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周围突然肿个包,疼得走不了路?可能是肛周脓肿在 “报警”
肛门周围突然肿个包,疼得走不了路?可能是肛周脓肿在 “报警”
苗军显 汝南县张楼镇卫生院
“医生,我肛门旁边突然肿了个包,疼得没法坐、没法走路,连咳嗽都扯着疼,这到底是啥病啊?” 在普外科门诊,常有患者捂着臀部、一脸痛苦地就诊。这种 “突然发作的肛周肿痛”,大概率是肛周脓肿在 “报警”—— 它就像肛门周围的 “小火山”,一旦爆发,疼痛剧烈还容易化脓,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成更麻烦的肛瘘。今天就来详细说说肛周脓肿的信号、危害和正确处理方法,帮你避开 “越拖越重” 的坑。
一、先认清:肛周脓肿的 “3 个典型信号”,别和痔疮搞混
很多人把肛周脓肿当成 “痔疮发作”,自己涂痔疮膏耽误治疗,其实两者的症状差别很大。记住肛周脓肿的 “3 个典型信号”,就能快速区分:
1. 突然肿包,疼痛 “钻心”
肛周脓肿的肿包不是慢慢长出来的,而是突然出现 —— 可能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肛门周围就鼓出一个包,摸起来硬邦邦的,疼痛剧烈且越来越重。这种疼不是痔疮的 “胀痛”,而是像 “针扎”“火烧” 一样,尤其是坐着、走路时,肿包受到挤压,疼得让人直冒冷汗,甚至晚上疼得睡不着觉。比如有人发现肛门左侧肿了个鹌鹑蛋大的包,连侧躺都不敢压,只能整夜坐着,这就是典型的肛周脓肿症状。
2. 肿包会 “发烫”,可能发烧
肛周脓肿是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所以肿包周围的皮肤会发烫,用手摸能明显感觉到温度比周围皮肤高。如果感染严重,还会出现全身症状 —— 发烧(体温多在 38.5℃以上)、乏力、没胃口,这是身体在对抗细菌的信号。而痔疮发作一般不会发烧,也不会有 “局部发烫” 的情况。
3. 可能流脓,有异味
如果没及时处理,肿包会慢慢变软,最后破溃流脓 —— 流出的脓液多是黄色或黄绿色,伴有明显异味,流脓后疼痛会暂时减轻,但这不是 “好转”,而是感染扩散的信号,很快可能再次肿起来,甚至形成肛瘘。
对比提醒:痔疮的肿包多是柔软的 “肉球”,疼痛相对缓和,不会发烧,也很少破溃流脓;而肛周脓肿的肿包硬、疼得剧烈、可能发烧流脓,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二、搞明白:为什么会得肛周脓肿?这 4 类人最容易 “中招”
肛周脓肿的根源,是肛门周围的 “肛腺” 感染了。肛腺位于肛门直肠交界处,负责分泌液体润滑肠道,一旦肛腺被细菌(多是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入侵,细菌就会顺着腺管扩散到肛门周围的脂肪组织,形成脓肿。以下 4 类人最容易被肛周脓肿 “盯上”:
1. 长期便秘或腹泻的人
便秘时,干燥的大便容易划伤肛腺开口,让细菌趁机入侵;腹泻时,稀便里的细菌多,会反复刺激肛腺,导致感染。比如有人经常几天不大便,或者一吃凉的就腹泻,时间久了就可能引发肛周脓肿。
2. 久坐、熬夜的 “办公族”
长时间坐着(如办公室职员、司机),会让肛门周围血液循环变慢,局部温度升高、出汗多,容易滋生细菌;再加上熬夜、压力大,免疫力下降,细菌更容易趁虚而入。有数据显示,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的人,得肛周脓肿的概率是普通人的 2 倍。
3. 不注意肛周卫生的人
肛门周围容易藏污纳垢,如果平时不注意清洁,比如排便后不擦干净、不勤换内裤,细菌就会在肛周堆积,入侵肛腺引发感染。尤其是夏天出汗多,不及时清洁,感染风险更高。
4. 有基础病的人
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身体抵抗力差,细菌容易繁殖,是肛周脓肿的高发人群;还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患者,肠道黏膜受损,细菌容易扩散到肛门周围,引发脓肿。
三、别拖延!肛周脓肿的 “2 个致命危害”,越拖越麻烦
很多人觉得 “肛周脓肿疼几天就好了”,或者不好意思去看医生,结果越拖越重,引发两大麻烦:
1. 发展成肛瘘,反复发作
这是肛周脓肿最常见的危害。如果肛周脓肿没及时处理,细菌会突破脓肿壁,在肛门周围的组织里 “挖通道”,一端通肛门内的肛腺(感染源头),一端通肛门外的皮肤(之前脓肿破溃的口),形成 “肛瘘”。肛瘘一旦形成,会反复流脓、发炎,内裤总是湿漉漉的,还伴有异味,严重影响生活;而且肛瘘很难自愈,必须手术治疗,手术难度比肛周脓肿大得多,恢复时间也更长。
2. 感染扩散,引发 “全身危机”
如果肛周脓肿的细菌扩散到全身,会引发 “全身性感染”—— 出现高烧不退、寒战、意识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危及生命。虽然这种情况少见,但确实发生过:有人肛周脓肿拖了一周,最后发烧到 40℃,浑身发抖,送医院后诊断为败血症,住了半个月院才控制住感染。
医生提醒:肛周脓肿就像 “定时炸弹”,发现后必须在 1-3 天内就医,越拖延,治疗越难,恢复越慢。
四、正确处理:肛周脓肿 “不能自己治”,医生会这样帮你
肛周脓肿不是 “涂药膏就能好” 的病,必须靠医生治疗,具体分 “未化脓” 和 “已化脓” 两种情况:
1. 未化脓阶段(肿包硬、没破,疼痛明显):消炎 + 控制感染
如果就诊及时,脓肿还没变软化脓,医生会先让你做 B 超,确定脓肿的大小和位置,然后进行 “保守治疗”:
口服抗生素:开头孢类、甲硝唑等抗生素,按医嘱吃 5-7 天,杀死细菌,控制感染扩散;
局部消炎:用温水坐浴(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钟),水里可以加医生开的中药洗剂,帮助减轻炎症和疼痛;
避免刺激: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别久坐,避免肿包受到挤压;饮食清淡,别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保守治疗的目的是 “控制感染,防止化脓”,如果 3 天内肿包没变小、疼痛没减轻,反而更严重,需要立即调整治疗方案,进行手术。
2. 已化脓阶段(肿包软、有波动感,或已破溃流脓):必须 “切开引流”
这是治疗肛周脓肿的核心方法 —— 只有把脓液彻底排出来,才能控制感染。手术过程并不可怕:
局部麻醉:医生会在肛门周围打麻药,打麻药时会有点疼,但麻药起效后就不疼了;
切开排脓:在肿包最软、波动感最明显的地方切一个 1-2 厘米的小口,让脓液自然流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脓腔,清除残留的脓液和坏死组织;
放置引流条:在脓腔里放一根无菌的引流条(像细纱布条),帮助残留的脓液持续排出,避免脓腔闭合后再次化脓;
术后护理:手术当天就能回家,每天按医生要求换药 —— 先坐浴,再用碘伏消毒伤口,更换引流条,保持伤口干燥清洁。一般术后 1-2 周,伤口就能愈合。
很多人担心:“切开引流会不会留疤?” 其实伤口很小,愈合后疤痕不明显,而且比起肛瘘的反复折磨,切开引流是 “小手术解决大问题”,性价比很高。
五、日常预防:做好 4 件事,远离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的预防比治疗更简单,日常做好这 4 件事,就能大大降低发病概率:
1. 保持肛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排便后用温水冲洗肛门(比用纸擦更干净),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每天换一次内裤,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别穿化纤材质的紧身裤;
夏天出汗多,可适当增加坐浴次数,保持肛周干燥。
2. 管好 “排便”,减少肛腺损伤
避免便秘: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如芹菜、苹果、燕麦),每天喝 1500-2000 毫升水,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别久蹲厕所(每次不超过 5 分钟);
控制腹泻:注意饮食卫生,别吃生冷、变质的食物,有肠易激综合征等问题的人,及时治疗,减少腹泻次数。
3. 少久坐、多运动,改善血液循环
每坐 1 小时起来活动 5 分钟,做简单的深蹲、散步,促进肛门周围血液循环;
每周进行 3-4 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增强免疫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4. 有基础病及时控,降低感染风险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过大;
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的人,按医嘱规范治疗,减少肠道炎症对肛门周围的影响。
最后提醒:别因 “不好意思” 耽误治疗
肛周脓肿的发病部位特殊,很多人觉得 “害羞”,宁愿忍着也不去看医生,结果越拖越重。其实在医生眼里,这只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及时就诊、积极治疗,大多能很快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
如果你的肛门周围突然出现肿包、疼痛剧烈,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普外科或肛肠外科就诊 —— 早一天治疗,少一天痛苦,也能避免发展成肛瘘等麻烦。记住:身体的不适都是 “信号”,及时回应这些信号,才能守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