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缠上孩子?规避过敏原的实用防护策略
过敏性鼻炎缠上孩子?规避过敏原的实用防护策略
田慧 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小儿呼吸内科
“阿嚏、阿嚏……” 清晨刚起床,孩子就接连打了十几个喷嚏,紧接着鼻涕流不停、鼻子痒得抓个不停,甚至眼睛也红红肿肿 —— 这不是普通感冒,很可能是过敏性鼻炎在 “作祟”。近年来,儿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中国儿童过敏性鼻炎诊疗指南(2023)》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过敏性鼻炎患病率已达 10%-20%,且 3-10 岁是高发年龄段。过敏性鼻炎不仅让孩子痛苦不堪,还可能诱发哮喘、鼻窦炎等并发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对付儿童过敏性鼻炎,“规避过敏原” 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本文将为家长详解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诱因,并提供一套可落地的过敏原防护策略。
一、先搞懂:儿童过敏性鼻炎为何 “偏爱” 孩子?
过敏性鼻炎,又称 “变应性鼻炎”,是孩子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引发的鼻黏膜炎症。儿童之所以成为高发人群,与生理特点、生活环境、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一)儿童鼻腔:娇嫩敏感,易受刺激
儿童的鼻腔黏膜比成人更薄、血管更丰富,鼻毛发育尚未完善,对过敏原的屏障作用较弱。一旦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鼻黏膜就会迅速出现充血、水肿,引发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典型症状。同时,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对无害物质产生 “过度防御”,导致过敏反应频繁发生。
(二)三大过敏原:潜伏在孩子身边的 “隐形杀手”
儿童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种类繁多,但临床最常见的主要有三类,且各有明显的 “活跃特点”:
吸入性过敏原:最主要的致敏来源
尘螨:尘螨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过敏原,主要存在于床垫、枕头、沙发、地毯、毛绒玩具中,以人体脱落的皮屑为食。尘螨的排泄物、尸体碎片会随着空气流动被孩子吸入鼻腔,引发过敏。尘螨适宜在温暖潮湿(温度 20-30℃、湿度 60%-80%)的环境中繁殖,因此南方地区、梅雨季节尘螨过敏患儿明显增多。
花粉:花粉过敏具有强烈的 “季节性”,树花粉(如杨树、柳树、柏树)多在春季(3-5 月)传播,草花粉(如豚草、狗尾草)多在夏季(6-8 月)扩散,菊科花粉则在秋季(9-11 月)活跃。花粉颗粒轻盈,可随风传播数公里,户外活动时极易被孩子吸入。
霉菌:霉菌广泛存在于潮湿的卫生间、厨房、地下室以及腐烂的蔬菜水果中,其孢子会通过空气传播。雨季、室内通风不良时,霉菌孢子浓度升高,容易诱发过敏。
食物性过敏原:易被忽视的 “致敏因子”
常见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鸡蛋、海鲜(虾、蟹、贝类)、坚果(花生、核桃)、芒果、菠萝等。食物过敏不仅会引发鼻炎症状,还可能伴随皮肤瘙痒、荨麻疹、腹泻、呕吐等表现。需要注意的是,食物过敏原与吸入性过敏原可能存在 “交叉反应”,比如对桦树花粉过敏的孩子,可能同时对苹果、梨等水果过敏。
接触性过敏原:直接刺激引发不适
孩子皮肤、鼻腔黏膜直接接触某些物质后也可能过敏,如动物毛发(猫毛、狗毛)、皮屑、化妆品、香水、洗涤剂、化纤衣物等。其中,宠物毛发本身并非过敏原,但其携带的尘螨、霉菌孢子以及唾液中的蛋白质,是引发过敏的主要原因。
(三)遗传与环境:过敏的 “助推器”
遗传因素:过敏性鼻炎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患有过敏性疾病(鼻炎、哮喘、湿疹),孩子患病风险会增加 2-3 倍;若父母双方均患病,风险则高达 50%-70%。
环境因素:城市化进程中,空气污染(PM2.5、汽车尾气)、室内装修污染(甲醛、苯)会损伤孩子鼻黏膜屏障,增加过敏风险;此外,“过度清洁” 的生活方式使孩子接触微生物的机会减少,免疫系统发育失衡,也更容易发生过敏。
二、核心策略:分场景规避过敏原,切断过敏源头
规避过敏原是预防和控制儿童过敏性鼻炎的 “第一道防线”。家长需要根据过敏原的种类和分布场景,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从源头减少孩子与过敏原的接触。
(一)室内防护:打造 “无敏” 舒适空间
室内是孩子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尘螨、霉菌等过敏原的 “重灾区”,需重点做好以下防护:
围剿尘螨:从 “栖息地” 入手
卧室清洁:床垫、枕头是尘螨最集中的地方,建议每周用 55℃以上的热水清洗床单、被套、枕套,高温可杀死尘螨;床垫、枕头可套上防螨寝具(密封性好的防螨套),阻止尘螨进出;避免使用羽绒、羊毛材质的被子和枕头,选择化纤、棉花材质。
减少尘螨滋生:定期用吸尘器(配备 HEPA 滤网)清洁卧室地面、沙发、地毯,避免用扫帚扫地(会扬起尘螨);毛绒玩具是尘螨的 “温床”,建议减少孩子接触,若无法避免,可每周用热水清洗并烘干;室内湿度控制在 40%-50% 之间,可使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抑制尘螨繁殖。
清除霉菌:保持干燥通风
重点区域清洁:卫生间、厨房等潮湿区域每天开窗通风 30 分钟以上,使用排气扇增强空气流通;墙面、洗手台、水槽附近的霉菌斑,可用含氯消毒剂(如 84 消毒液稀释后)擦拭清除;定期清理冰箱、垃圾桶,避免食物腐烂滋生霉菌。
避免潮湿环境:浴室洗澡后及时擦干地面、墙面,挂起湿毛巾;衣物洗完后及时烘干,避免阴干;室内不摆放过多盆栽,尤其避免在卧室养水培植物(容易滋生霉菌)。
远离宠物:减少接触过敏原
若孩子对宠物过敏,最彻底的方法是将宠物送走;若无法送走,需限制宠物进入孩子卧室、沙发等区域;每天用吸尘器清洁宠物活动区域,每周给宠物洗澡、梳理毛发(由非过敏家人操作),减少毛发和皮屑散落。
(二)户外防护:针对性避开 “致敏陷阱”
户外活动时,孩子容易接触花粉、粉尘等过敏原,需根据季节和环境做好防护:
花粉季防护:精准避开高峰
关注花粉浓度:春季(3-5 月)、秋季(9-11 月)是花粉浓度高峰期,家长可通过当地气象局、疾控中心发布的 “花粉浓度预报”,了解当日花粉浓度(高浓度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做好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给孩子佩戴防花粉口罩(N95 或专用防花粉口罩)、防风镜,减少花粉吸入和眼部接触;穿长袖衣物、戴帽子,避免花粉附着在皮肤和头发上。
户外活动后清洁:孩子从户外回家后,立即更换衣物并清洗,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清除鼻腔内附着的花粉),同时洗脸、洗手,减少过敏原残留。
其他户外防护:避免去过敏原密集区域,如植物园、花海、公园的草坪(草花粉浓度高)、垃圾场、建筑工地(粉尘多)等;雾霾天气减少户外活动,若必须外出,佩戴防 PM2.5 口罩。
(三)饮食防护:科学排查食物过敏原
食物过敏可能诱发或加重过敏性鼻炎,家长需通过 “记录 + 排查” 的方式,找出致敏食物并规避:
建立饮食日记:详细记录孩子每天的饮食内容(包括食物种类、分量)以及食用后的反应(是否出现鼻炎加重、皮肤瘙痒、腹泻等症状),持续记录 2-4 周,通过对比分析初步判断可疑致敏食物。
科学排查过敏原:若怀疑孩子对某种食物过敏,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回避 - 挑战” 试验:先严格回避可疑食物 2-4 周,观察鼻炎症状是否缓解;若症状明显改善,再少量尝试该食物,若症状再次加重,则可确诊为致敏食物,需长期规避。
注意饮食细节:避免给过敏体质的孩子食用未尝试过的新食物,尤其是海鲜、坚果等高发致敏食物;购买包装食品时,仔细阅读配料表,避免含有致敏成分的食物;烹饪时注意交叉污染,如处理过海鲜的厨具、砧板要彻底清洗,再用于制作其他食物。
三、辅助护理:缓解症状,增强鼻部抵抗力
除了规避过敏原,日常的鼻部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也能帮助孩子缓解鼻炎症状,增强鼻部抵抗力,减少过敏发作频率。
(一)鼻腔冲洗:清洁鼻腔,减轻炎症
鼻腔冲洗是缓解过敏性鼻炎症状的有效辅助手段,通过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可清除鼻腔内的过敏原、分泌物和炎症介质,减轻鼻黏膜充血水肿,改善鼻塞、鼻痒症状。
正确操作方法:选择儿童专用的鼻腔冲洗器(如喷雾式、挤压式)和生理盐水(0.9% 氯化钠溶液);让孩子头部前倾,身体略向一侧倾斜,将冲洗器喷头对准一侧鼻孔,缓慢挤压冲洗液,冲洗液从另一侧鼻孔流出;冲洗完毕后,让孩子轻轻擤出鼻腔内剩余的液体。
注意事项:每天冲洗 1-2 次(早晚各一次),冲洗时压力不宜过大,避免损伤鼻黏膜;冲洗液温度以 37-40℃为宜,接近人体体温,减少对鼻腔的刺激;鼻腔有出血、溃疡时,暂停冲洗并咨询医生。
(二)生活方式调整:增强体质,减少过敏诱因
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保证孩子每天充足睡眠(3-6 岁 10-12 小时,7-12 岁 9-11 小时),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跑步、跳绳、游泳)30 分钟以上,增强体质,但花粉季避免在户外剧烈运动。
避免刺激因素:减少孩子接触冷空气、烟雾(二手烟、油烟)、香水、洗涤剂等刺激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加重鼻黏膜炎症;空调使用前需清洗滤网,避免尘螨、霉菌孢子随空调风扩散。
补充营养,调节免疫: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 C、维生素 D)、矿物质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若孩子存在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硒),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三)规范治疗:遵医嘱用药,避免盲目干预
若孩子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如鼻塞影响睡眠、打喷嚏流鼻涕频繁),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自行用药或滥用偏方: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安全且疗效确切)、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缓解鼻痒、打喷嚏)、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适用于合并哮喘的患儿)等,需根据孩子年龄、症状严重程度选择药物和剂量。
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明确单一过敏原(如尘螨、花粉)过敏的孩子,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俗称 “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过敏原的接触剂量,使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产生耐受,从根本上改善过敏状态。脱敏治疗疗程较长(通常 2-3 年),但效果持久,可减少哮喘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四、常见误区:这些做法可能加重孩子过敏
在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防护和治疗中,很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加重孩子的过敏反应:
(一)误区一:“鼻炎就是感冒,吃点感冒药就行”
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与感冒相似,容易被混淆,但二者本质不同:感冒由病毒引起,常伴随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病程一般 7-10 天;过敏性鼻炎由过敏原引起,无发烧等全身症状,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若将鼻炎当作感冒治疗,服用含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不仅无效,还可能增加孩子肝肾负担。
(二)误区二:“过敏症状缓解就可以停药”
部分家长在孩子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导致鼻炎反复发作。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需要遵循 “长期管理” 原则,尤其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停药,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反弹。即使症状稳定,也需坚持规避过敏原和鼻腔冲洗,预防复发。
(三)误区三:“过敏原检测阳性就一定是过敏”
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 IgE 检测)阳性,仅表示孩子对该物质敏感,不一定会出现临床症状。是否为真正的致敏原,还需结合孩子的症状发作时间、接触史等综合判断。盲目规避检测阳性的所有物质,可能导致孩子饮食不均衡、生活质量下降。
(四)误区四:“偏方治鼻炎,安全无副作用”
一些家长轻信 “鼻炎偏方”(如鼻腔涂抹中药、针灸、艾灸等),认为 “天然无副作用”。但儿童鼻黏膜娇嫩,偏方成分不明,可能含有刺激性物质,导致鼻黏膜损伤、出血甚至感染,延误正规治疗时机。
儿童过敏性鼻炎虽然难以彻底根治,但通过科学的过敏原规避、规范的护理和治疗,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频率,让孩子摆脱鼻炎的困扰。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的过敏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过敏原,然后根据过敏原种类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方案 —— 从室内清洁除螨、户外花粉防护到饮食排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同时,要避免陷入认知误区,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不要盲目依赖偏方或自行停药。相信通过家长的细心呵护和科学干预,一定能为孩子打造一个 “无敏” 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呼吸通畅,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