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里的 “对乙酰氨基酚” 是什么?过量服用有哪些风险?
感冒药里的 “对乙酰氨基酚” 是什么?过量服用有哪些风险?
赫梦芳 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科
每到感冒高发季节,药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感冒药总能吸引众多消费者。仔细查看这些感冒药的成分表,会发现一个高频出现的名字 ——“对乙酰氨基酚”。作为全球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之一,它能有效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成为很多感冒药的 “核心成分”。
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 “安全温和” 的成分,若因盲目用药、重复用药导致过量服用,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风险,甚至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是全球急性肝损伤的首要原因,我国每年也有不少因过量服用含该成分感冒药导致肝衰竭的案例。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读对乙酰氨基酚,从成分特性到过量风险,再到安全用药指南,帮大家避开用药误区。
一、认识对乙酰氨基酚:感冒药中的 “解热镇痛主力”
对乙酰氨基酚,也叫扑热息痛,属于非甾体抗炎药的一种,但与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同类药物相比,它有独特的作用特点,这也是它能成为感冒药 “常客” 的重要原因。
(一)作用机制:精准缓解感冒不适
对乙酰氨基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发挥作用:
解热作用:感冒时,病毒感染会刺激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引起发热。对乙酰氨基酚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体温调定点,让身体通过出汗等方式散热,从而使体温恢复正常。与阿司匹林相比,它的解热效果更温和,不会过度降低正常体温,适合儿童、老年人等体质较弱的人群。
镇痛作用:感冒常伴随头痛、咽喉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这些疼痛多与体内前列腺素释放增加有关(前列腺素会刺激神经末梢,传递疼痛信号)。对乙酰氨基酚能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缓解轻至中度疼痛,且对胃肠道的刺激远小于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可能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痛、胃溃疡),因此更适合胃肠道敏感人群。
(二)在感冒药中的应用:“隐形” 却关键
很多人在服用感冒药时,只关注商品名,忽略了成分表,其实对乙酰氨基酚常以 “隐形” 的方式存在于多种感冒药中:
复方感冒药:市面上多数复方感冒药(如氨酚伪麻美芬片、酚麻美敏胶囊、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搭配伪麻黄碱(缓解鼻塞)、右美沙芬(镇咳)、氯苯那敏(缓解流涕、打喷嚏)等成分,实现 “一站式” 缓解感冒症状的效果。
单方制剂:除了复方感冒药,还有专门的对乙酰氨基酚单方片 / 混悬液(如泰诺林),主要用于单纯的发热或疼痛,适合不需要缓解鼻塞、咳嗽等其他感冒症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品牌的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品牌氨酚烷胺胶囊每粒含对乙酰氨基酚 250mg,而另一种氨酚伪麻美芬片每片含对乙酰氨基酚 325mg,若不注意剂量,很容易在更换品牌时导致服用过量。
(三)适用人群与优势:为何成为 “首选” 之一
对乙酰氨基酚的适用人群非常广泛,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均可使用,尤其适合以下人群:
儿童:儿童感冒发热时,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如滴剂、口服溶液)是首选解热药之一,口感清甜(多为水果味),儿童接受度高,且按体重计算剂量后安全性较高(需避免给婴幼儿服用成人感冒药)。
老年人: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较弱,对阿司匹林等药物的胃肠道刺激更敏感,对乙酰氨基酚对胃肠道的影响较小,更适合老年人缓解感冒相关疼痛和发热。
胃肠道敏感人群:患有胃炎、胃溃疡等疾病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加重胃部不适,对乙酰氨基酚则是更安全的选择(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此外,对乙酰氨基酚不会影响血小板功能(阿司匹林会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出血风险),也不会诱发哮喘(部分人对阿司匹林过敏,可能引发哮喘),这些优势让它在感冒药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过量服用风险:从肝损伤到多器官衰竭,后果远超想象
虽然对乙酰氨基酚在推荐剂量内使用安全性较高,但一旦超过安全剂量,其毒性会迅速显现,其中最主要的危害是肝损伤,严重时可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一)安全剂量:不同人群有明确 “红线”
首先要明确:对乙酰氨基酚有严格的每日最大安全剂量,不同人群的 “红线” 不同,超过即属于过量服用:
成人: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g(4000mg),单次剂量一般为 325mg-650mg,每次服用间隔至少 4-6 小时,24 小时内服用不超过 4 次。
儿童:按体重计算,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60mg/kg,单次剂量为 10-15mg/kg,每 4-6 小时服用 1 次,24 小时内不超过 4 次。例如,1 个体重 10kg 的幼儿,单次最大剂量为 150mg,每日最大剂量为 600mg。
特殊人群: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慢性酒精中毒者,每日最大剂量需减半或遵医嘱,一般不超过 2g(2000mg),因为这些人群的肝脏代谢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药物蓄积。
(二)过量危害:肝脏是 “重灾区”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后,其代谢产物会对肝脏造成直接损伤,整个过程可分为 4 个阶段,危害逐步加重:
1. 早期(服药后 0.5-24 小时):症状隐匿易忽视
过量服用初期,患者可能仅出现轻微的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部分人伴有头晕、乏力、出汗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感冒本身的不适相似,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加重,从而延误就医。此时肝脏损伤尚处于早期,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恢复概率较高。
2. 进展期(服药后 24-72 小时):肝脏损伤显现
随着时间推移,肝脏损伤逐渐加重,患者会出现右上腹疼痛(肝脏位于右上腹)、黄疸(皮肤、眼白发黄)、尿色加深(呈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如陶土色)等症状。实验室检查会显示肝功能指标异常: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显著升高(正常参考值一般不超过 40U/L,过量时可升至数千 U/L),胆红素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胆汁排泄受阻)。
3. 严重期(服药后 72-96 小时):肝衰竭风险剧增
若未及时治疗,肝脏损伤会进一步发展为急性肝衰竭,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烦躁、昏迷)、凝血功能障碍(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呕血、便血)、腹水(腹部膨隆)等症状。此时肝脏无法正常代谢体内毒素,毒素蓄积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肾衰竭(尿量减少)、呼吸衰竭(呼吸困难),死亡率高达 50% 以上。
4. 恢复期或后遗症期:部分患者需终身治疗
少数幸运患者在及时治疗后,肝脏功能可逐渐恢复,但恢复过程漫长(需数周至数月);而部分严重肝衰竭患者,即使经过抢救存活,也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硬化,需要长期接受保肝治疗,甚至终身依赖肝移植。
(三)过量原因:这些 “误区” 最常见
很多人并非故意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而是因用药误区导致:
重复用药:同时服用多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或止痛药。例如,先服用 “氨酚伪麻美芬片” 缓解感冒症状,又因头痛服用 “对乙酰氨基酚片”,两种药物均含对乙酰氨基酚,叠加后很容易超过每日最大剂量。
忽视成分表:只看商品名,不看成分表,误以为不同名称的感冒药成分不同。例如,“泰诺感冒药” 和 “日夜百服咛”,虽然商品名不同,但均含对乙酰氨基酚,同时服用会导致过量。
儿童用药不当:给儿童服用成人感冒药,或未按体重计算剂量,随意增减剂量。例如,将成人 “氨酚烷胺胶囊” 掰开给儿童服用,成人剂量远高于儿童耐受量,易导致过量。
饮酒后服药:酒精会影响肝脏代谢对乙酰氨基酚的能力,导致有毒代谢产物蓄积。研究表明,饮酒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即使是推荐剂量,也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若同时过量饮酒和过量服药,肝损伤会更严重。
长期过量服用:部分人因慢性疼痛(如头痛、关节痛)长期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虽然单次剂量未超标,但长期累积也会导致肝脏慢性损伤。
三、安全用药指南:这 5 点必须牢记
要避免对乙酰氨基酚过量风险,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牢记以下 5 点:
(一)用药前:仔细阅读成分表,避免重复用药
购买感冒药时,务必查看药品说明书的 “成分” 部分,确认是否含对乙酰氨基酚。若正在服用的药物已含该成分,就不要再同时服用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或止痛药。例如,服用 “酚麻美敏胶囊”(含对乙酰氨基酚)期间,若头痛难忍,可选择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止痛药(如布洛芬),而非 “对乙酰氨基酚片”。
建议将家中常用药物的成分记录下来,或拍照存于手机,用药前对照查看,避免遗漏。
(二)用药时:严格按剂量服用,不随意增减
成人: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服用,每日服用次数不超过 4 次,单次剂量不超过 650mg,每日总剂量不超过 4g。例如,某品牌对乙酰氨基酚片每片含 325mg,成人每次可服用 1-2 片,每日最多服用 8 片(2600mg,未超过 4g)。
儿童:务必按体重计算剂量,使用儿童专用剂型(如混悬液、滴剂),不要给儿童服用成人感冒药。例如,某儿童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每毫升含 100mg 对乙酰氨基酚,体重 15kg 的儿童,单次剂量为 150-225mg(即 1.5-2.25 毫升),每日最多服用 4 次。
用药时使用药品自带的剂量杯或滴管,不要用家用勺子(大小不一,剂量不准确),避免因剂量估算错误导致过量。
(三)用药期间:避免饮酒,远离 “伤肝” 行为
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期间,应严格禁酒,包括啤酒、白酒、红酒、黄酒等,同时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如料酒、藿香正气水)、食用含酒精的食物(如酒心巧克力、醉蟹醉虾)。酒精与对乙酰氨基酚同服,会显著增加肝损伤风险,即使是少量酒精也可能产生危害。
此外,用药期间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若因其他疾病需要服药,需提前告知医生正在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由医生评估用药安全性。
(四)特殊人群:咨询医生后再用药
以下人群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
肝肾功能不全者:肝脏是对乙酰氨基酚代谢的主要器官,肾功能不全者排泄药物的能力下降,这类人群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慢性酒精中毒者:长期饮酒会损伤肝细胞,降低肝脏代谢对乙酰氨基酚的能力,这类人群应慎用或禁用含该成分的药物。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妇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影响胎儿发育,哺乳期女性服药后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需在医生指导下确定是否用药及用药剂量。
正在服用其他药物者:若正在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抗病毒药(如齐多夫定)等,这些药物可能与对乙酰氨基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毒性,需咨询医生后再用药。
(五)出现不适:立即停药并就医
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后,若出现以下症状,可能是过量的早期信号,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持续恶心、呕吐、腹痛,且症状逐渐加重;
皮肤、眼白发黄,尿色加深;
右上腹疼痛或压痛;
头晕、乏力、意识模糊。
就医时,需携带服用的药物包装或说明书,告知医生服药的名称、剂量、时间,以便医生快速判断是否为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如使用解毒药 N - 乙酰半胱氨酸,越早使用效果越好,最好在过量服药后 8 小时内使用)。
四、结语:合理用药,让 “解热镇痛主力” 发挥正向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感冒药中的 “核心成分”,在推荐剂量内使用,能有效缓解感冒引起的发热、疼痛,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但它并非 “绝对安全” 的药物,过量服用带来的肝损伤风险,时刻提醒我们要重视用药安全。
感冒时,不要盲目追求 “快速见效” 而同时服用多种感冒药,也不要因症状未缓解而随意增加剂量。记住:用药前看成分表、用药时按剂量服、用药期间禁酒、特殊人群遵医嘱,这些简单的习惯能帮我们避开对乙酰氨基酚过量的风险。
希望通过本文,大家能正确认识对乙酰氨基酚,掌握安全用药的方法,让这个 “解热镇痛主力” 真正发挥正向作用,帮我们顺利度过感冒期,而不是成为伤害健康的 “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