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反复发作?孩子爱啃指甲、嵌甲怎么办?手足外科医生来支招
甲沟炎反复发作?孩子爱啃指甲、嵌甲怎么办?手足外科医生来支招
刘东博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显微手足外科
“医生,孩子的脚趾又红又肿,一碰就哭,是不是甲沟炎又犯了?” 在儿科和手足外科门诊,经常能听到家长焦急的询问。儿童甲沟炎是指指甲周围软组织的化脓性感染,表现为指甲两侧或根部红肿、疼痛、流脓,严重时甚至影响行走。据临床统计,儿童甲沟炎发病率约为 3%-5%,其中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最为常见。更让家长头疼的是,甲沟炎往往反复发作,而孩子爱啃指甲、嵌甲等不良习惯,正是诱发和加重病情的 “元凶”。本文邀请手足外科医生,从病因解析到科学应对,为家长提供一套实用的解决方案。
一、先明白:儿童甲沟炎为何总 “盯上” 孩子?
儿童甲沟炎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指甲结构、不良习惯、外界刺激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手足外科医生指出,儿童甲沟炎多为 “嵌甲型甲沟炎”,即指甲边缘嵌入甲沟软组织,引发细菌感染所致,常见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不良习惯:啃指甲、撕倒刺是 “头号诱因”
啃指甲(甲癖):这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不良习惯,约 10%-30% 的 5-10 岁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啃指甲行为。孩子啃指甲时,会用牙齿反复啃咬指甲边缘和甲沟部位,导致指甲变形、边缘不平整,甚至直接损伤甲沟皮肤,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口腔中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会通过伤口侵入甲沟,引发感染。长期啃指甲还会导致指甲变短、变厚、分层,进一步增加嵌甲和甲沟炎的风险。
撕倒刺:儿童皮肤娇嫩,尤其是指甲周围的角质层容易干燥起皮,形成 “倒刺”。很多孩子会不自觉地用手撕扯倒刺,这一动作很容易撕裂甲沟处的皮肤,形成微小伤口。若未及时清洁,接触到灰尘、污水中的细菌后,就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逐渐发展为甲沟炎。
吸吮手指、咬指甲边缘:部分幼儿习惯吸吮手指或咬指甲边缘,长期的唾液浸泡会使指甲周围皮肤软化、脆弱,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同时,牙齿的摩擦也会损伤指甲和甲沟组织。
(二)嵌甲:指甲 “长错方向” 引发的麻烦
嵌甲是儿童甲沟炎的核心病理基础,即指甲的侧缘或前端嵌入甲沟的软组织中,像 “钉子” 一样刺激周围皮肤,引发红肿、疼痛,进而继发感染。儿童嵌甲的常见原因包括:
指甲修剪不当: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很多家长为了 “干净” 或防止孩子抓伤自己,会将指甲剪得过短、过深,尤其是指甲两侧的边缘剪得过于尖锐。这样一来,指甲在生长过程中就容易向甲沟内弯曲,嵌入皮肤;此外,修剪时若不慎剪伤甲沟皮肤,也会为感染埋下隐患。
穿鞋不当:孩子穿的鞋子过紧、过窄(尤其是前端挤脚的鞋子),会对脚趾造成持续挤压,使指甲变形,边缘被迫嵌入甲沟。运动鞋、皮鞋若尺码不合适,或鞋底过硬,长期穿着会加重脚趾的负担,增加嵌甲和甲沟炎的风险。
指甲先天畸形:少数孩子存在指甲先天发育异常,如指甲过宽、过厚、弯曲度异常等,这类指甲本身就容易嵌入甲沟,反复刺激皮肤引发炎症。
(三)其他因素:感染与外伤的 “推波助澜”
细菌感染:甲沟皮肤受损后,最容易侵入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儿童甲沟炎致病菌的 70% 以上),其次是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孩子活泼好动,经常在地上爬行、玩耍,手部和脚部容易接触到细菌,若指甲周围有伤口,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引发感染。
外伤刺激:孩子玩耍时不小心踢到硬物、被门夹到脚趾,或手指被玩具挤压、划伤,都可能损伤指甲和甲沟组织。外伤不仅会直接造成伤口,还可能导致指甲变形、移位,增加嵌甲和感染的风险。
皮肤疾病:若孩子患有湿疹、汗疱疹等皮肤疾病,指甲周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炎症状态,屏障功能受损,也更容易发生甲沟炎。
二、别慌!甲沟炎的分级处理:从轻微红肿到化脓感染
儿童甲沟炎的病情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严重程度的处理方式不同。手足外科医生强调,早期干预是避免病情加重、减少复发的关键,家长可根据以下分级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轻度甲沟炎:仅红肿、疼痛,无化脓
症状表现:指甲两侧或根部甲沟轻微红肿,孩子触摸或按压时会感到疼痛,但无脓液渗出,指甲无明显变形或嵌甲。
处理原则:局部消炎、避免刺激,防止感染加重。
医生支招:
温水浸泡:每天用 37-40℃的温水浸泡患处(手部或脚部)2-3 次,每次 10-15 分钟。温水浸泡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红肿和疼痛,同时清洁患处。
局部消毒:浸泡后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用碘伏棉签对红肿部位进行消毒,每天 2-3 次,避免细菌进一步繁殖。
避免刺激:立即纠正孩子啃指甲、撕倒刺的习惯;若为脚趾甲沟炎,应更换宽松、透气的鞋子,避免挤压患处;手部甲沟炎则要减少患处接触污水、泥土等脏物。
外用药物:若红肿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每天 2 次,促进炎症消退。
(二)中度甲沟炎:红肿加重,出现少量脓液
症状表现:甲沟红肿范围扩大,疼痛加剧,局部出现白色或黄色的脓液,指甲边缘可能轻微嵌入甲沟,但未形成明显的脓肿。
处理原则:引流脓液、控制感染,防止病情扩散。
医生支招:
及时就医:中度甲沟炎已出现化脓,不建议家长自行处理,应尽快带孩子到手足外科或儿科就诊。医生会用无菌针头或手术刀轻轻挑开脓点,排出脓液,避免感染扩散到甲下。
遵医嘱用药:引流后,医生会对患处进行消毒、包扎,并根据情况开具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药物,需注意过敏史),控制感染。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给孩子服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定期换药: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到医院换药,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换药时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孩子抓挠。
(三)重度甲沟炎:形成脓肿,指甲变形
症状表现:甲沟及甲下出现明显脓肿,红肿、疼痛剧烈,孩子无法正常行走或使用手部;指甲严重变形、变色(发黄、发黑),部分指甲与甲床分离,甚至出现肉芽组织增生。
处理原则:手术引流、去除病灶,必要时进行拔甲治疗。
医生支招:
手术治疗:重度甲沟炎通常需要进行小手术,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切开脓肿,彻底排出脓液,清除坏死组织。若嵌甲严重、指甲变形明显,可能需要进行 “部分拔甲术” 或 “甲沟成形术”—— 拔除部分或全部病变指甲,修整甲沟组织,防止指甲再次嵌入。
术后护理:术后保持伤口敷料干燥清洁,避免沾水;按照医嘱服用抗生素和止痛药;定期换药,一般 1-2 周伤口可愈合,新的指甲会在 2-3 个月内逐渐长出。
预防复发:术后待指甲长出后,需掌握正确的修剪方法,避免再次出现嵌甲。
三、关键在于预防:纠正不良习惯,远离甲沟炎
手足外科医生强调,儿童甲沟炎的治疗不难,但复发率较高,因此 “预防大于治疗”。家长需从纠正不良习惯、掌握正确护理方法入手,从源头降低甲沟炎的发生风险。
(一)彻底纠正啃指甲、撕倒刺等不良习惯
找到习惯成因,针对性干预:孩子啃指甲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焦虑、紧张、无聊、缺乏安全感等。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批评、指责,而是通过陪伴、游戏、沟通等方式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当孩子感到无聊时,及时提供玩具、书籍等转移注意力。
正向激励,循序渐进:制定一个 “戒啃指甲” 的小目标,如每天减少啃指甲的次数,若达到目标给予适当奖励(如贴纸、小玩具);同时,可在孩子手指上涂抹无害的苦味剂(如苦瓜汁、专用戒啃指甲液),通过味觉刺激帮助孩子戒除习惯。
及时处理倒刺,避免撕扯:若孩子指甲周围出现倒刺,不要用手撕扯,应先用温水浸泡 1-2 分钟,使倒刺软化,再用干净的小剪刀或指甲刀从倒刺根部轻轻剪掉,然后涂抹儿童专用护手霜,保持皮肤滋润。
(二)掌握正确的指甲修剪方法
正确修剪指甲是预防嵌甲和甲沟炎的核心,家长需牢记 “三不两要” 原则:
不剪过短:指甲长度应与指尖平齐,或超出指尖 1-2 毫米,避免剪到 “肉里”,尤其是指甲两侧的边缘,要保留一定长度,防止指甲向甲沟内生长。
不剪过尖:修剪时将指甲边缘剪成圆润的弧形,而非尖锐的 “V” 形或方形,避免指甲边缘嵌入皮肤。
不盲目清理甲沟:不要用牙签、针头等尖锐物品强行清理甲沟内的污垢,以免损伤皮肤引发感染,若有污垢,可在温水浸泡后用棉签轻轻擦拭。
要使用专用工具:为孩子选择儿童专用的指甲剪,刀刃锋利、大小合适,避免使用成人指甲剪(容易剪伤皮肤);指甲剪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
要选择合适时机:最好在孩子洗澡后或用温水浸泡手指 / 脚趾后修剪指甲,此时指甲软化,更容易修剪,且不易劈裂。
(三)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挤压
鞋子要宽松透气:给孩子买鞋子时,要选择前端宽敞、鞋底有弹性、透气性好的款式(如运动鞋、帆布鞋),避免穿过于紧身的皮鞋、凉鞋。试穿时,确保脚趾在鞋内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可插入 1-2 根手指为宜。
袜子要柔软舒适:选择纯棉材质的袜子,吸汗透气,避免化纤袜子(容易摩擦皮肤,不透气);袜子要勤洗勤换,保持脚部干燥。
避免长时间穿同一双鞋:鞋子穿过后应放在通风处晾晒,去除潮气和细菌,减少脚部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日常护理,增强皮肤抵抗力
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孩子玩耍后及时洗手,洗脚后用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缝和甲沟部位,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涂抹润肤霜:秋冬季节或天气干燥时,经常给孩子涂抹儿童专用护手霜、护足霜,保持指甲周围皮肤滋润,减少倒刺的产生。
避免外伤:玩耍时提醒孩子注意保护手足,避免被硬物砸伤、挤压;若发生轻微外伤,及时用碘伏消毒,防止感染。
四、常见误区:这些做法只会加重病情
在儿童甲沟炎的处理中,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手足外科医生特别提醒要避免以下行为:
(一)误区一:“甲沟炎是小问题,自己涂药就行”
部分家长认为甲沟炎只是 “轻微感染”,自行给孩子涂抹抗生素软膏,不愿就医。但如果已经出现化脓、嵌甲等情况,单纯外用药物无法彻底清除感染,反而会延误治疗,导致感染扩散到甲下,甚至引发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误区二:“指甲剪得越短越干净,越不容易生病”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指甲剪得过短,会使甲沟失去指甲的保护,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细菌侵袭;同时,短指甲更容易变形,边缘嵌入甲沟,引发嵌甲和甲沟炎。
(三)误区三:“用针挑破脓液,就能快速好转”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甲沟化脓,会用未经消毒的针、剪刀等工具自行挑破排脓,这种做法极不卫生,容易导致细菌进一步感染,使炎症加重,甚至引发败血症。正确的做法是由医生在无菌操作下引流脓液。
(四)误区四:“孩子啃指甲是小事,长大就好了”
虽然部分孩子的啃指甲习惯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改善,但长期啃指甲不仅会引发甲沟炎,还可能导致牙齿排列不齐、牙龈损伤、消化道感染(吞入指甲碎屑和细菌)等问题。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啃指甲习惯,应及时干预,而非等待 “自然好转”。
(五)误区五:“拔甲后就不会再复发了”
拔甲手术可以去除病变指甲,但如果术后仍存在不良修剪习惯、穿鞋不当、啃指甲等问题,新长出的指甲仍可能再次形成嵌甲,诱发甲沟炎。因此,拔甲后的预防护理至关重要。
儿童甲沟炎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重视预防、早期干预,就能有效减少其发生和复发。当发现孩子出现指甲红肿、疼痛等症状时,要及时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轻度可自行护理,中度及以上务必及时就医,由手足外科医生进行专业处理。同时,通过纠正啃指甲、掌握正确修剪方法、选择合适鞋袜等措施,从源头切断诱因,才能让孩子的手足远离甲沟炎的困扰,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