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只是控糖!这些并发症信号你能识别吗?

糖尿病不只是控糖!这些并发症信号你能识别吗?

张超 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二科

 

“我的血糖控制得挺好,怎么还是觉得手脚发麻?”“最近看东西总模糊,是不是老花眼了?”“明明没吃多少,却总觉得口渴、尿多,难道血糖又高了?” 在糖尿病管理中,很多患者将 “控糖” 等同于 “控病”,却忽视了糖尿病最可怕的威胁 —— 并发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数据显示,约 70% 的糖尿病患者最终会因并发症致残或致死,而这些并发症的早期信号往往被误认为 “小毛病”,错过最佳干预时机。本文将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入手,分类拆解心、眼、肾、神经等系统的典型信号,帮助患者学会 “自我监测”,走出 “只控糖、不防并发症” 的误区。

一、先搞懂:糖尿病并发症为何 “防不胜防”?从 “高糖毒性” 说起

很多人认为 “只要血糖不高,就不会有并发症”,但实际上,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 “长期高糖损伤 + 个体差异” 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使短期血糖控制良好,若长期存在血糖波动,仍可能诱发并发症。其核心机制在于 “高糖毒性” 对全身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伤 ——

首先,高糖会 “腐蚀” 血管,引发血管病变。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长期超标时,多余的糖分会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这些物质会像 “胶水” 一样黏附在血管壁上,导致血管壁增厚、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对于大血管(如心脏冠状动脉、脑血管、下肢动脉),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中风、下肢坏死的风险;对于微血管(如眼底血管、肾脏毛细血管),会导致血管堵塞或渗漏,引发视网膜病变、肾病等。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梗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2-4 倍,发生中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 3-5 倍,而这些风险在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中更高。

其次,高糖会 “损伤” 神经,引发神经病变。神经细胞的能量主要依赖葡萄糖,但长期高糖会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同时高糖引发的血管病变会减少神经的血液供应,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坏死。糖尿病神经病变可累及全身神经: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手脚麻木、疼痛;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消化、泌尿、心血管系统,引发腹胀、尿失禁、体位性低血压;颅神经病变会导致视力下降、面瘫等。据统计,约 50% 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 10 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其中 10%-20% 的患者会因剧烈疼痛影响睡眠和生活。

更危险的是,糖尿病并发症具有 “隐蔽性” 和 “累积性”。早期并发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被忽视 —— 比如,早期糖尿病肾病仅表现为尿中微量白蛋白升高,患者无任何不适;早期视网膜病变仅表现为视力轻微下降,易被误认为 “老花眼”。而当症状明显时,病变往往已发展至中晚期,治疗难度大幅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如失明、肾衰竭)。因此,识别并发症的早期信号,比单纯控制血糖更重要。

二、分类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 6 大系统信号,每个都别忽视

糖尿病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不同系统的并发症信号各有特点,以下 6 类信号是糖尿病患者最需要警惕的 “预警信号”,出现任何一种都需及时就医。

1. 眼部信号:视力模糊、眼前黑影,可能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睛是糖尿病并发症的 “重灾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首要原因,其早期信号容易被误认为 “老花眼” 或 “用眼过度”,需重点关注:

视力波动:看东西时突然模糊,或近视度数、老花度数短期内快速变化 —— 比如,原本看远清晰,突然出现看远模糊;或看近需要频繁更换老花镜度数。这是因为高糖导致眼内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晶状体肿胀,屈光状态发生变化,属于 “糖尿病性屈光不正”,是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信号之一。

眼前黑影:眼前出现 “飞蚊症”(如黑点、黑线、蜘蛛网样黑影),或视野中出现固定的黑影遮挡,尤其在看白色背景时更明显。这是因为视网膜血管出血或渗出,血液或渗出物漂浮在玻璃体中,遮挡光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视网膜脱离,导致永久性失明。

视物变形:看直线变弯曲,或看物体大小、形状发生改变 —— 比如,看门框时发现门框变歪,看报纸时文字扭曲。这是因为视网膜黄斑区(负责中心视力的区域)出现水肿或渗出,导致黄斑功能受损,若不干预,会严重影响中心视力,甚至导致 “法定盲”。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出现 “糖尿病性白内障”,表现为晶状体混浊、视力渐进性下降,发病年龄比普通人早 10-20 年,进展速度更快。

2. 肾脏信号:泡沫尿、水肿、乏力,警惕 “糖尿病肾病”

肾脏是糖尿病并发症的 “第二大重灾区”,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尿毒症)的首要原因,其早期信号隐匿,中晚期治疗难度大,需通过 “自我观察 + 定期检查” 识别:

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现细小、不易消散的泡沫,像 “啤酒沫” 一样,持续数分钟不消失。这是因为肾脏滤过功能受损,蛋白质漏入尿液中(即 “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最典型的信号。早期仅表现为 “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 / 肌酐比值 30-300mg/g),患者无明显不适,若不及时控制,会发展为 “大量蛋白尿”,最终导致肾衰竭。

下肢水肿:双脚、脚踝或小腿出现对称性水肿,按压皮肤会出现凹陷,休息后缓解不明显。这是因为肾脏排水排钠功能下降,体内水钠潴留,同时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流失,导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渗入组织间隙,引发水肿。水肿通常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腹水。

乏力、贫血:无明显原因出现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这是因为肾脏受损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引发 “肾性贫血”;同时,肾脏排泄毒素的功能下降,毒素在体内蓄积,也会加重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3. 神经信号:手脚麻木、疼痛、异常感觉,当心 “糖尿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 80% 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神经病变,其信号主要表现为 “感觉异常”,容易被误认为 “关节炎”“神经炎”,需注意区分:

周围神经病变信号:手脚末端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烧灼感或蚁走感,尤其在夜间或安静时症状更明显 —— 比如,睡觉时感觉双脚发麻、像有虫子在爬,或走路时感觉脚下 “踩棉花”,无法感知地面平整度;部分患者会出现 “痛性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剧烈疼痛,呈 “电击样”“刀割样”,严重影响睡眠和行走。

自主神经病变信号:消化功能异常,如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尤其在夜间腹泻),这是因为胃肠道自主神经受损,胃肠蠕动减慢或紊乱;泌尿功能异常,如排尿困难、尿不尽、尿失禁,男性患者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这是因为膀胱自主神经或生殖系统自主神经受损;心血管系统异常,如站立时头晕、眼前发黑(体位性低血压),或静息心率过快,这是因为心血管自主神经受损,无法调节血压和心率。

颅神经病变信号:突然出现视力下降、复视(看东西重影)、眼睑下垂,或面部麻木、口角歪斜(面瘫),这是因为颅神经(如视神经、动眼神经、面神经)受损,多为单侧发病,进展较快,若及时治疗,多数可在数月内恢复,若延误治疗,可能遗留永久性后遗症。

4. 心血管信号:胸痛、胸闷、心悸,警惕 “糖尿病心血管病”

糖尿病患者是心血管疾病的 “高危人群”,约 50% 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如心梗、冠心病、心力衰竭),其信号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高度警惕:

胸痛、胸闷:活动后(如爬楼梯、快走)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压榨样疼痛,休息 3-5 分钟后缓解,这是 “心绞痛” 的典型表现,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若胸痛持续超过 20 分钟,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不缓解,伴随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可能是 “急性心梗”,需立即就医,否则可能危及生命。

心悸、气短:无明显原因出现心跳加快(静息心率超过 100 次 / 分)、心慌,或稍微活动后就感觉气短、呼吸困难,这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 —— 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糖损伤心肌,容易引发 “糖尿病心肌病”,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功能减退,早期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晚期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

头晕、晕厥:突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尤其在站立或体位变化时,这可能是 “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引发的体位性低血压,也可能是严重心律失常的信号,需及时检查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排除心血管危险。

5. 足部信号:伤口难愈、红肿、发黑,当心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首要原因,约 15% 的糖尿病患者会在病程中出现糖尿病足,其信号从 “轻微损伤” 开始,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在数周内发展为 “足部坏死”,需重点关注:

足部感觉异常:双脚对疼痛、温度的感知能力下降 —— 比如,洗脚时无法感知水温高低,容易被烫伤;或脚部被钉子、玻璃划伤后无明显疼痛感,导致伤口延误处理。这是因为足部周围神经受损,“保护性感觉” 丧失,是糖尿病足的早期信号。

足部皮肤异常:足部皮肤干燥、脱屑、开裂,或出现水疱、红肿、发热,尤其在脚趾间、足底或足边缘,这是因为足部皮肤血液循环不良,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容易引发感染;若感染未及时控制,会发展为蜂窝织炎,表现为足部明显红肿、疼痛、发热,甚至出现脓性分泌物。

足部畸形、伤口难愈:长期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会导致足部肌肉萎缩,出现 “爪形趾”“拇外翻” 等畸形;足部出现伤口后,愈合速度明显减慢,即使是轻微的擦伤,也可能在数周内无法愈合,甚至出现溃疡、坏疽(足部皮肤发黑、组织坏死),此时若不及时干预,可能需要截肢才能控制感染。

6. 皮肤信号:瘙痒、皮疹、感染,别忽视 “糖尿病皮肤病变”

糖尿病患者皮肤病变的发生率高达 30%,其信号多样,容易被误认为 “皮肤病”,需结合血糖情况综合判断:

皮肤瘙痒:全身或局部(如外阴、肛周)出现顽固性瘙痒,无明显皮疹,夜间症状更明显,抓挠后容易出现皮肤破损、感染。这是因为高糖导致皮肤渗透压改变,皮肤干燥,同时高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生长,引发感染性瘙痒;此外,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也会导致皮肤汗腺分泌异常,加重皮肤干燥和瘙痒。

皮肤感染:反复出现毛囊炎、疖肿、痈(皮肤红肿、疼痛、化脓),或外阴、腹股沟、脚趾间出现真菌感染(如股癣、足癣,表现为皮肤红斑、脱屑、水疱、瘙痒)。这是因为高糖环境会抑制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使皮肤容易受到细菌、真菌侵袭,且感染后难以治愈,容易反复发作。

特殊皮疹:出现 “糖尿病性大疱病”,表现为四肢末端皮肤突然出现透明或血性大疱,无明显诱因,疱壁薄,容易破裂,愈合后不留瘢痕;或出现 “糖尿病性黄瘤病”,表现为四肢伸侧、臀部出现黄色或橙黄色丘疹,质地坚硬,无明显瘙痒,这是因为高糖导致脂质代谢紊乱,脂质沉积在皮肤下形成的。

三、实用指南: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并发症?做好 “3 早 + 5 控”

识别并发症信号是 “被动应对”,主动预防才是 “关键”。糖尿病患者要想降低并发症风险,需做好 “3 早”(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和 “5 控”(控血糖、控血压、控血脂、控体重、控习惯),将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

1. “3 早” 筛查:定期检查,不放过任何早期信号

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筛查比 “识别信号” 更重要,因为很多早期并发症(如微量白蛋白尿、早期视网膜病变)无明显症状,只能通过检查发现。建议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筛查计划:

血糖监测:每周至少监测 3-4 次空腹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每 3 个月检测 1 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将 HbA1c 控制在 7% 以下(老年人可放宽至 7%-8%),避免血糖长期超标或波动过大。

并发症筛查:新确诊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检测、神经病变筛查(如 10g 尼龙丝触觉检查、音叉振动觉检查)和足部检查;1 型糖尿病患者确诊 5 年后,开始定期筛查;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 1 次全面并发症筛查,若已出现早期并发症,需增加筛查频率(如每 3-6 个月检查 1 次眼底或尿微量白蛋白)。

心血管筛查:每年进行 1 次血压、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检查,LDL-C 应控制在 2.6mmol/L 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控制在 1.8mmol/L 以下),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若发现异常,及时干预,降低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2. “5 控” 管理:全方位干预,降低并发症风险

控血糖:这是预防并发症的基础,需结合饮食、运动、药物综合管理 —— 饮食上,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运动上,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药物上,严格遵医嘱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不擅自停药、减药或换药,避免血糖波动。

控血压:高血压会加重糖尿病血管病变,增加心梗、中风、肾病的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 —— 饮食上,减少钠盐摄入(每日<5 克),避免高盐食物(如咸菜、加工肉制品);运动上,通过规律运动改善血压;药物上,若血压超标,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如 ACEI 类、ARB 类药物,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肾脏)。

控血脂:高血脂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应将 LDL-C 控制在 2.6mmol/L 以下(合并心血管疾病者<1.8mmol/L)—— 饮食上,减少饱和脂肪(如肥肉、动物内脏)和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糕点)摄入;运动上,通过有氧运动降低甘油三酯;药物上,若血脂超标,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脂药(如他汀类药物)。

控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并发症风险,糖尿病患者应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3.9kg/m²,男性腰围控制在<90cm,女性腰围控制在<85cm—— 通过 “饮食控制 + 运动” 减轻体重,避免过度节食或盲目减肥。

控习惯: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 ——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吸烟会使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2-3 倍,必须严格戒烟;饮酒会导致血糖波动(空腹饮酒易引发低血糖,餐后饮酒易导致高血糖),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 克,女性<15 克),最好不饮酒;长期熬夜和精神紧张会升高血糖和血压,应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通过放松训练(如冥想、深呼吸)缓解压力。

四、结语:糖尿病管理,不止于 “控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将 “控糖” 视为唯一目标,却不知 “控糖” 只是糖尿病管理的 “第一步”,预防并发症才是 “最终目的”。并发症的发生并非 “突然降临”,而是长期高糖损伤的 “累积结果”,早期信号往往隐藏在 “细微不适” 中 —— 一次视力模糊、一次手脚麻木、一次伤口难愈,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若能及时识别并干预,多数并发症可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逆转。

同时,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需要 “长期坚持”,不能仅凭 “一时的血糖正常” 放松警惕。建议糖尿病患者将 “并发症筛查” 纳入日常管理,像监测血糖一样重视筛查;将 “健康生活方式” 融入生活,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记住,糖尿病不是 “绝症”,只要做好 “早筛查、早干预、全方位管理”,就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像普通人一样拥有高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