” 与否。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适合的抗生素(如普通细菌感染用青霉素即可,无需使用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要主动要求医生开具 “进口药”“贵药”。

(四)预防感冒:从源头减少用药需求

预防胜于治疗,减少感冒发生,自然就能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日常生活中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感冒:

做好个人防护:感冒高发季节(如冬春季)外出时戴口罩,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勤洗手,尤其是触摸公共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后,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熬夜会降低免疫力);均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 C、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适度运动,每周进行 3-5 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增强体质;

接种疫苗:若容易反复感冒,或属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病毒感染)、肺炎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感染),降低感冒和继发细菌感染的风险。

四、结语:拒绝滥用抗生素,守护我们的 “药物防线”

抗生素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发明,曾拯救了无数细菌感染患者的生命。但如今,由于人们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滥用抗生素,以及农业、养殖业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 “威力” 正在逐渐减弱,“超级细菌” 的威胁日益严峻。

感冒时,记住 “抗生素无效” 的科学结论,不要盲目要求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时,严格遵医嘱,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这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公共卫生安全的贡献 —— 因为每一次合理使用抗生素,都是在守护我们未来对抗细菌感染的 “药物防线”。

让我们从正确认识感冒和抗生素开始,拒绝滥用,科学用药,共同抵御 “超级细菌” 的威胁,让抗生素在未来依然能成为我们健康的 “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