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护心指南:冠心病患者如何平安度过寒冷季节?

冬季护心指南:冠心病患者如何平安度过寒冷季节?

张超 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二科

 

冬季是冠心病的 “高危季节”。据临床数据显示,冬季冠心病患者急性发作风险比夏季高出 3-5 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这是因为寒冷天气会通过收缩血管、增加心脏负荷、诱发血压波动等多种机制,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造成 “双重打击”。对于本身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不足的患者而言,冬季若防护不当,极易引发病情恶化。本文将从冬季冠心病高发的原因入手,为患者提供涵盖保暖、饮食、运动、用药、监测等方面的全方位护心指南,帮助大家平安度过寒冷季节。

一、先明白:为什么冬季是冠心病的 “危险期”?

要做好冬季护心,首先需要了解寒冷天气对心血管系统的具体影响。冬季冠心病高发,主要与以下 4 个关键机制相关:

1. 血管收缩:加重心肌缺血

当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交感神经会兴奋,促使身体释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导致全身小动脉收缩 —— 就像给血管 “套上了紧箍咒”。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冠状动脉本身已存在狭窄,血管收缩会进一步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 血压波动:增加心脏负荷

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了维持体温,血管会反复收缩,这会导致血压出现明显波动 —— 不仅收缩压(高压)升高,舒张压(低压)也可能随之上升,且血压波动幅度比其他季节更大。血压升高会直接增加心脏的泵血阻力,让心脏 “工作更费力”,长期或剧烈的血压波动会加重心肌劳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3. 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

冬季人体出汗减少,若饮水量不足,会导致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 —— 就像 “水变稠了,流动变慢了”。血液黏稠度增加会减慢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速度,容易在冠状动脉狭窄处形成血栓,一旦血栓堵塞血管,就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这也是冬季冠心病患者猝死风险升高的重要原因。

4. 呼吸道感染:间接诱发病情加重

冬季是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冠心病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增加肺部的通气阻力,导致身体缺氧,而缺氧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同时,感染还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间接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临床数据显示,约 20% 的冠心病患者冬季病情加重与呼吸道感染相关。

二、核心防护:从 6 个方面做好冬季护心

针对冬季冠心病高发的原因,患者需从 “保暖、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应急”6 个核心方面入手,制定科学的护心方案,降低病情发作风险。

1. 保暖防护:重点护好 “三个部位”,避免温差刺激

冬季保暖是冠心病患者的 “第一道防线”,但保暖并非 “穿得越多越好”,而是要避免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尤其是避免温差过大导致血管收缩。具体需做好以下几点:

重点保护 “三个关键部位”:

头部:头部血管丰富,热量散失快,寒冷刺激易通过头部传导至全身,诱发血管收缩。建议外出时佩戴帽子,选择能覆盖耳朵的保暖帽,避免头部暴露在寒风中。

颈部:颈部有颈动脉窦,若受到寒冷刺激,可能引发颈动脉窦反射,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甚至出现晕厥。建议佩戴围巾或高领衣物,避免颈部直接接触冷空气。

手部和脚部:手脚位于身体末端,血液循环较差,冬季易冰凉,而手脚冰凉会间接反映全身血管收缩。建议外出时佩戴手套,穿保暖性好的袜子和鞋子,避免手脚受寒;睡前可用温水(38-40℃,避免过烫)泡脚 10-15 分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需注意: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需用温度计测量水温,避免因末梢神经感知不敏感导致烫伤。

避免 “温差过大”:

外出时提前做好 “过渡”: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前,可先在门口或楼道停留 3-5 分钟,让身体逐渐适应外界温度,避免突然出门导致血管剧烈收缩。

室内温度别太高: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 18-22℃,避免过高(如超过 25℃)—— 若室内外温差过大(如室内 25℃、室外 - 5℃),外出时血管会因温差刺激剧烈收缩,反而增加风险;同时,室内需保持一定湿度(50%-60%),可使用加湿器,避免空气干燥导致呼吸道不适。

洗澡时注意水温:洗澡前应提前打开热水器,让浴室温度升高至 24℃以上,再进入浴室;水温控制在 38-40℃,避免用冷水洗脸或洗头,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 15 分钟),洗完后及时擦干身体,穿上保暖衣物,避免受凉。

2. 饮食调整:“三低两高” 原则,保护心血管

冬季人们习惯通过 “进补” 抵御寒冷,但冠心病患者的饮食需遵循 “三低两高” 原则(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高膳食纤维、高优质蛋白),避免因饮食不当加重心血管负担。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避免食用肥肉、动物内脏、黄油、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这些食物会增加血液中 “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选择健康脂肪来源: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茶籽油、坚果(每天 10-15 克,约 1 小把)、深海鱼(每周 2-3 次,每次 100-150 克,如三文鱼、鳕鱼),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 “坏胆固醇”,保护血管内皮。

严格限盐,避免血压升高:

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约 1 啤酒瓶盖的量),避免食用咸菜、酱菜、腌肉、腊肉、加工零食(如薯片、饼干)等高盐食物,盐摄入过多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血压升高。

烹饪时多用天然调味料:如葱、姜、蒜、醋、柠檬汁等替代盐,减少盐的用量。

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

多吃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玉米)、蔬菜(每天≥500 克,尤其是绿叶蔬菜如菠菜、芹菜)、水果(每天 200-350 克,如苹果、橙子、蓝莓),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固醇吸收,同时帮助控制体重。

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鸡胸肉、去皮鸭肉)、鸡蛋(每天 1 个,若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可咨询医生后调整为隔天 1 个)、牛奶(选择低脂或脱脂牛奶)、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优质蛋白能维持心肌细胞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

保证充足饮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冬季出汗少,容易忽视饮水,但充足饮水能稀释血液,降低黏稠度。建议每天饮用 1500-2000 毫升温水(少量多次,每次 100-200 毫升),避免饮用冰水或含糖饮料;晨起空腹喝 1 杯温水(约 200 毫升),有助于唤醒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3. 运动管理:“温和适度” 是关键,避免剧烈运动

冬季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脏功能,但冠心病患者运动需遵循 “温和适度、循序渐进” 原则,避免剧烈运动或在寒冷环境中运动,以免诱发病情发作。

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间和环境:

运动时间:避免在清晨(6-8 点)和夜间(温度过低时)运动,这两个时段气温最低,且清晨是心血管事件高发时段(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波动大)。建议选择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 3-4 点,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身体状态更稳定。

运动环境:优先在室内运动(如健身房、室内操场),若室外运动,需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避免在寒风中运动;运动前查看天气预报,若气温低于 - 5℃或风力大于 3 级,建议取消室外运动。

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

推荐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太极拳、瑜伽、骑自行车(室内动感单车更佳)、游泳(水温需≥28℃)等,这些运动强度适中,能有效锻炼心肺功能,且对关节损伤小。

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跳绳、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登山等,这些运动易导致心率骤升、血压升高,加重心肌缺血,可能诱发心绞痛。

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运动强度:以 “身体微出汗、无胸闷气短” 为标准,可用 “心率公式” 判断:运动时最大心率 = 220 - 年龄,冠心病患者运动心率应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50%-60%(如 60 岁患者,运动心率应控制在 80-90 次 / 分钟),避免心率过快。

运动时间:每次运动 30-40 分钟(包括热身 5-10 分钟、正式运动 20-25 分钟、放松 5 分钟),每周运动 3-5 次,避免一次性运动时间过长。

运动前后注意事项:

运动前热身:通过慢走、拉伸等动作热身 5-10 分钟,让身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避免突然运动导致血管收缩。

运动中监测:运动时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若出现胸闷、胸痛、头晕、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原地休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及时服用急救药物并拨打 120。

运动后放松:运动结束后进行 5 分钟放松运动(如慢走、深呼吸),避免突然停止运动导致血压下降、头晕。

4. 用药管理:“按时按量” 是核心,不可自行调整

冬季冠心病患者病情易波动,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需严格遵循 “按时按量、不自行调整” 的原则,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基础药物不可停:

冠心病患者常用的基础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降胆固醇、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形成)、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控制心率、降低心肌耗氧)、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这些药物需长期服用,即使冬季没有明显症状,也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否则可能导致病情反弹,增加急性发作风险。

根据病情调整药物:

冬季血压易升高,若患者发现血压持续超过 140/90mmHg,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或种类,避免血压波动;若患者频繁出现心绞痛(如每周发作超过 2 次),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增加硝酸酯类药物的用量或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心肌梗死。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冬季若因感冒、咳嗽等症状服用其他药物(如感冒药、止咳药),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部分复方感冒药含有伪麻黄碱,会收缩血管、升高血压,与冠心病患者的降压药、β 受体阻滞剂合用可能加重病情;建议服用前咨询医生或药师,选择不含伪麻黄碱、成分简单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5. 病情监测:“在家自查” 3 项指标,及时发现异常

冬季冠心病患者需加强病情监测,通过 “在家自查” 血压、心率、症状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治疗。

监测血压:

测量频率:每天早晚各测量 1 次血压(晨起空腹、排尿后,睡前),若血压波动较大(如早晚收缩压差值超过 20mmHg),需增加测量次数(如上午 10 点、下午 4 点各测 1 次)。

测量方法:测量前休息 5-10 分钟,避免情绪紧张、吸烟、饮浓茶或咖啡;选择袖带尺寸合适的电子血压计,测量时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连续测量 2 次,取平均值记录。

正常范围:冠心病患者冬季血压应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慢性肾病,需控制在 120/70mmHg 以下;若血压持续超过 140/90mmHg,需及时就医。

监测心率:

测量方法:可通过触摸手腕处的桡动脉或颈部的颈动脉,计数 1 分钟的心跳次数;也可使用智能手环、手表等设备监测心率。

正常范围: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应控制在 55-60 次 / 分钟(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的患者),若静息心率超过 70 次 / 分钟,可能增加心肌耗氧,需咨询医生是否调整药物;运动时心率需控制在之前提到的 “最大心率的 50%-60%” 范围内。

监测症状变化:

重点关注心绞痛症状:记录心绞痛发作的频率、诱因(如寒冷、运动、情绪激动)、持续时间、缓解方式(如休息后缓解或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

心绞痛发作频率增加(如从每周 1 次变为每天多次);

心绞痛持续时间延长(超过 15 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仍不缓解;

心绞痛症状加重,如疼痛范围扩大(从胸部放射至肩背、下颌),伴随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

出现新的症状,如夜间憋醒、下肢水肿、乏力加重(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表现)。

6. 应急准备:“随身携带” 急救药物,牢记急救流程

冬季冠心病患者可能面临急性心肌梗死等紧急情况,提前做好应急准备,能为抢救争取时间,降低死亡风险。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必备急救药物: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用于缓解心绞痛)、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嚼服,可降低死亡率)、速效救心丸(中成药,可作为硝酸甘油的替代药物)。

存放方法:硝酸甘油需避光、密封保存,保质期一般为 1 年,打开后需在 3 个月内使用完毕;药物应放在上衣口袋等容易取用的地方,避免放在裤子口袋(坐下时可能挤压)或包的深处(紧急时找不到)。

牢记急救流程:

若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站立或走动,减少心肌耗氧;

若休息 3-5 分钟后症状未缓解,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mg),含服时需将药片放在舌头下面,不要吞咽,避免饮水;

若含服硝酸甘油 5 分钟后症状仍未缓解,可再次含服 1 片(24 小时内最多含服 3 片);

若症状持续超过 15 分钟,或出现剧烈胸痛、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告知急救人员 “冠心病急性发作”,并说明所在位置、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药物;

等待急救期间,若身边有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且没有活动性出血(如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可立即嚼服,有助于预防血栓扩大;

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身边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 + 人工呼吸),直到急救人员到达。

三、常见误区:这些冬季护心的 “错误做法”,你可能在犯

冬季冠心病患者护心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加重病情,需及时纠正。

误区 1:“冬季怕冷,尽量不出门”

真相:长期不出门会导致活动量减少,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长期缺乏阳光照射会导致维生素 D 缺乏,影响钙吸收和血管健康。正确做法:在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如上午 10 点后)时,可外出进行温和运动(如慢走),每次 20-30 分钟,注意保暖即可。

误区 2:“冬季进补,多吃红肉、补品”

真相:冬季 “进补” 需科学,过量食用红肉(如牛肉、羊肉)会增加饱和脂肪摄入,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部分补品(如人参、鹿茸)含有兴奋成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病情发作。正确做法:选择 “清淡进补”,如用鸡肉、鱼肉替代红肉,适量食用山药、莲子等温和的滋补食材,避免服用不明成分的补品,若需服用中药调理,需咨询专业医生。

误区 3:“血压高时,临时加服降压药”

真相:冬季血压波动大,部分患者发现血压升高后,会自行增加降压药剂量或加用其他降压药,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血压骤降,引发头晕、晕厥,甚至加重心肌缺血。正确做法:血压升高时,应先休息 30 分钟后再次测量,确认血压是否真的升高;若血压持续升高,需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病情调整药物,不可自行调整。

误区 4:“洗澡时水温越高越舒服”

真相:水温过高(如超过 42℃)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血压骤降,引发头晕、乏力,甚至晕厥;同时,热水刺激会增加心率,加重心肌耗氧。正确做法:洗澡水温控制在 38-40℃,用手触摸时感觉温热不烫即可,洗澡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洗完后及时擦干身体,穿上保暖衣物。

误区 5:“急救药物,等到症状严重再用”

真相:心绞痛发作时,及时使用硝酸甘油能快速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若等到症状严重(如疼痛剧烈)时再使用,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正确做法:只要出现胸闷、胸痛等心绞痛症状,休息后不缓解,就应及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要犹豫。

四、总结:科学护心,平安过冬

冬季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既是 “挑战”,也是 “考验”。寒冷天气会通过收缩血管、增加血压波动、升高血液黏稠度等多种方式,加重心血管负担,诱发病情发作。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护心方法,从保暖、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应急 6 个方面做好防护,就能有效降低风险,平安度过冬季。

记住:冬季护心的核心是 “避免刺激、稳定病情”—— 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避免饮食不当加重血管负担,避免剧烈运动增加心肌耗氧,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弹,同时加强监测、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冠心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冬季护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只要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远离急性并发症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