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居家护理:血压监测和用药管理有哪些关键要点?

高血压患者居家护理:血压监测和用药管理有哪些关键要点?

杨洋  西平县中医院

 

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我国患病人数已超 3 亿,其中约 90% 的患者需长期居家管理。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 年修订版)》显示,仅 30% 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达标,而 “监测不规律”“用药不规范” 是导致血压失控的主要原因。居家护理是高血压管理的核心环节,尤其是血压监测与用药管理,直接决定血压控制效果,进而影响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保护。本文将从高血压患者居家护理的实际需求出发,详细拆解血压监测的 “时间、方法、记录” 要点与用药管理的 “遵医嘱、避误区、应对反应” 关键,帮助患者通过科学护理,实现血压平稳控制,降低并发症风险。

一、先明确:高血压居家护理的核心目标与风险

高血压的危害不在于 “血压数值高” 本身,而在于长期血压失控引发的并发症 —— 如脑卒中(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居家护理的核心目标是 “长期、平稳控制血压”,将血压维持在目标范围(一般患者<140/90mmHg,老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肾病者<150/90mmHg,特殊人群需遵医嘱)。

若居家护理不当,可能面临三大风险:

血压波动大:未规律监测导致血压升高时未及时发现,可能突发头晕、头痛,甚至诱发脑出血;

药物副作用忽视: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可能引发低血压(如头晕、跌倒)或血压反跳升高;

并发症延误: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能悄然损伤血管与器官,待出现胸痛、下肢水肿、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已发展为严重并发症。

因此,科学的居家护理需以 “精准监测” 为基础,以 “规范用药” 为核心,两者结合才能实现血压平稳管理。

二、血压监测:掌握 “3 个关键”,让数据更精准

血压监测是了解血压变化、调整治疗方案的 “重要依据”,但很多患者因监测方法不当,导致数据不准,影响判断。居家血压监测需掌握 “时间选择、方法操作、记录分析” 三个关键要点:

1. 监测时间:选对 “黄金时段”,避开 “干扰因素”

血压在一天中存在 “昼夜节律”,不同时间测量结果差异较大,需选择能反映真实血压的时段:

推荐监测时间:

早晨:起床后 1 小时内、服药前、早餐前,排空大小便后,采取坐位测量。此时测量的是 “晨起高峰血压”,能反映患者基础血压水平,是医生调整药物的重要参考;

晚上:睡前 1 小时内,晚餐后 2-3 小时,同样采取坐位测量。此时测量的是 “夜间血压趋势”,有助于发现 “隐匿性高血压”(白天血压正常,夜间血压升高);

特殊情况:若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等不适症状,需立即测量;若近期调整药物,建议每日早晚各测 1 次,连续监测 1 周,观察血压变化。

避开干扰因素:

测量前 30 分钟避免吸烟、饮用咖啡、浓茶(含咖啡因,可能导致血压暂时升高);

测量前 5 分钟避免剧烈运动(如爬楼梯、快走),需安静休息,保持情绪稳定(情绪紧张、焦虑会导致血压升高);

避免在憋尿状态下测量(膀胱充盈会使腹压升高,间接导致血压升高)。

2. 测量方法:选对 “工具”+ 规范 “操作”,数据才可靠

血压监测的准确性与 “血压计选择” 和 “操作步骤” 密切相关,错误的方法可能导致数据偏差 10-20mmHg:

血压计选择:

优先选择 “电子血压计”(臂式全自动),操作简单、读数直观,适合居家使用;避免选择腕式血压计(易受手腕位置、动脉位置影响,数据偏差较大),尤其适合老年人或肥胖者;

血压计需定期校准(每年 1 次),可联系品牌售后或前往社区医院校准,确保测量精度。

规范操作步骤:

准备:选择安静、光线充足的环境,患者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平放地面,手臂自然放松,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若手臂过低,血压值偏高;过高则偏低);

绑袖带:袖带缠绕在左上臂(或右上臂,固定一侧测量,避免两侧交替),袖带下缘距肘窝 2-3cm,松紧度以能插入 1-2 根手指为宜(过紧会使血压值偏低,过松则偏高);

测量:按下电子血压计启动键,测量过程中保持安静,避免说话、移动身体;若首次测量数值异常,可间隔 1-2 分钟后再次测量,取 2 次测量的平均值(若 2 次数值差异>5mmHg,需测量第 3 次,取后 2 次平均值);

特殊人群:肥胖者需选择 “大号袖带”,儿童或手臂过细者选择 “小号袖带”,袖带尺寸不合适会导致数据偏差。

3. 记录分析:做好 “血压日记”,为医生提供 “完整依据”

单纯测量血压不够,还需做好记录与分析,帮助医生判断血压控制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记录内容:

基本信息:测量日期、时间(如 “2025.8.29 7:30”)、测量时的状态(如 “晨起、服药前、无不适”);

血压数据:收缩压(高压)、舒张压(低压)、心率(部分电子血压计可同步测量),如 “135/85mmHg,心率 72 次 / 分”;

特殊情况:若测量前有情绪波动、熬夜、饮酒等情况,需一并记录,便于医生分析血压波动原因。

分析方法:

每周汇总 1 次血压数据,观察血压是否在目标范围;

若连续 3 天早晨血压>140/90mmHg,或出现血压忽高忽低(如上午 120/80mmHg,下午 160/100mmHg),需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避免 “单次异常焦虑”:偶尔一次血压升高(如情绪紧张时)无需过度担心,需结合多次测量结果判断,避免因单次数据异常自行调整药物。

三、用药管理:牢记 “4 个原则”,避免 “3 大误区”

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控制的 “核心手段”,但据调查显示,约 50% 的高血压患者存在 “自行停药、减量、换药” 等不规范用药行为,导致血压反复波动。居家用药管理需牢记 “遵医嘱、定时服、观反应、不盲目” 四大原则,同时避开常见误区:

1. 原则一:严格遵医嘱,不自行调整药物

高血压药物治疗需 “个体化”,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血压水平、合并疾病(如糖尿病、肾病)、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制定方案,患者需严格执行:

不自行停药:部分患者认为 “血压正常就可以停药”,这是最危险的误区。高血压是慢性疾病,药物仅能控制血压,不能根治,停药后血压会迅速反弹,甚至高于治疗前,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风险;

不自行减量:若感觉血压偏低(如头晕、乏力),需先测量血压,若确实低于目标值(如<110/70mmHg),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减量,不可自行减少剂量;

不自行换药:看到他人使用某种药物效果好,或听信 “偏方、保健品” 能替代降压药,自行换药。不同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不同,适合的人群也不同,盲目换药可能导致血压失控,甚至引发副作用(如利尿剂不适合痛风患者,钙通道阻滞剂不适合心率过快者)。

2. 原则二:定时定量服药,养成 “规律习惯”

降压药的疗效与 “服药时间、剂量准确性” 密切相关,需养成规律服药习惯:

固定服药时间:根据药物类型选择合适时间,如:

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每日 1 次,建议固定在早晨 7 点左右服用,与晨起血压高峰同步,控制全天血压;

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每日 2-3 次,需严格按照 “8 小时 1 次” 或 “12 小时 1 次” 服用,避免漏服导致血压波动;

可使用手机闹钟、分药盒(按 “早、中、晚” 分区)提醒服药,避免因记忆力下降漏服。

准确掌握剂量: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剂量服用,如 “氨氯地平片 5mg / 次”,不可随意增减,部分药物需掰开服用(如缓释片、控释片,需遵医嘱,不可自行掰开,否则会破坏药物释放结构,导致血压骤降)。

3. 原则三:关注药物副作用,及时处理不忽视

所有降压药都可能存在副作用,但多数副作用轻微、可控,患者需了解常见副作用及应对方法,避免因 “害怕副作用” 而停药:

常见副作用与应对: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可能出现脚踝水肿、面部潮红、头痛。若水肿轻微,可抬高下肢缓解;若严重,需就医调整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可能出现干咳(无痰),多在服药后 1-2 周出现,若能耐受,可继续服用;若干咳严重影响睡眠,需就医更换为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可能导致低钾血症(表现为乏力、心慌、肌肉酸痛),需定期监测血钾,可适量食用含钾丰富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钾药物;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能导致心率减慢、乏力,需定期监测心率,若心率<55 次 / 分,需就医调整剂量。

处理原则:出现副作用后,首先测量血压、心率,记录副作用出现时间、程度;若副作用轻微,不影响生活,可继续服药并观察;若副作用严重(如严重水肿、呼吸困难、皮疹),需立即停药并就医,不可自行忍受或调整药物。

4. 原则四: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告知医生 “所有用药”

高血压患者常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关节炎),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部分药物可能与降压药产生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

常见相互作用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用于止痛、抗炎):可能降低降压药疗效,导致血压升高,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服用;

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用于治疗哮喘、关节炎):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升高血压,需告知医生高血压病史,调整激素剂量;

部分中药、保健品(如人参、甘草、麻黄碱类感冒药):可能升高血压,需避免自行服用,若需使用,需提前告知医生。

关键做法:就医时,需主动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药、保健品),由医生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案。

5. 避开 “3 大用药误区”

误区 1:“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

部分保健品宣称 “能根治高血压、无副作用”,但实际上,保健品不能替代降压药,其成分多为维生素、矿物质或植物提取物,仅能辅助调节血压,不能控制血压水平。若依赖保健品停药,会导致血压失控,增加并发症风险。

误区 2:“血压越高,药物剂量越大”

降压药剂量需根据患者耐受性逐步调整,并非 “血压高就加量”。突然增加剂量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引发头晕、跌倒,甚至脑供血不足。血压升高时,需先分析原因(如情绪波动、漏服药物、睡眠不足),若持续升高,需就医由医生调整剂量。

误区 3:“长期服用降压药会伤肝伤肾”

现代降压药经过严格临床试验,安全性较高,多数患者长期服用不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反而,长期血压失控会导致肾动脉硬化、肾功能衰竭,是 “伤肾” 的主要原因。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每 6-12 个月 1 次),若出现异常,医生会调整药物,避免因 “担心副作用” 而停药。

四、生活辅助护理:为血压控制 “添砖加瓦”

血压监测与用药管理是核心,生活方式调整是重要辅助,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控制血压:

饮食调整:遵循 “低盐、低脂、高纤维” 原则,每日盐摄入量<5g(约半啤酒瓶盖),避免咸菜、腌肉、加工食品;减少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蔬菜(每日 300-500g)、水果(每日 200-350g)、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摄入,有助于调节血压。

适度运动:选择 “低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日 30 分钟,每周 5 次)、慢跑、太极拳、游泳,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快跑、举重),运动强度以 “运动后轻微出汗、无明显乏力” 为宜,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辅助降低血压。

情绪管理:长期焦虑、紧张、愤怒会导致血压升高,需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沟通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引发血压骤升。

作息规律:避免熬夜,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熬夜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升高血压,影响血压控制。

结语

高血压居家护理是一项 “长期坚持” 的工作,血压监测是 “了解病情的窗口”,用药管理是 “控制血压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患者需牢记 “精准监测、规范用药、生活辅助” 三大要点,避免因 “忽视细节” 导致血压失控;家属可协助患者做好血压记录、提醒服药,给予心理支持,共同营造良好的居家护理环境。

记住,高血压的控制目标不是 “短期达标”,而是 “长期平稳”。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需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 1 次),由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居家护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能实现血压平稳,降低并发症风险,拥有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