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老不好?可能是这几种常见内科疾病在 “提醒” 你
咳嗽老不好?可能是这几种常见内科疾病在 “提醒” 你
张超 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二科
“感冒都好了半个月,咳嗽怎么还没停?”“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咳一阵,喉咙又干又痒,吃了止咳药也没用”“一到晚上就咳得厉害,甚至咳到睡不着,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 “咳嗽老不好” 的经历。多数人会把咳嗽当成 “小毛病”,认为是感冒后遗症或咽喉不适,随便吃点止咳药就应付过去,却不知长期咳嗽(医学上定义为持续超过 8 周的慢性咳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背后隐藏着多种内科疾病。据《中国咳嗽诊治指南(2021)》数据显示,慢性咳嗽在我国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 10%-15%,其中 80% 以上的慢性咳嗽由四种常见内科疾病引起。本文将从咳嗽的生理机制入手,拆解可能导致咳嗽老不好的内科疾病,帮助大家学会识别症状、科学应对,避免因忽视 “小咳嗽” 延误疾病治疗。
一、先搞懂:咳嗽不是 “病”,而是身体的 “求救信号”
在了解疾病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咳嗽本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当呼吸道受到刺激(如异物、分泌物、炎症因子)时,呼吸道黏膜上的神经末梢会将信号传递到大脑的 “咳嗽中枢”,咳嗽中枢再通过神经指令让呼吸肌收缩,产生高速气流(速度可达 30 米 / 秒),将呼吸道内的刺激物排出体外。比如,感冒时咳嗽能排出呼吸道内的病毒和分泌物,避免感染扩散;吸入粉尘时咳嗽能将粉尘排出,保护肺部免受损伤。
但当咳嗽持续超过 8 周,就从 “保护性反射” 变成了 “病理性症状”。长期咳嗽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如导致睡眠障碍、声音嘶哑、胸痛),还可能是身体内部器官出现问题的 “信号”—— 比如,呼吸道慢性炎症、肺部疾病、胃食管反流等内科疾病,都会通过长期咳嗽表现出来。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存在 “止咳误区”:盲目服用强效止咳药(如含可待因的止咳药),虽然能暂时压制咳嗽,但会导致呼吸道内的刺激物和分泌物无法排出,加重病情;或认为 “咳嗽会自己好”,长期拖延,导致疾病从早期发展至中晚期,增加治疗难度。
因此,当咳嗽持续超过 2-3 周仍无好转,或出现 “咳嗽伴随胸痛、咯血、体重下降” 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而非盲目止咳。
二、拆解病因:这 6 种内科疾病,是长期咳嗽的 “常见元凶”
长期咳嗽的病因复杂,但在我国,约 80% 的慢性咳嗽由以下 6 种内科疾病引起,这些疾病的症状各有特点,可通过 “咳嗽规律、伴随症状” 初步识别。
1. 咳嗽变异性哮喘:“只咳不喘” 的哮喘,夜间咳嗽最明显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慢性咳嗽的 “第一大病因”,约占慢性咳嗽患者的 30%-40%,它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特点是 “只咳嗽、不气喘”,容易被误认为 “支气管炎” 或 “咽炎”。
典型症状识别:
咳嗽规律:以 “刺激性干咳” 为主,无痰或仅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咳嗽在夜间或凌晨时最明显,躺下后咳嗽加重,坐起后稍有缓解;接触冷空气、花粉、尘螨、烟雾(如油烟、香烟)或情绪激动时,咳嗽会突然发作或加重。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 “气道高反应” 表现,如吸入刺激性气味后打喷嚏、流鼻涕,或运动后咳嗽加重;少数患者在病情加重时会出现轻微气喘、胸闷,但多数情况下仅表现为咳嗽。
易混淆点:与普通咽炎的区别在于,咽炎引起的咳嗽多伴随咽部异物感、咽干、咽痛,咳嗽无明显昼夜差异;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咳嗽有明显夜间加重特点,且与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相关。
应对建议:若怀疑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应到呼吸内科进行 “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和 “过敏原检测”,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 支气管扩张剂”(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避免自行服用止咳药。
2. 胃食管反流病:“胃酸反流” 引发的咳嗽,饭后咳嗽更频繁
胃食管反流病是慢性咳嗽的 “第二大病因”,约占慢性咳嗽患者的 20%-30%。很多人想不到 “胃病” 会引发 “咳嗽”,但实际上,当胃内容物(如胃酸、胃蛋白酶)反流至食管甚至咽喉部时,会刺激咽喉和气管黏膜,引发咳嗽。
典型症状识别:
咳嗽规律:咳嗽多在 “饭后半小时至 1 小时” 或 “平躺后” 发作,吃辛辣、油腻、过甜食物(如火锅、油炸食品、巧克力)或饮酒后,咳嗽会加重;部分患者会在弯腰、弯腰搬东西时咳嗽,这是因为弯腰会增加腹压,导致胃酸更容易反流。
伴随症状:除咳嗽外,还会出现 “反酸、烧心”(胸骨后有烧灼感,像有东西从胃里向上涌)、嗳气(打嗝)、咽喉异物感(感觉喉咙里有 “痰” 却咳不出来),少数患者会出现声音嘶哑(胃酸刺激声带导致)。
易混淆点:与咽炎的区别在于,咽炎的咽喉异物感全天存在,而胃食管反流病的咽喉异物感多在饭后出现,且伴随反酸、烧心;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区别在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咳嗽与饮食和体位相关,无夜间加重特点。
应对建议:若怀疑是胃食管反流病,应到消化内科进行 “胃镜检查” 或 “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同时调整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避免饭后立即平躺、睡前 3 小时不进食)。
3. 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吸烟或空气污染诱发,咳嗽伴 “痰多”
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老年人慢性咳嗽的 “常见病因”,约占慢性咳嗽患者的 15%-20%,多由长期吸烟、空气污染、反复呼吸道感染引起,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甚至肺心病。
典型症状识别:
咳嗽规律:以 “长期、反复咳嗽” 为主,咳嗽持续时间长(每年咳嗽超过 3 个月,连续 2 年以上),早晨起床后咳嗽最明显,称为 “晨咳”,咳嗽后会咳出较多痰液,痰液多为白色黏液或泡沫状,若合并感染,痰液会变成黄色或绿色脓性痰。
伴随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 “气短” 症状 —— 早期仅在剧烈运动后气短,后期在日常活动(如走路、穿衣)时也会气短;冬季或气候变化时,咳嗽、咳痰、气短症状会加重,称为 “急性加重期”。
高危人群:长期吸烟者(吸烟史超过 20 年)、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如粉尘、油烟、化工废气)的人、老年人(年龄超过 60 岁),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危人群。
应对建议:若属于高危人群,且出现 “长期咳嗽伴痰多、气短”,应到呼吸内科进行 “肺功能检查” 和 “胸部 CT 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和 “祛痰药”(如氨溴索),同时必须戒烟,避免接触空气污染环境。
4. 鼻后滴漏综合征:“鼻涕倒流” 刺激咽喉,咳嗽伴 “清嗓”
鼻后滴漏综合征(现称为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慢性咳嗽的 “第三大病因”,约占慢性咳嗽患者的 15%-25%,它是由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引起的 —— 鼻部炎症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分泌物从鼻腔后部向下流至咽喉部(即 “鼻后滴漏”),刺激咽喉和气管黏膜,引发咳嗽。
典型症状识别:
咳嗽规律:咳嗽多为 “湿性咳嗽”,伴随较多白色黏液痰(痰液多来自鼻腔分泌物),咳嗽时会频繁 “清嗓子”(感觉咽喉有黏液附着,想通过清嗓子排出);早晨起床后咳嗽加重,因为夜间鼻腔分泌物会在咽喉部积聚,早晨起床后刺激咽喉引发咳嗽。
伴随症状:除咳嗽外,还会出现鼻部症状,如鼻塞、流鼻涕(清水样或黏液样鼻涕)、打喷嚏、鼻痒,部分患者会感觉 “咽喉部有东西往下流”(鼻后滴漏感),或出现头痛、面部胀痛(鼻窦炎患者)。
易混淆点:与咽炎的区别在于,咽炎的咽喉不适仅局限于咽喉部,无明显鼻部症状;而鼻后滴漏综合征有明显的鼻塞、流鼻涕等鼻部症状,且咳嗽与鼻后滴漏感相关。
应对建议:若出现 “咳嗽伴鼻塞、流鼻涕、清嗓子”,应到耳鼻喉科进行 “鼻内镜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鼻炎、鼻窦炎,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部炎症,减少分泌物,同时使用生理盐水洗鼻,清除鼻腔分泌物,缓解鼻后滴漏。
5.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升高” 引发的咳嗽,与过敏相关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是慢性咳嗽的 “常见病因” 之一,约占慢性咳嗽患者的 10%-15%,它是由呼吸道内 “嗜酸粒细胞” 增多(一种与过敏相关的炎症细胞)引起的,与过敏体质密切相关。
典型症状识别:
咳嗽规律:以 “刺激性干咳” 为主,偶尔有少量白色黏液痰,咳嗽无明显昼夜差异,但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冷空气或烟雾后,咳嗽会加重;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区别在于,无夜间咳嗽加重特点,且不会出现气喘、胸闷。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会有 “过敏史”,如过敏性鼻炎(鼻痒、打喷嚏)、湿疹、荨麻疹等;少数患者在咳嗽剧烈时会出现胸痛,但无咯血、体重下降等症状。
诊断关键:需要通过 “诱导痰检查” 确诊 —— 收集患者咳嗽咳出的痰液,在显微镜下观察,若嗜酸粒细胞比例超过 3%,即可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应对建议:若怀疑是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应到呼吸内科进行 “诱导痰检查”,明确诊断后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混悬液),疗程通常为 8 周,避免接触过敏原,防止病情复发。
6. 肺结核:“传染性疾病” 引发的咳嗽,伴随 “咯血、低热”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传染病,虽然在慢性咳嗽中的占比不高(约 5%-10%),但危害极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肺部空洞、肺功能损伤,甚至传染给家人。
典型症状识别:
咳嗽规律:初期为 “轻微干咳”,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 “湿性咳嗽”,痰液逐渐增多,若合并空洞,痰液中会带血(咯血),表现为 “痰中带血丝” 或 “整口鲜血”;咳嗽持续时间长,通常超过 3 周,且无明显缓解趋势。
伴随症状:除咳嗽、咯血外,还会出现 “全身症状”,如低热(下午或傍晚开始发热,体温在 37.3℃-38℃之间,早晨退热)、盗汗(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止)、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1 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 5%),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或闭经。
高危人群:与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如家人、同事患肺结核)、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激素者、老年人)、长期生活在拥挤、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是肺结核的高危人群。
应对建议:若出现 “咳嗽伴咯血、低热、盗汗、体重下降”,或属于高危人群,应立即到呼吸内科或感染科进行 “胸部 CT 检查” 和 “痰结核菌检查”(如痰涂片、痰培养),明确诊断后进行 “规范抗结核治疗”(疗程通常为 6-9 个月),治疗期间需做好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三、实用指南:长期咳嗽患者,该如何科学应对?
当出现长期咳嗽时,最关键的是 “查明病因、对症治疗”,避免盲目止咳或拖延。以下 5 个步骤,帮助长期咳嗽患者科学应对:
1. 记录 “咳嗽日记”:为医生诊断提供线索
就医前,可记录 1-2 周的 “咳嗽日记”,内容包括:
咳嗽时间:咳嗽在白天明显还是夜间明显?饭后是否加重?
咳嗽性质:是干咳还是有痰?痰液颜色(白色、黄色、绿色、带血)、量多少?
诱发因素:接触冷空气、花粉、油烟后是否咳嗽加重?吃辛辣食物后是否咳嗽?
伴随症状:是否伴随鼻塞、流鼻涕、反酸、烧心、气短、体重下降等症状?
用药情况:服用过哪些止咳药、消炎药?效果如何?
“咳嗽日记” 能帮助医生快速了解病情,缩小病因范围,提高诊断效率。
2. 选择 “正确科室”:避免盲目挂科
长期咳嗽患者应根据 “伴随症状” 选择科室,避免盲目挂科浪费时间:
咳嗽伴鼻塞、流鼻涕、清嗓子:挂耳鼻喉科,排查鼻后滴漏综合征;
咳嗽伴反酸、烧心、饭后咳嗽:挂消化内科,排查胃食管反流病;
咳嗽伴夜间加重、接触过敏原后咳嗽:挂呼吸内科,排查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
咳嗽伴痰多、气短、长期吸烟:挂呼吸内科,排查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咳嗽伴咯血、低热、盗汗、体重下降:挂呼吸内科或感染科,排查肺结核、肺部肿瘤。
3. 配合检查:这些检查是 “确诊关键”
医生会根据病情安排相关检查,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
肺功能检查:包括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用于排查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胸部 CT 检查:用于排查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炎、肺部肿瘤),比胸部 X 光片更清晰,能发现早期病变;
诱导痰检查:用于排查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通过收集痰液观察嗜酸粒细胞比例;
胃镜 / 24 小时食管 pH 监测:用于排查胃食管反流病,观察食管内是否有胃酸反流;
鼻内镜检查:用于排查鼻部疾病(如鼻炎、鼻窦炎),观察鼻腔黏膜是否有炎症、分泌物是否增多。
配合检查是确诊的关键,不要因 “怕麻烦” 或 “担心检查痛苦” 而拒绝检查。
4. 科学止咳:避免 “盲目用药”
在未明确病因前,避免盲目使用以下药物:
强效止咳药:如含可待因、右美沙芬的止咳药,这类药物会抑制咳嗽反射,导致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和刺激物无法排出,加重病情;仅在 “干咳严重影响睡眠” 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
抗生素:抗生素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感染、哮喘、胃食管反流等引起的咳嗽无效;盲目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细菌耐药,增加治疗难度。
明确病因后,应 “对症治疗”:如咳嗽变异性哮喘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胃食管反流病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鼻后滴漏综合征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而非单纯止咳。
5. 生活调整:辅助缓解咳嗽,促进康复
在治疗期间,通过生活调整能辅助缓解咳嗽,促进病情康复:
避免刺激因素:远离吸烟环境(包括二手烟),避免接触花粉、尘螨、油烟、化工废气等刺激物;外出时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
调整饮食:避免吃辛辣、油腻、过甜、过咸的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巧克力、咸菜),这些食物会刺激呼吸道或加重胃酸反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梨、苹果、橙子),补充维生素,增强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保持适宜湿度(50%-60%),干燥时使用加湿器;多喝温水(每天 1500-2000 毫升),保持咽喉和呼吸道湿润,缓解刺激性咳嗽。
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熬夜;适当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增强免疫力,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四、结语:长期咳嗽别忽视,及时就医是关键
很多人把长期咳嗽当成 “小毛病”,认为 “扛一扛就过去”,却不知背后可能隐藏着哮喘、胃食管反流、肺结核等内科疾病。这些疾病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多数能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治愈;但如果长期拖延,可能发展为慢性疾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当咳嗽持续超过 2-3 周仍无好转,或出现 “咳嗽伴咯血、低热、体重下降” 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查明病因,科学治疗。记住,长期咳嗽不是 “忍忍就好” 的小事,而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 重视这个信号,才能守护好自己的呼吸系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