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腹泻别慌!科学护理 + 饮食调整助你快速恢复

肿瘤患者腹泻别慌!科学护理 + 饮食调整助你快速恢复

杨洋  西平县中医院

 

腹泻是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及康复期的常见并发症,据临床统计,约 40%-60% 的肿瘤患者会经历不同程度的腹泻,其中化疗患者发生率高达 50%,靶向治疗(如抗 EGFR 药物)患者发生率甚至超过 70%。看似普通的 “拉肚子”,对肿瘤患者而言却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严重问题,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延误。事实上,肿瘤相关腹泻并非 “忍忍就过”,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与精准的饮食调整,多数患者能在 1-2 周内缓解症状,恢复正常肠道功能。本文将从腹泻成因分析入手,提供 “护理 + 饮食” 双维度解决方案,帮助患者及家属从容应对这一困扰。

一、先明确:肿瘤患者腹泻,不只是 “吃坏肚子”

肿瘤患者的腹泻与普通腹泻不同,其诱因更复杂,通常与治疗副作用、疾病本身及肠道功能紊乱相关,需针对性处理:

1. 治疗副作用:最主要的 “元凶”

不同治疗手段对肠道黏膜的损伤,是引发腹泻的最常见原因:

化疗药物: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类药物,会直接破坏肠道黏膜细胞,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发腹泻。这类腹泻多在用药后 1-3 天出现,严重时每日排便次数可超过 10 次,甚至伴随腹痛、黏液便。

靶向药物:抗血管生成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抗 EGFR 药物(如西妥昔单抗)会影响肠道血管供应或肠道上皮细胞修复,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出现慢性腹泻,常持续数周,易反复。

放疗:盆腔、腹部放疗会损伤肠道黏膜,引发 “放射性肠炎”,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部分患者在放疗后数月甚至数年仍可能出现迟发性腹泻。

2. 疾病相关因素:肠道功能的 “隐形干扰”

肿瘤本身或并发症也可能诱发腹泻:

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会直接占据肠道空间、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蠕动异常,出现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的症状。

肠道感染:肿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受细菌(如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或真菌(如念珠菌)感染,引发感染性腹泻,常伴随发热、黏液脓血便。

肠道菌群失调:治疗药物(如抗生素)、饮食结构改变或免疫力下降,会破坏肠道内正常菌群平衡,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导致 “菌群失调性腹泻”,表现为大便稀溏、腹胀、排气增多。

3. 其他诱因:饮食与药物的 “叠加影响”

饮食不当:食用高纤维(如芹菜、韭菜)、油腻(如炸鸡、肥肉)、生冷(如冰水果、凉拌菜)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会加重肠道负担,诱发腹泻。

药物相互作用:部分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抗生素或中药,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腹泻。

二、科学护理:从 “防脱水” 到 “护皮肤”,细节减少伤害

肿瘤患者腹泻的护理核心是 “预防并发症、减轻肠道负担”,需围绕水分补充、皮肤保护、病情监测三个关键环节展开:

1. 优先补水:避免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腹泻最直接的风险是脱水(表现为口干、尿少、头晕、乏力)和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需科学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补水原则:遵循 “少量多次”,每次饮用 100-150ml,每日总饮水量保持在 2000-3000ml(心肾功能正常者)。

补水选择:

轻度腹泻(每日排便 3-5 次):可饮用温开水、淡盐水(100ml 水加 0.9g 食盐,约半啤酒瓶盖)或米汤,补充水分与钠、钾。

中度至重度腹泻(每日排便超过 5 次):建议饮用口服补液盐(如补液盐 III),按说明书冲调,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纠正电解质紊乱,避免自行用含糖饮料(如可乐、果汁)补水,以免加重腹泻。

注意事项:若患者出现持续呕吐(无法进水)、尿量明显减少(每日少于 500ml)、口唇干燥、意识模糊等严重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与电解质。

2. 皮肤护理:预防 “肛周损伤”

频繁腹泻会导致肛周皮肤长期受粪便刺激,引发红肿、破损、感染(俗称 “红屁股”),需做好清洁与保护:

清洁方式:每次排便后用温水轻轻冲洗肛周,避免用卫生纸用力擦拭(可使用柔软的湿厕纸);冲洗后用干净毛巾蘸干(避免摩擦),保持肛周干燥。

皮肤保护:若肛周皮肤已出现发红,可涂抹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形成保护膜,减少粪便刺激;若出现破损、渗液,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辅助措施:腹泻期间尽量穿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裤,避免紧身衣物摩擦肛周皮肤;睡觉时可适当抬高臀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皮肤修复。

3. 病情监测:记录 “腹泻日记”,助力医生判断

准确记录腹泻情况,能帮助医生明确病因、调整治疗方案,建议家属协助患者记录 “腹泻日记”,内容包括:

排便次数(如 “每日 6 次”)、粪便性状(如 “稀水样便”“带黏液”);

伴随症状(如腹痛位置、是否发热、有无便血);

饮食情况(如 “早餐吃了凉拌黄瓜,中午出现腹泻”);

用药情况(如 “服用蒙脱石散后,腹泻次数减少至 3 次”)。

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腹泻持续超过 48 小时,经护理后无缓解;

粪便带血或黏液,伴随剧烈腹痛、发热(体温超过 38.5℃);

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尿少、头晕);

腹泻伴随心率加快、四肢无力(可能为低钾血症)。

三、饮食调整:选对 “护肠食物”,避开 “刺激雷区”

饮食调整是缓解肿瘤患者腹泻的关键,核心原则是 “低渣、易消化、少刺激、补营养”,通过优化食物选择与进食方式,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1. 急性期(腹泻严重时):以 “流质 / 半流质” 为主,让肠道 “休息”

腹泻急性期(每日排便超过 5 次,或伴随腹痛、呕吐),肠道黏膜处于受损状态,需选择清淡、易吸收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减少肠道蠕动:

推荐食物:

流质食物:米汤、稀藕粉、过滤后的蔬菜汁(如胡萝卜汁,富含果胶,能保护肠黏膜)、口服补液盐。

半流质食物:小米粥(去渣)、大米粥、烂面条(不加蔬菜)、蒸蛋羹(不加酱油)、豆腐脑(原味)。

避免食物:

高纤维食物:芹菜、韭菜、豆芽、粗粮(如燕麦、糙米),以免加重肠道摩擦;

油腻食物:炸鸡、肥肉、奶油蛋糕,高脂肪会延缓胃排空,加重腹泻;

刺激性食物:辣椒、大蒜、咖啡、酒精,避免刺激肠道黏膜;

产气食物:豆类(如黄豆)、洋葱、红薯、碳酸饮料,以防腹胀加重不适。

2. 缓解期(腹泻减轻后):逐步过渡到 “软食”,补充营养

当腹泻次数减少(每日 2-3 次)、腹痛缓解后,可逐渐从半流质食物过渡到软食,逐步增加营养,但仍需遵循 “易消化” 原则:

推荐食物:

主食类:软米饭、馒头(去硬边)、面条(加少量煮软的青菜叶)、山药泥(山药含黏液蛋白,能保护肠黏膜)、南瓜泥(富含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

蛋白质类:清蒸鱼(选刺少的鲈鱼、鳕鱼,去皮)、鸡胸肉(切碎煮软)、鸡蛋(蒸蛋羹、水煮蛋蛋黄)、豆腐(嫩豆腐,避免油炸豆腐)。

蔬果类:煮软的胡萝卜丁、冬瓜(去渣)、苹果泥(蒸熟的苹果,果胶含量更高,止泻效果更好)、香蕉(成熟的香蕉,富含钾元素,预防电解质紊乱)。

饮品类:温牛奶(乳糖不耐受者选无乳糖牛奶)、原味酸奶(含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需选择无添加糖的)。

进食方式:

少量多餐:每日 5-6 餐,每餐量控制在 “七分饱”,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加重肠道负担;

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 15-20 次,将食物充分磨碎,减少肠道消化压力;

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避免煎、炸、烤,如 “清蒸鲈鱼” 比 “红烧鲈鱼” 更易消化。

3. 恢复期(腹泻停止后):逐步回归 “正常饮食”,避免 “急补”

腹泻停止后 1-2 周,肠道功能仍未完全恢复,需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避免突然食用 “大补” 食物导致腹泻复发:

过渡原则:每周添加 1-2 种新食物,从少量开始,观察 2-3 天,若无腹泻再逐渐增加量;

推荐食物:在缓解期食物基础上,逐步添加瘦肉(如瘦猪肉末)、新鲜蔬菜(如菠菜,煮软)、水果(如梨,蒸熟后食用);

注意事项:避免立即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或大量补充高蛋白食物(如蛋白粉、补品),以防肠道 “不耐受” 引发腹泻反复。

四、药物治疗:遵医嘱用药,避免 “自行用药”

饮食与护理是基础,若腹泻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症状,不可自行购买止泻药,以免掩盖病情:

常用药物:

蒙脱石散:能吸附肠道内毒素,保护肠黏膜,适用于轻度至中度腹泻,需空腹服用(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与其他药物间隔 1-2 小时,避免影响药效。

洛哌丁胺:强效止泻药,适用于化疗或靶向治疗引起的严重腹泻,但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长期服用,以免导致便秘或肠梗阻。

益生菌:如双歧杆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适用于菌群失调性腹泻,需用温水送服(水温不超过 40℃,避免杀死活菌)。

抗生素:仅用于感染性腹泻(需医生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如左氧氟沙星,不可自行使用,以免加重肠道菌群失调。

禁忌提醒:若患者为 “感染性腹泻”(伴随发热、脓血便),不可盲目使用止泻药(如洛哌丁胺),以免 “止泻” 后毒素无法排出,加重感染。

五、常见误区:这些 “错误做法” 会加重腹泻

在肿瘤患者腹泻护理中,家属常因 “想快速止泻” 或 “担心营养不足” 陷入误区,反而延误恢复:

误区 1:“腹泻就该‘饿肚子’,让肠道排空”

部分家属认为 “不吃饭就能减少排便,让肠道休息”,但肿瘤患者本身营养需求高,长期禁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反而延缓肠道修复。正确做法:即使腹泻,也需通过流质 / 半流质食物补充能量,如米汤、小米粥,避免完全禁食。

误区 2:“多吃‘止泻食物’,比如大蒜、苹果”

虽然苹果(蒸熟)有止泻效果,但生大蒜属于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肠道黏膜,加重腹泻;未成熟的香蕉含鞣酸,可能导致便秘,而成熟香蕉才适合腹泻患者。正确做法:选择 “温和的止泻食物”,如蒸熟的苹果、山药泥,避免盲目食用 “偏方”。

误区 3:“腹泻缓解后,立即‘大补’,吃高蛋白食物”

腹泻缓解后,肠道功能仍较弱,若立即食用大量高蛋白食物(如鸡汤、蛋白粉),会加重肠道消化负担,导致腹泻复发。正确做法:逐步添加蛋白质,从蒸蛋羹、鱼肉泥开始,少量尝试,观察无不适再增加量。

误区 4:“自行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化疗 / 靶向治疗引起的腹泻或菌群失调性腹泻无效,盲目使用还会杀死肠道有益菌,加重菌群失调。正确做法:若怀疑感染,需先就医检查(如大便常规),明确病因后再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结语

肿瘤患者腹泻虽常见,但只要明确诱因、做好 “护理 + 饮食” 双管齐下,就能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家属在护理过程中,需多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与身体反应,灵活调整护理方案;患者则需保持耐心,避免因 “急于恢复” 而盲目尝试偏方或大补食物。记住,腹泻期间的 “慢调理” 比 “急止泻” 更重要 —— 通过科学的护理与饮食,让肠道逐步恢复功能,才能为后续治疗与康复打下坚实基础。若腹泻持续不缓解或出现严重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