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和胃溃疡护理:哪些饮食习惯能减少胃部不适发作?

胃炎和胃溃疡护理:哪些饮食习惯能减少胃部不适发作?

杨洋  西平县中医院

 

胃炎与胃溃疡是我国人群中高发的消化系统疾病,据《中国消化健康白皮书(2024)》数据显示,我国胃炎患病率超 30%,胃溃疡患病率约 6.1%,且两者常伴随 “反复发作” 的特点 —— 饮食不当、情绪波动、作息紊乱都可能诱发胃痛、胃胀、反酸、烧心等不适,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事实上,胃黏膜的修复与损伤常与 “吃” 密切相关,科学的饮食习惯能从 “减少刺激、保护黏膜、规律消化” 三个维度,降低胃部不适发作频率,为胃黏膜修复创造良好环境。本文将结合胃炎与胃溃疡的病理特点,详细拆解 “推荐的食物选择、正确的进食方式、需避开的饮食雷区”,帮助患者通过饮食护理,缓解不适、促进康复。

一、先搞懂:饮食为何会影响胃炎与胃溃疡?

胃炎(胃黏膜炎症)与胃溃疡(胃黏膜破损形成溃疡面)的核心问题是 “胃黏膜保护机制减弱” 与 “损伤因素增强” 的失衡,而饮食正是影响这一平衡的关键因素:

损伤因素:辛辣食物(如辣椒、大蒜)、过烫食物(超过 60℃)、酒精、咖啡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加重溃疡破损;高油高脂食物(如炸鸡、肥肉)会延缓胃排空,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增加胃酸分泌,持续刺激溃疡面;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中的亚硝酸盐的代谢产物可能损伤胃黏膜细胞,增加炎症风险。

保护因素:胃黏膜的修复需要充足的营养(如蛋白质、维生素),规律的饮食能维持胃酸分泌稳定,避免 “空腹时胃酸过度刺激黏膜” 或 “暴饮暴食时胃内压力过高”;温和、易消化的食物能减少胃黏膜摩擦,为黏膜修复提供 “缓冲环境”。

因此,胃炎与胃溃疡患者的饮食护理核心是 “减少损伤、强化保护”,通过优化饮食细节,帮助胃黏膜逐步修复,降低不适发作频率。

二、关键习惯 1:选对 “护胃食物”,为黏膜修复 “助力”

选择合适的食物是减少胃部不适的基础,需遵循 “温和、易消化、营养均衡” 原则,优先选择能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刺激的食物:

1. 主食类:选 “软烂、低纤维”,减轻胃消化负担

主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需选择质地柔软、纤维含量低的种类,避免粗糙食物摩擦胃黏膜:

推荐选择:

粥类:小米粥(熬煮至软烂,富含 B 族维生素,能温和养胃)、大米粥(不加杂粮,避免粗糙纤维)、南瓜粥(南瓜含果胶,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刺激);

软食:馒头(去硬边,发酵后的面食更易消化)、面条(煮至软烂,可搭配少量清汤,避免油腻汤底)、山药泥(山药含黏液蛋白,能保护胃黏膜,适合蒸煮后食用);

注意:避免粗粮(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含较多粗纤维),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如胃痛、反酸严重时),粗纤维可能加重胃黏膜摩擦,诱发不适。

2. 蛋白质类:选 “低脂、易吸收”,助力黏膜修复

蛋白质是胃黏膜细胞再生的关键原料,但需选择低脂、易吸收的来源,避免增加胃消化负担:

推荐选择:

蛋类:蒸蛋羹(不加酱油,质地嫩滑,易吸收)、水煮蛋(蛋黄需适量,过量可能不易消化,建议每日 1 个);

肉类:清蒸鱼(选刺少的鲈鱼、鳕鱼,去皮,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优质)、鸡胸肉(切碎煮软,如鸡肉粥、鸡肉丸,避免油炸或红烧);

豆制品:嫩豆腐(质地柔软,植物蛋白易吸收)、豆腐脑(原味,不加辣油或过多调料);

注意:避免肥肉、动物内脏、油炸肉类(如炸鸡),这些食物脂肪含量高,会增加胃排空时间,加重胃酸分泌。

3. 蔬果类:选 “温和、煮熟”,减少刺激与纤维

蔬果富含维生素(如维生素 C 能促进黏膜修复),但需选择温和、纤维含量低的种类,且优先煮熟食用,避免生冷刺激:

推荐选择:

蔬菜:冬瓜(煮软后纤维少,易消化,可做冬瓜汤或清炒)、胡萝卜(蒸熟或煮软,含 β- 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生素 A,保护黏膜)、土豆(去皮煮软,如土豆泥,避免油炸薯条);

水果:苹果(蒸熟后食用,果胶更易释放,且避免生冷刺激,适合反酸、胃痛时食用)、香蕉(成熟香蕉,含钾元素,能中和部分胃酸,且质地柔软)、木瓜(含木瓜蛋白酶,能促进蛋白质消化,适合饭后少量食用);

注意:避免生冷蔬果(如凉拌菜、冰水果)、高纤维蔬果(如芹菜、韭菜、猕猴桃)、酸性强的水果(如柠檬、橙子、山楂),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酸、烧心。

4. 饮品类:选 “温和、无刺激”,避免胃酸波动

饮品需选择温和、无刺激的种类,避免酒精、咖啡、浓茶等诱发不适:

推荐选择:

温开水(最安全的饮品,能补充水分,避免胃黏膜干燥);

淡蜂蜜水(水温不超过 40℃,避免破坏营养,蜂蜜能中和少量胃酸,适合反酸轻微时饮用,血糖高者慎用);

注意:严格禁酒(包括红酒、啤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加重溃疡)、避免咖啡(含咖啡因,刺激胃酸分泌)、浓茶(含茶碱,同样会增加胃酸,且可能影响铁吸收)。

三、关键习惯 2:优化 “进食方式”,减少胃 “额外负担”

除了食物选择,进食方式的细节同样影响胃部不适发作,需通过 “规律进食、控制食量、细嚼慢咽”,让胃 “轻松工作”:

1.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胃酸 “过度刺激”

胃炎与胃溃疡患者的胃酸分泌易紊乱,规律进食能维持胃酸分泌稳定,避免 “空腹时胃酸过多” 或 “暴饮暴食时胃内压力过高”:

推荐做法:

每日固定 3 餐,若两餐间隔时间较长(如超过 4 小时),可在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左右补充少量加餐(如半根香蕉、1 小份蒸蛋羹),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避免 “饥一顿饱一顿”,尤其是早餐不可省略,空腹一夜后,早餐能中和部分胃酸,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示例时间表:7:00(早餐:小米粥 + 蒸蛋羹)、10:00(加餐:半根香蕉)、12:00(午餐:软面条 + 清蒸鱼 + 煮冬瓜)、15:30(加餐:1 小份山药泥)、18:00(晚餐:大米粥 + 豆腐脑)。

2. 控制食量:“七八分饱”,避免胃内压力过高

暴饮暴食会导致胃内食物过多,胃壁扩张,增加胃内压力,可能挤压溃疡面,诱发疼痛;同时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持续刺激黏膜:

推荐做法:

每餐吃到 “不饿但未完全饱胀” 即可,如早餐一碗粥 + 1 个蒸蛋,午餐一小碗软面条 + 少量鱼肉;

使用小碗、小盘子,避免 “视觉上的大量食物” 导致过量进食;

若进食后出现腹胀、嗳气,说明可能进食过量,下次需适当减少食量。

3. 细嚼慢咽:“充分磨碎”,减少胃消化压力

食物若未充分咀嚼,会以较大颗粒进入胃内,增加胃的研磨负担,可能摩擦胃黏膜,尤其是溃疡患者,粗糙颗粒可能加重溃疡破损:

推荐做法:

每口食物咀嚼 15-20 次,将食物磨碎至 “糊状” 后再咽下,如吃馒头时,可掰成小块,充分咀嚼后咽下;

进食时避免说话、看电视,专注于食物咀嚼,既能减少呛咳风险,又能及时感知 “饱腹感”,避免过量;

避免狼吞虎咽,尤其是在饥饿时,需放慢进食速度,逐步让胃适应食物摄入。

四、关键习惯 3:避开 “伤胃雷区”,减少不适 “诱因”

胃炎与胃溃疡患者的饮食禁忌与 “推荐食物” 同样重要,需严格避开可能刺激胃黏膜、加重不适的食物与行为:

1. 严格避开 “刺激性食物”,减少黏膜损伤

这类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诱发或加重胃痛、反酸、烧心,需完全避免:

辛辣食物:辣椒、大蒜(生蒜)、芥末、咖喱等,即使是 “少量调味” 也可能刺激胃黏膜,尤其是在急性发作期;

过烫食物:超过 60℃的食物(如热汤、热茶)会损伤胃黏膜的上皮细胞,长期食用可能增加炎症与溃疡风险,建议食物放至温热(37-40℃,接近体温)后再食用;

酒精与含咖啡因饮品:白酒、啤酒、红酒等酒精饮品会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咖啡、浓茶、功能性饮料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持续刺激溃疡面,诱发不适;

酸性食物:柠檬、橙子、山楂、醋等酸性较强的食物会增加胃内酸度,加重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尤其是反酸、烧心严重时,需完全避免。

2. 谨慎对待 “高油高糖、难消化食物”,避免胃排空延迟

这类食物会延长胃排空时间,使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增加胃酸分泌,加重胃内压力:

高油高脂食物:炸鸡、肥肉、奶油蛋糕、油炸薯条等,脂肪会抑制胃蠕动,导致胃排空缓慢,可能引发腹胀、反酸;

高糖食物:糖果、巧克力、含糖饮料等,大量糖分可能刺激胃酸分泌,且可能导致胃内产气,加重腹胀;

黏性食物:粽子、年糕、汤圆等,这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的研磨负担,可能摩擦胃黏膜,诱发胃痛。

3. 避免 “不良进食行为”,减少胃额外刺激

除了食物本身,不良的进食行为也可能诱发不适,需注意:

避免空腹吃刺激性食物:如空腹吃辣椒、喝咖啡,此时胃内无食物缓冲,胃酸直接刺激黏膜,易诱发疼痛;

避免睡前 2 小时内进食:睡前进食会导致胃排空不完全,躺下时胃内压力升高,可能引发反流(胃酸反流至食管,导致烧心),建议睡前 2 小时内不再进食,若睡前饥饿,可少量饮用温开水;

避免吸烟(包括二手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减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减少胃黏膜血流量,延缓黏膜修复,同时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不适。

五、特殊场景应对:不同发作阶段的饮食调整

胃炎与胃溃疡的饮食需根据 “发作阶段” 灵活调整,避免 “一刀切” 的饮食方案,尤其在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饮食要求有所不同:

1. 急性发作期(胃痛、反酸、烧心严重时):以 “流质 / 半流质” 为主

此时胃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甚至破损状态,需选择最温和、最易消化的食物,减少任何刺激:

推荐食物:米汤(过滤掉米粒,仅喝清汤)、藕粉(冲调至稀糊状)、蒸蛋羹(不加任何调料)、稀粥(仅大米或小米,熬煮至非常软烂);

注意:避免固体食物、粗纤维食物,甚至水果也需暂停,待症状缓解(如胃痛减轻、反酸减少)后,再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软面条、山药泥)。

2. 缓解期(症状减轻,无明显胃痛、反酸时):逐步过渡到 “软食”

此时胃黏膜修复进入关键期,可在流质 / 半流质基础上,逐步增加食物种类,但仍需保持温和:

推荐食物:在粥类、软面条基础上,增加清蒸鱼(少量)、嫩豆腐、煮软的胡萝卜;水果可选择蒸熟的苹果、成熟香蕉(少量);

过渡原则:每周添加 1-2 种新食物,从少量开始,观察 2-3 天,若无不适(如胃痛、腹胀),再逐渐增加量,避免一次性添加多种新食物,以防无法判断 “不适诱因”。

3. 恢复期(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显示黏膜修复良好):逐步回归 “正常饮食”

此时胃功能基本恢复,但仍需避免 “伤胃食物”,以防复发:

推荐食物:可在缓解期食物基础上,逐步增加软米饭、馒头、煮软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煮至软烂);

注意:即使恢复正常饮食,也需避免辛辣、过烫、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且需保持规律进食、细嚼慢咽的习惯,不可 “恢复后立即暴饮暴食”。

六、常见误区:这些 “错误饮食观念” 可能加重不适

在胃炎与胃溃疡的饮食护理中,患者常因 “误区” 导致不适反复,需特别澄清:

误区 1:“胃不好就该长期吃粥,不能吃主食”

长期只吃粥会导致营养不均衡(缺乏蛋白质、膳食纤维),且粥的水分含量高,可能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功能;同时,粥会刺激胃酸分泌,部分胃溃疡患者空腹喝粥可能加重反酸。正确做法:粥类适合急性发作期,缓解期需逐步过渡到软面条、馒头等主食,保证营养均衡。

误区 2:“喝牛奶能养胃,越多越好”

牛奶刚进入胃内时,能中和少量胃酸,让人感觉 “舒适”,但随后牛奶中的蛋白质会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可能加重溃疡患者的不适,尤其是空腹喝牛奶,刺激更明显。正确做法:缓解期可少量饮用温牛奶(每次 100-150ml),避免空腹饮用,若饮用后出现反酸,需暂停。

误区 3:“只要不吃辛辣,其他食物都可以随便吃”

除了辛辣食物,过烫、高油、高糖食物同样会刺激胃黏膜,如油炸食品、过烫的汤面,可能比少量辛辣食物更伤胃。正确做法:饮食需全面规避 “伤胃因素”,而非仅避开辛辣。

误区 4:“胃黏膜修复需要‘大补’,多吃高蛋白食物”

虽然蛋白质有助于黏膜修复,但过量摄入(如大量吃肉、喝蛋白粉)会增加胃消化负担,尤其是在缓解期初期,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过量蛋白质可能导致腹胀、消化不良。正确做法:蛋白质需 “适量、循序渐进”,从蒸蛋羹、少量鱼肉开始,逐步增加量。

结语

胃炎与胃溃疡的饮食护理是一项 “细节决定成败” 的工作,没有 “神奇的养胃食物”,只有 “科学的饮食习惯”—— 通过选对护胃食物、优化进食方式、避开伤胃雷区,为胃黏膜修复创造良好环境,才能逐步减少不适发作,促进康复。

患者需记住,饮食护理是一个 “长期坚持” 的过程,即使症状缓解,也需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 “好了伤疤忘了疼”;同时,饮食护理需结合药物治疗(如遵医嘱服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若饮食调整后,胃痛、反酸等不适仍频繁发作,需及时就医,通过胃镜检查等明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切勿仅依赖饮食护理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