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居家护理指南:从用药到日常清洁,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肿瘤患者居家护理指南:从用药到日常清洁,细节决定康复质量
赵铃玉 林州市人民医院放疗一科
在肿瘤治疗与康复的漫长过程中,居家护理是衔接医院治疗与回归正常生活的重要环节。据《中国肿瘤患者居家护理现状报告》显示,约 70% 的肿瘤患者在治疗间歇期及康复期需在家中度过,但超过 60% 的家属因缺乏专业护理知识,在用药管理、感染预防等方面存在误区,可能影响患者康复进程。事实上,居家护理并非简单的 “照顾生活起居”,而是涵盖用药安全、环境清洁、症状监测、心理支持等多维度的系统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影响康复质量的关键。本文将从肿瘤患者居家护理的核心需求出发,提供从用药管理到日常清洁的全流程指南,帮助家属与患者科学应对居家期间的各类问题,为康复保驾护航。
一、用药管理:精准执行是安全的核心
肿瘤患者居家期间常需服用化疗辅助药物、止痛药、靶向药等多种药物,用药不当可能导致疗效降低、副作用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做好用药管理,需把握 “精准、记录、监测” 三大原则。
(一)建立 “用药档案”,避免漏服与错服
首先,为患者建立详细的 “用药档案”,内容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处理方法。可使用专用笔记本或手机 APP 记录,例如:“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每次 10mg,每 12 小时一次,饭后服用,可能出现便秘,需同步服用乳果糖”。对于需定时服用的药物(如靶向药),可设置手机闹钟或使用分药盒(按早、中、晚分区),避免因记忆力下降或忙碌导致漏服。
需特别注意:化疗药物的居家服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例如,口服化疗药卡培他滨需在饭后 30 分钟内服用,若服药后 1 小时内发生呕吐,需咨询医生是否补服,不可擅自补服导致药物过量;部分靶向药(如吉非替尼)需空腹服用(饭前 1 小时或饭后 2 小时),与食物同服可能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二)警惕药物相互作用与不良反应
肿瘤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需警惕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止痛药布洛芬可能与抗凝药(如华法林)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出血风险;部分中药(如人参、甘草)可能影响化疗药物代谢,需在服用前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由医生评估安全性。
此外,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
胃肠道反应(如恶心、腹泻):服用化疗辅助药昂丹司琼后若仍有恶心,可少量多次进食清淡食物(如苏打饼干、小米粥),避免油腻、辛辣食物;腹泻时可服用蒙脱石散,同时补充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皮肤反应(如皮疹、干燥):服用靶向药易出现皮疹,需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温和的保湿霜或抗过敏药膏(如炉甘石洗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或护肤品。
骨髓抑制(如白细胞降低):居家期间需每周监测血常规,若白细胞计数低于 3.0×10⁹/L,需减少外出,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同时注意口腔、肛周清洁,预防感染,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二、日常清洁:预防感染是重中之重
肿瘤患者因治疗导致免疫力下降,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居家环境中的细菌、病毒易引发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治疗中断。日常清洁需围绕 “环境清洁、个人卫生、特殊部位护理” 三个维度展开,降低感染风险。
(一)环境清洁:重点区域 “高频次、无死角”
居家环境清洁需区分 “普通区域” 与 “重点区域”,采取不同清洁策略:
普通区域(客厅、卧室):每日开窗通风 2-3 次,每次 30 分钟,保持空气流通;地面使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按 1:100 比例稀释)擦拭,每周 2-3 次;沙发、桌椅等表面用 75% 酒精湿巾擦拭,避免灰尘堆积。
重点区域(厨房、卫生间):厨房需每日清洁,砧板、刀具按 “生熟分开” 使用,使用后用沸水煮沸消毒;卫生间需保持干燥,马桶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内壁,洗手池、水龙头用 75% 酒精消毒,避免真菌滋生。
需特别注意:清洁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如过氧乙酸),以防刺激患者呼吸道;患者的衣物、床单需单独清洗,用温水(40℃左右)洗涤后暴晒或烘干,杀灭细菌。
(二)个人卫生:细节处守护 “免疫防线”
患者个人卫生需注重 “轻柔、彻底”,避免因清洁不当损伤皮肤黏膜:
口腔护理:化疗或放疗易导致口腔黏膜炎,需每日早晚用软毛牙刷刷牙,饭后用温盐水或漱口液(如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每次含漱 30 秒后吐出;若出现口腔溃疡,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溃疡凝胶,避免食用过烫、过硬食物,减少口腔刺激。
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洗澡,水温控制在 37-40℃,避免过热;选择温和的沐浴露,避免搓揉皮肤,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保持皮肤滋润;若患者有静脉置管(如 PICC 管),需每周由专业护士维护,居家期间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穿宽松衣物,防止导管受压或脱落。
肛周护理:腹泻或便秘易导致肛周皮肤损伤,需每日用温水清洗肛周,擦拭时使用柔软的毛巾或纸巾,避免摩擦;若出现肛周红肿或破损,可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必要时使用坐浴盆(温水坐浴,每次 15 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感染。
三、症状管理:及时干预,缓解不适
肿瘤患者居家期间可能出现疼痛、乏力、恶心、便秘等多种症状,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影响睡眠质量与进食,进而降低生活质量。症状管理需遵循 “及时识别、科学应对、定期沟通” 原则,将不适症状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一)疼痛管理:“按时给药,多方式缓解”
疼痛是肿瘤患者居家期间常见症状,需摒弃 “忍痛” 观念,科学管理:
药物止痛:严格按照 “三阶梯止痛原则” 用药,轻度疼痛(如肌肉酸痛)可使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中度疼痛可使用弱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重度疼痛需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按时服药(如每 12 小时一次),避免 “按需服药” 导致疼痛反复;服药后需记录疼痛评分(0-10 分),若疼痛控制不佳,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药物剂量。
非药物止痛:可通过热敷、按摩、听音乐等方式辅助缓解疼痛,例如:肌肉疼痛时用热水袋热敷(温度控制在 50℃左右,避免烫伤),每次 15-20 分钟;心理因素导致的疼痛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减轻疼痛感受。
(二)乏力与营养:“合理补能,适度活动”
乏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与营养不良、活动减少密切相关,需通过 “营养补充 + 适度活动” 改善:
营养支持:遵循 “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 原则,每日保证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豆制品),若进食困难,可将食物打成泥状或使用营养补充剂(如全营养配方粉);少量多次进食,避免一次摄入过多导致腹胀,同时注意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 1500-2000 毫升(心肾功能正常者),促进代谢。
适度活动:根据患者体力状况制定活动计划,避免 “过度休息” 导致肌肉流失:体力较好者可每日散步 10-15 分钟,分 2-3 次进行;体力较弱者可在室内缓慢行走或坐起活动,每次 5-10 分钟,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需有人陪同,避免跌倒,若出现头晕、乏力加重,需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四、心理关怀:情绪疏导是康复的 “隐形助力”
肿瘤患者居家期间易因病情担忧、治疗副作用等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良情绪不仅影响食欲与睡眠,还可能降低免疫力,延缓康复。心理关怀需注重 “倾听、理解、陪伴”,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
(一)家属:做患者的 “情绪倾听者”
家属需主动与患者沟通,每日留出固定时间(如饭后 30 分钟)与患者聊天,话题可围绕患者感兴趣的内容(如家庭琐事、电视剧、往事),避免频繁谈论病情或治疗效果,以防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当患者表达焦虑或恐惧时,需耐心倾听,给予理解与安慰,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辛苦,我们一起面对,有问题我们及时找医生”,避免说 “别担心”“会好的” 等空洞安慰,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
(二)患者:学会 “自我调节,积极互动”
患者可通过多种方式缓解不良情绪:例如,阅读轻松的书籍、观看喜剧电影,转移注意力;与其他肿瘤患者交流(如加入病友群),分享康复经验,减少孤独感;尝试简单的放松训练(如正念冥想、深呼吸),每日 10-15 分钟,缓解焦虑情绪。若情绪问题持续加重,出现失眠、食欲严重下降、悲观绝望等情况,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物。
五、应急处理:明确 “危险信号”,及时就医
居家护理期间,需明确 “哪些情况需立即就医”,避免因延误处理导致严重后果。当患者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联系急救机构或前往医院:
高热(体温超过 38.5℃)且持续不退,伴随寒战、呼吸困难;
严重出血(如呕血、黑便、鼻出血不止、皮下大片瘀斑);
剧烈疼痛(疼痛评分超过 8 分,药物无法缓解);
呼吸困难、胸闷、意识模糊或昏迷;
静脉置管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渗液或导管脱落。
就医前需提前准备好患者的 “就医档案”,包括近期病历、用药清单、检查报告等,以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及时开展治疗。
结语
肿瘤患者居家护理是一项 “细致且长期” 的工作,用药管理的精准性、日常清洁的严谨性、症状管理的及时性、心理关怀的温暖度,共同决定了患者的康复质量。家属需以 “科学、耐心” 的态度,掌握专业护理知识,关注每一个细节;患者需积极配合护理,保持乐观心态,与家属共同建立 “居家康复联盟”。记住,居家护理并非 “孤军奋战”,遇到问题时及时与医生或护士沟通,借助专业力量解决困难。相信通过科学的居家护理,肿瘤患者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更好地恢复体力,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迈向康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