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血脂异常: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有啥区别?
一文读懂血脂异常: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有啥区别?
张超 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二科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血脂异常已成为一种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 年)》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 35.6%,意味着每 3 个成年人中就有 1 人存在血脂问题。然而,很多人对血脂异常的认知仅停留在 “血脂高” 的层面,却不清楚高胆固醇与高甘油三酯这两种常见类型的区别,也不知道它们对身体的危害有何不同。本文将从血脂的基本概念入手,深入解析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的差异,帮助大家全面读懂血脂异常,为科学管理血脂提供指导。
一、先搞懂:血脂到底是什么?
要区分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首先需要明确 “血脂” 的定义。血脂并非单一物质,而是血液中所有脂质成分的总称,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两大类,此外还有磷脂、游离脂肪酸等。这些脂质本身不溶于水,需要通过 “载体”—— 脂蛋白(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参与正常的生理代谢。
简单来说,血脂是人体必需的 “能量储备” 和 “建筑材料”:胆固醇是合成细胞膜、激素(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维生素 D 的重要原料;甘油三酯则主要负责储存能量,在身体需要时分解供能。正常情况下,血脂水平维持在平衡状态,但当某种或多种脂质成分超出正常范围时,就会引发 “血脂异常”,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高胆固醇血症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二者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同时存在(称为 “混合性血脂异常”)。
二、高胆固醇:“坏胆固醇” 是血管的 “隐形杀手”
1. 什么是高胆固醇?
高胆固醇通常指血液中总胆固醇(TC) 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水平过高,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 “坏胆固醇”,是导致高胆固醇危害的核心因素;与之相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被称为 “好胆固醇”,能将多余的胆固醇运回肝脏代谢,具有保护血管的作用。因此,临床判断高胆固醇是否需要干预,主要看 “坏胆固醇” 的水平 —— 即使总胆固醇正常,若 “坏胆固醇” 超标,仍属于高胆固醇范畴。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 年)》,成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理想水平为<2.6mmol/L;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理想水平需更严格(如<1.8mmol/L 甚至<1.4mmol/L)。
2. 高胆固醇的主要成因
高胆固醇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遗传因素:部分人因基因缺陷(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肝脏代谢胆固醇的能力天生较弱,即使饮食健康,也可能出现高胆固醇。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黄油、油炸食品),会导致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长期熬夜等,会降低 “好胆固醇” 水平,间接导致 “坏胆固醇” 堆积。
疾病与药物: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肾病、糖尿病等疾病,以及长期服用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可能引发高胆固醇。
3. 高胆固醇对身体的危害:专攻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高胆固醇的危害主要集中在血管系统,尤其是动脉血管。“坏胆固醇” 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 这些斑块就像血管里的 “小疙瘩”,会不断增大、变硬,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液流通。
若冠状动脉(给心脏供血的血管)狭窄,会引发冠心病,出现胸闷、胸痛(心绞痛),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若脑血管狭窄,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增加脑梗死、脑出血的风险;
若下肢血管狭窄,会出现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可能导致肢体坏死。
值得注意的是,高胆固醇的危害具有 “隐蔽性”—— 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因此被称为 “沉默的血管杀手”。
三、高甘油三酯:“能量过剩” 的信号,不止伤血管
1. 什么是高甘油三酯?
高甘油三酯指血液中甘油三酯(TG) 水平过高。甘油三酯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含糖饮料)—— 当摄入的能量超过身体消耗时,多余的能量会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脂肪细胞中;若储存量过多,就会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
根据指南标准,成人甘油三酯的理想水平为<1.7mmol/L;≥2.3mmol/L 属于升高,≥5.6mmol/L 则为严重升高,需紧急干预。
2. 高甘油三酯的主要成因
与高胆固醇相比,高甘油三酯的发生更与 “能量过剩” 相关: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高糖、高油、高热量食物(如奶茶、蛋糕、油炸食品、肥肉),是导致高甘油三酯最常见的原因;过量饮酒也会直接促进肝脏合成甘油三酯。
生活方式: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能量消耗减少,多余能量转化为甘油三酯;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人群,甘油三酯升高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 3-5 倍。
疾病与药物:2 型糖尿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时)、脂肪肝、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影响甘油三酯的代谢;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利尿剂等药物,也可能导致甘油三酯升高。
遗传因素:少数人存在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因基因缺陷导致甘油三酯代谢障碍,即使饮食控制良好,水平也可能很高。
3. 高甘油三酯对身体的危害:不止血管,还伤胰腺和肝脏
高甘油三酯的危害范围比高胆固醇更广,除了影响血管,还会直接损伤胰腺、肝脏等器官:
诱发急性胰腺炎:这是高甘油三酯最危险的急性危害。当甘油三酯严重升高(≥5.6mmol/L)时,血液中会形成 “乳糜微粒”,这些微粒可能堵塞胰腺血管,引发急性胰腺炎,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加速血管粥样硬化:虽然甘油三酯不像 “坏胆固醇” 那样直接沉积在血管壁,但它会降低 “好胆固醇” 水平,增加 “坏胆固醇” 的氧化和沉积,间接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损伤肝脏:多余的甘油三酯会沉积在肝脏中,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可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引发代谢综合征:高甘油三酯常与高血压、高血糖、腹型肥胖同时存在,共同构成 “代谢综合征”,进一步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四、血脂异常如何检测与诊断?
无论是高胆固醇还是高甘油三酯,都需要通过血液检测来确诊。建议 20-40 岁成人每 5 年检测 1 次血脂;40 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检测 1 次;有血脂异常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每 3-6 个月检测 1 次。
血脂检测通常包括 4 项核心指标: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坏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甘油三酯(TG)。医生会根据这 4 项指标的水平,结合年龄、性别、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素,判断是否存在血脂异常,以及属于哪种类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或混合性血脂异常)。
五、血脂异常的防治: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干预重点有差异
虽然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的成因、危害不同,但防治原则均以 “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药物治疗为补充”,不过干预重点略有差异。
1. 生活方式干预:两者共同的 “基础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是所有血脂异常患者的首选措施,无论是高胆固醇还是高甘油三酯,都需要坚持以下几点:
饮食调整:
高胆固醇患者:重点限制高饱和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黄油、蛋黄(每周不超过 3-4 个);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每天≥500 克);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坚果、深海鱼(每周 2-3 次,每次 100-150 克)。
高甘油三酯患者:重点限制高糖、高油、高热量食物,严格控制含糖饮料、蛋糕、甜点的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条),替换为全谷物(如燕麦、糙米);严格戒酒(酒精会直接升高甘油三酯)。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高甘油三酯患者若体重超标,应增加运动强度,每周至少进行 2 次力量训练,帮助减重。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3.9kg/m²,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腹型肥胖患者减重后,甘油三酯水平可明显下降。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胆固醇沉积;高甘油三酯患者必须戒酒,高胆固醇患者也应限制饮酒(男性每天酒精摄入量<25 克,女性<15 克)。
2. 药物治疗:根据类型选对药,不可自行用药
若生活方式干预 3-6 个月后,血脂仍未达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两者的用药选择不同:
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这类药物能有效降低 “坏胆固醇” 水平,同时轻度升高 “好胆固醇”,是目前防治高胆固醇的一线药物;若他汀类药物效果不佳或不耐受,可联合依折麦布、PCSK9 抑制剂等药物。
高甘油三酯血症:若甘油三酯轻度升高(2.3-5.6mmol/L),可选用他汀类药物(部分他汀类药物也能轻度降低甘油三酯);若甘油三酯严重升高(≥5.6mmol/L),需优先使用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或Omega-3 脂肪酸制剂,快速降低甘油三酯,预防急性胰腺炎。
需要强调的是,血脂调节药物需长期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否则可能导致血脂反弹;用药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酸激酶等指标,监测药物副作用。
六、常见误区:这些关于血脂异常的认知,你可能错了
误区 1:“只有胖人才会血脂异常”
真相:瘦人也可能出现血脂异常。遗传因素(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都可能导致瘦人血脂升高;此外,部分瘦人存在 “隐性肥胖”(内脏脂肪过多),也会引发高甘油三酯。
误区 2:“血脂正常就可以停药”
真相:血脂异常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药物治疗的目标是长期维持血脂达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若自行停药,血脂可能在短期内反弹,增加疾病风险。是否可以减量或停药,需医生根据血脂水平、是否有基础疾病等因素综合评估。
误区 3:“高甘油三酯只要少吃油就行”
真相:高甘油三酯的主要来源不仅是脂肪,还有高糖食物和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多余的糖分会在肝脏转化为甘油三酯,因此控制高糖饮食比单纯控油更重要。
误区 4:“血脂异常没有症状,不用管”
真相:血脂异常的危害具有 “累积性”,即使没有症状,长期的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也会逐渐损伤血管、胰腺、肝脏等器官,等到出现症状时(如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往往已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定期体检、早期干预至关重要。
七、总结:科学管理血脂,远离代谢疾病
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虽然同属血脂异常,但在核心成分、成因、危害和干预重点上存在明显差异:高胆固醇以 “坏胆固醇” 升高为主,主要危害血管,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高甘油三酯以能量过剩为核心,不仅伤血管,还会诱发急性胰腺炎、脂肪肝。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血脂异常,都需要遵循 “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的原则: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干预,从源头减少血脂异常的风险;若血脂已超标,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长期维持血脂达标。
记住,血脂管理不是 “一次性任务”,而是伴随终身的健康习惯。只有重视血脂、科学干预,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