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护理:腹水和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护理要点是什么?

肝硬化患者护理:腹水和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护理要点是什么?

杨洋  西平县中医院

 

肝硬化是肝脏长期受损后的终末期表现,我国每年因肝硬化相关并发症死亡的人数超 50 万,其中腹水与消化道出血是最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 —— 腹水会导致腹胀、呼吸困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消化道出血(多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起病急、出血量多,死亡率高达 20%-30%。事实上,这两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与日常护理密切相关,科学的预防护理能显著降低发作风险,延缓病情进展。本文将结合肝硬化的病理机制,从 “腹水预防” 与 “消化道出血预防” 两大维度,拆解饮食管理、生活护理、病情监测等核心要点,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系统的护理方案。

一、先了解:肝硬化为何易出现腹水与消化道出血?

要做好预防护理,需先明确两种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才能针对性规避风险:

1. 腹水:“液体失衡” 的结果

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结构被破坏,门静脉压力升高(门静脉是肝脏的主要供血血管),导致血液回流受阻,大量液体从血管渗透到腹腔,形成腹水;同时,肝脏合成白蛋白的能力下降(白蛋白是维持血管内水分的关键物质),血管内 “吸水能力” 减弱,进一步加重液体外渗;此外,肝硬化患者常伴随肾脏功能异常,排尿减少,液体在体内蓄积,也会诱发腹水。

2. 消化道出血:“血管破裂” 的危机

肝硬化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时,血液会通过 “侧支循环” 回流(绕过肝脏),其中食管和胃底部的静脉最易扩张、曲张(形成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如纸,一旦受到刺激(如坚硬食物摩擦、胃酸腐蚀、情绪激动导致血压升高),就可能破裂出血,表现为突发呕血(鲜红色或咖啡色)、黑便(柏油样便),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二、腹水的预防护理:从 “控水盐、强营养、多监测” 入手

腹水的预防核心是 “减少液体蓄积、增强血管保水能力”,需通过饮食控制、生活管理与病情监测,维持体内液体平衡:

1. 饮食管理:严格 “限盐限水”,补充 “优质蛋白”

饮食是影响腹水发生的关键因素,需重点控制盐与水的摄入,同时补充白蛋白,增强血管保水能力:

严格限盐:盐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腹水。每日盐摄入量需控制在 2g 以内(约半啤酒瓶盖,不含瓶内胶垫),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如咸菜、腌肉、酱菜、加工零食(如薯片)、罐头食品、酱油(每日不超过 10ml);烹饪时可用醋、少量糖、葱、姜、蒜调味,替代盐的咸味。

合理限水:若患者未出现明显腹水,每日饮水量可控制在 1500-2000ml;若已出现轻度腹水(腹胀但未影响呼吸),饮水量需减少至 1000ml 以内;若腹水严重(腹胀明显、呼吸困难),需严格限水至 500ml 以内(约 1 瓶矿泉水的量),具体需遵医嘱。

补充优质蛋白:白蛋白不足会加重腹水,需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每日 1 个,以蒸蛋羹、水煮蛋为主)、牛奶(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乳糖不耐受者选无乳糖牛奶)、鱼肉(选刺少的鲈鱼、鳕鱼,清蒸或煮软)、瘦肉(鸡胸肉、瘦猪肉,切碎煮软)、豆腐(嫩豆腐,易消化)。需注意:若患者已出现 “肝性脑病”(如意识模糊、行为异常),需在医生指导下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加重病情。

2. 生活管理:“适度活动、避免劳累”,减少液体蓄积

合理的生活方式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液体在腹腔蓄积:

适度活动:长期卧床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加重腹水,但剧烈运动又会增加肝脏负担。建议每日进行 “低强度活动”,如缓慢散步(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 次)、床上翻身(每 2 小时 1 次);活动时需有人陪同,避免跌倒;若腹水严重,需卧床休息,采取 “半卧位”(床头抬高 30°-45°),减轻呼吸困难。

避免腹部受压:穿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腰带过紧;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便秘时腹压升高,可能加重腹水),可通过多吃煮软的蔬菜(如冬瓜、南瓜)、适量饮用蜂蜜水(血糖正常者)、遵医嘱使用乳果糖等方式预防便秘。

监测体重与腹围:每日固定时间(如晨起空腹、排便后)测量体重,每周测量 2 次腹围(测量部位为肚脐水平绕腹一周),记录变化:若每周体重增加超过 2kg,或腹围明显增大(如一周增加 3cm 以上),可能是腹水加重的信号,需及时就医。

3. 病情监测:警惕 “腹水加重信号”,及时就医

腹水加重时可能伴随其他并发症,需密切观察身体变化: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立即就医:

腹胀明显加重,影响呼吸(平躺时呼吸困难);

下肢水肿(按压脚踝或小腿出现凹陷,且恢复缓慢);

尿量明显减少(每日尿量少于 500ml);

出现发热、腹痛(可能合并腹腔感染)。

三、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护理:从 “护血管、避刺激、早识别” 发力

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核心是 “保护曲张的静脉,避免破裂”,需通过饮食调整、生活护理与风险控制,减少血管刺激与损伤:

1. 饮食管理:“细软、温和、无刺激”,避免 “坚硬、粗糙”

饮食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的最常见诱因,需严格控制食物质地与温度,避免摩擦或刺激血管:

食物质地:“细软为主,避免坚硬粗糙”

所有食物需煮软、切碎或打成泥状,避免食用坚硬、粗糙、带棱角的食物:

主食:选择软米饭、粥类(小米粥、大米粥,熬煮至软烂)、软面条(煮至软烂,避免带硬芯)、馒头(去硬边,掰成小块食用)、山药泥、南瓜泥;避免粗粮(如燕麦、糙米)、坚果(如花生、核桃)、油炸食品(如油条、炸鸡)、饼干(如苏打饼干,避免带硬边)。

蔬果:选择纤维少、易咀嚼的种类,如冬瓜(煮软)、胡萝卜(蒸熟或煮软)、土豆(去皮煮软,如土豆泥)、苹果(蒸熟后去皮食用,或打成苹果泥)、香蕉(成熟香蕉,去皮后食用);避免带皮、带籽的水果(如葡萄、草莓)、粗纤维蔬菜(如芹菜、韭菜)、生冷蔬果(如凉拌菜、冰水果)。

蛋白质:鸡蛋需蒸成蛋羹或水煮后剥壳食用(避免蛋黄带硬芯);鱼肉需去刺后切碎或打成泥;肉类需切碎煮软(如鸡肉末粥、瘦肉丸);避免带骨、带刺的食物(如排骨、鱼块)、油炸肉类。

食物温度:“温和适中,避免过烫过凉”

过烫的食物(超过 60℃)会烫伤曲张的静脉,过凉的食物会刺激血管收缩,均可能诱发出血。食物温度需控制在 37-40℃(接近体温,用手背测试不烫为宜),避免热汤、热茶、冰水果、冰饮料。

进食方式:“细嚼慢咽,小口慢吃”

进食时需细嚼慢咽,每口食物咀嚼 20-30 次,将食物磨碎至 “糊状” 后再咽下;避免狼吞虎咽、大口吞咽;进食时避免说话、看电视,专注于咀嚼,防止食物残渣摩擦血管;避免空腹或过饱,每日可分 5-6 餐,每餐吃到 “七分饱” 即可。

2. 生活护理:“稳定情绪、控制血压”,减少血管压力

情绪波动与血压升高会增加门静脉压力,导致曲张静脉破裂风险升高: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紧张、愤怒等剧烈情绪波动,可通过听舒缓音乐、冥想(每日 10-15 分钟)、与家人沟通、培养兴趣爱好(如绘画、种植绿植)等方式缓解压力;家属需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与陪伴,避免提及可能引发情绪波动的话题(如病情恶化、家庭矛盾)。

控制血压:若患者合并高血压,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避免血压骤升骤降;每日监测血压(晨起、睡前各 1 次),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140/90mmHg,具体遵医嘱);避免剧烈运动、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的行为。

避免服用 “伤胃药物”:某些药物会刺激胃黏膜,加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损伤,需避免自行服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用于止痛、抗炎)、激素类药物(如泼尼松)、抗凝药(如华法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若需服药,需告知医生肝硬化病史,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药物。

3. 病情监测:“早识别出血信号”,立即就医

消化道出血起病急,早期识别信号并及时就医,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警惕 “预警信号”:

上腹部不适、胀痛(可能是血管受刺激的早期表现);

恶心、反酸(胃酸刺激曲张静脉);

黑便(柏油样便,发亮、黏稠,类似柏油马路的颜色),即使未出现呕血,黑便也可能是少量出血的信号;

头晕、乏力、心慌(出血导致贫血,脑供血不足)。

紧急处理措施:

若患者突发呕血(鲜红色或咖啡色)、大量黑便,需立即让患者采取 “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堵塞气道导致窒息;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告知医生患者有肝硬化病史,怀疑消化道出血;

出血期间需禁食禁水,避免食物刺激加重出血;

准备好患者的病历、检查报告(如肝功能、胃镜报告),便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四、肝硬化患者的 “通用护理要点”:为并发症预防 “打基础”

除了针对腹水与消化道出血的专项护理,肝硬化患者的日常通用护理也至关重要,能为并发症预防打下基础:

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腹部 B 超(监测腹水与门静脉压力)、胃镜(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方案;

严格禁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加速肝硬化进展,诱发腹水与消化道出血,即使是 “少量红酒、啤酒” 也需完全避免;

预防感染: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腹腔感染),感染会加重肝脏负担,诱发并发症。日常需注意保暖,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每晚 7-8 小时睡眠,夜间是肝细胞修复的关键时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肝功能恢复;

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服用中药、保健品,部分中药(如何首乌、土三七)可能导致肝损伤,加重病情;所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包括保肝药(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

五、常见误区:这些 “错误做法” 可能加重并发症风险

在肝硬化患者护理中,家属常因 “认知偏差” 导致护理不当,加重并发症风险,需特别澄清:

误区 1:“腹水患者要多喝汤,补充营养”

汤类(尤其是肉汤、菜汤)中含有较多盐分,且水分含量高,会加重水钠潴留,导致腹水加重。正确做法:若需补充营养,可选择蒸蛋羹、水煮蛋、鱼肉泥等,避免喝汤;若想喝汤,需将汤放凉后撇去表面油脂,且严格控制饮用量(不超过 100ml),同时减少当日其他饮水量。

误区 2:“消化道出血后要‘大补’,多吃高蛋白食物”

出血停止初期,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尚未恢复,此时 “大补” 高蛋白食物(如鸡汤、鱼汤、蛋白粉)会增加胃肠道负担,甚至诱发再次出血。正确做法:出血停止后,需从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食物(如粥、软面条),再缓慢添加少量蛋白质(如蒸蛋羹),具体过渡速度需遵医嘱。

误区 3:“没有症状就不用限盐限水,也不用复查”

肝硬化患者即使没有腹水或出血症状,门静脉压力升高与肝功能异常仍可能持续存在,不控制盐水分摄入或不复查,可能导致并发症 “悄然加重”,待出现明显症状时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正确做法:无论有无症状,均需严格遵循饮食控制原则,定期复查,防患于未然。

结语

肝硬化患者的护理是一项 “长期且精细” 的工作,腹水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需贯穿于日常饮食、生活管理与病情监测的每一个细节 —— 通过 “限盐限水” 预防腹水,通过 “细软饮食、稳定情绪” 保护曲张静脉,通过 “定期复查、早识别信号” 及时干预风险。

家属在护理过程中,需多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如体重、腹围变化,有无黑便、头晕),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情绪与饮食感受,灵活调整护理方案;患者则需保持耐心,理解护理的重要性,避免因 “无症状” 而放松警惕。记住,科学的护理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延缓病情进展,帮助患者拥有更高质量的生活。若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异常症状(如腹水加重、疑似出血),需立即就医,切勿拖延,以免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