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皮疹大揭秘:湿疹、痱子、荨麻疹如何区分护理

儿童常见皮疹大揭秘:湿疹、痱子、荨麻疹如何区分护理

杨丽 漯河市源汇区妇幼保健院儿科

 

“宝宝脸上长了好多小红点,是湿疹还是痱子?”“孩子突然浑身起风团,痒得抓不停,是不是过敏了?” 儿童皮肤娇嫩,屏障功能尚未完善,极易出现各种皮疹,其中湿疹、痱子、荨麻疹最为常见。据《中国儿童皮肤病诊疗现状白皮书》显示,我国 0-6 岁儿童湿疹发病率约 12%-15%,痱子在夏季发病率高达 30%,荨麻疹则因诱因复杂,儿童期发病率约 5%-10%。这三种皮疹症状相似,家长常混淆处理,反而加重孩子不适。本文将详细拆解三者的核心区别,提供精准的护理方案,让家长不再 “雾里看花”。

一、先分清:湿疹、痱子、荨麻疹的核心区别

湿疹、痱子、荨麻疹虽均表现为皮肤红疹,但在成因、外观、发作特点上存在本质差异,准确区分是科学护理的前提。

(一)成因不同:从 “根源” 识别皮疹类型

湿疹:内外因共同作用的 “慢性炎症”

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核心成因是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导致外界刺激物和过敏原轻易侵入皮肤。

内因:遗传(父母有湿疹、哮喘、过敏史,孩子患病风险增加 3-5 倍)、皮肤干燥、免疫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

外因:环境潮湿、温度剧烈变化、衣物摩擦(化纤、羊毛材质)、洗护用品刺激(含皂基、香精的沐浴露)、食物过敏(牛奶、鸡蛋、海鲜等)、尘螨、花粉等过敏原刺激。

痱子:高温潮湿导致的 “汗腺堵塞”

痱子又称 “热疹”,是汗腺导管堵塞引发的急性皮肤问题,本质是 “排汗不畅”。

儿童汗腺发育尚未成熟,夏季高温、潮湿环境下,或穿衣过厚、包裹过严时,汗液分泌旺盛却无法及时排出,积聚在皮肤角质层下,压迫周围组织,形成痱子。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后背等褶皱部位。

荨麻疹:过敏引发的 “血管扩张反应”

荨麻疹俗称 “风团”,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暂时性水肿反应,多与过敏相关。

过敏原:食物(海鲜、芒果、坚果等)、药物(抗生素、退烧药)、昆虫叮咬(蚊子、螨虫)、环境刺激(花粉、尘螨、冷热刺激)、感染(病毒、细菌感染后诱发)等。

发作机制:过敏原刺激机体释放组胺,导致皮肤血管扩张,出现风团和瘙痒。

(二)外观不同:“看形态” 快速辨别

湿疹:多形性皮疹,对称分布

急性期:皮肤发红、肿胀,出现密集的小红丘疹、水疱,严重时水疱破裂、渗液、结痂,边界模糊。

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干燥脱屑,呈苔藓样变(像树皮一样粗糙),常见于面颊、额头、颈部、肘窝、腘窝等部位,多对称分布。

特点:皮疹形态多样(丘疹、水疱、结痂、脱屑并存),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瘙痒明显。

痱子:单一形态小疹子,密集分布

根据汗腺堵塞部位不同,痱子分为三种类型,外观各有特点:

白痱:针头大小的白色或透明小水疱,壁薄易破,无红晕,常见于新生儿额头、颈部、胸背部,无明显瘙痒。

红痱:最常见类型,针头大小的红色丘疹或丘疱疹,周围有红晕,密集分布,多见于褶皱部位,伴轻微瘙痒或灼热感。

脓痱:红痱基础上出现小脓疱,内含白色脓液,多位于皮肤褶皱处或摩擦部位,可能伴随轻微疼痛。

特点:皮疹形态单一,与高温潮湿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改善后可快速消退。

荨麻疹:风团样皮疹,来去匆匆

典型表现:突然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边界清晰,可孤立分布或融合成片,像 “蚊子咬的包” 但更大、更多。

发作特点:风团出现迅速,消退也快,通常数小时内(一般不超过 24 小时)自行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会反复出现,新旧风团交替发作。

伴随症状:剧烈瘙痒,部分孩子可能伴随眼睑、口唇肿胀(血管性水肿),少数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腹痛、呕吐等全身症状。

二、针对性护理:不同皮疹的 “科学护理方案”

皮疹类型不同,护理重点也不同,错误护理(如湿疹用痱子粉、荨麻疹涂激素药膏)可能加重症状,需精准施策。

(一)湿疹护理:修复屏障 + 保湿防晒,避免刺激

湿疹的核心护理原则是修复皮肤屏障、保持皮肤湿润,同时规避诱发因素。

温和清洁,减少刺激

洗澡水温控制在 32-37℃,时间不超过 10 分钟,避免用热水烫洗(会破坏皮肤屏障)。

选择无皂基、无香精、无酒精的温和沐浴露(如婴儿专用低敏沐浴露),每周使用 1-2 次即可,过度清洁会加重皮肤干燥。

洗澡后用柔软毛巾轻轻拍干皮肤(不要摩擦),在皮肤微湿时(洗澡后 3 分钟内)涂抹保湿霜,锁住水分。

足量保湿,修复屏障

选择质地厚重的乳霜或软膏(如凡士林、神经酰胺乳膏、医用级别保湿霜),而非稀薄的乳液。

保湿频率:急性期每天涂抹 3-4 次,慢性期每天 2 次,确保皮肤时刻处于滋润状态。涂抹时用指腹轻轻按摩,促进吸收。

规避诱因,减少复发

衣物选择:穿宽松、透气的纯棉衣物,避免化纤、羊毛、羽绒等刺激性材质,衣物清洗时用无香精洗衣液,漂洗干净。

环境调整:保持室内温度 22-25℃,湿度 50%-60%,避免过度干燥(使用加湿器)或潮湿;定期清洁家居,减少尘螨、花粉滋生。

饮食管理:记录饮食日记,若怀疑某种食物(如牛奶、鸡蛋)诱发湿疹,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回避 - 挑战” 试验,明确过敏原后规避;避免给孩子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药物干预(需医生指导)

急性期有渗液时,用生理盐水或 3% 硼酸溶液湿敷;渗液减少后涂抹弱效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控制炎症后逐渐减量。

慢性期可使用非激素类药膏(如他克莫司软膏),减少激素依赖。

(二)痱子护理:降温散热 + 保持干燥,预防感染

痱子的护理核心是改善高温潮湿环境,保持皮肤干爽,防止汗腺进一步堵塞。

调节环境,降温散热

夏季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降低室温(24-26℃为宜),避免孩子长时间处于闷热环境。

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正午高温时段;外出时戴宽边帽,穿透气的纯棉短袖短裤。

宽松衣物,减少摩擦

给孩子穿宽松、透气、吸汗的纯棉衣物,避免穿紧身衣或化纤衣物;衣物勤换洗,保持清洁干燥。

避免给孩子包裹过严(尤其是新生儿),按需增减衣物,以 “颈后温热” 为宜。

清洁皮肤,保持干爽

出汗后及时用柔软毛巾擦干皮肤,尤其是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褶皱部位。

可使用温和的婴儿爽身粉(不含滑石粉),轻轻扑在褶皱部位,吸收多余汗液,但注意避免粉末进入孩子口鼻。

药物护理(按需使用)

轻微痱子无需用药,环境改善后可自行消退;瘙痒明显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具有收敛、止痒作用),每日 2-3 次。

脓痱可在医生指导下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预防感染。

(三)荨麻疹护理:规避过敏原 + 止痒,警惕严重反应

荨麻疹的护理核心是快速止痒、规避过敏原,同时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全身严重症状。

规避过敏原,减少刺激

立即停止接触可疑过敏原(如可疑食物、药物、花粉、宠物等),记录发作前的饮食、接触物和环境变化,帮助明确诱因。

避免孩子抓挠皮肤(抓挠会释放更多组胺,加重瘙痒和风团),可轻轻拍打或用凉毛巾湿敷缓解瘙痒。

止痒护理,缓解不适

外用炉甘石洗剂,每日 3-4 次,可快速收敛止痒;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护用品。

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皮肤摩擦;保持室内凉爽,避免过热刺激加重皮疹。

药物干预(需医生指导)

急性荨麻疹: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儿童专用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滴剂、氯雷他定糖浆),通常用药后 1-2 小时瘙痒和风团可缓解,需按疗程服用,避免自行停药导致复发。

严重荨麻疹:若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腹痛、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 “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医或拨打 120,切勿延误。

饮食注意

发作期间饮食清淡,避免海鲜、芒果、坚果、辛辣等易过敏或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促进过敏原排出。

三、避坑指南:这些错误护理做法要杜绝

家长在处理儿童皮疹时,常因认知误区采取不当措施,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孩子皮肤问题,以下误区需特别警惕:

(一)误区一:湿疹、痱子、荨麻疹都用 “激素药膏”

真相:激素药膏仅适用于湿疹(控制炎症)和严重荨麻疹(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痱子无需使用激素药膏。滥用激素药膏可能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甚至诱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二)误区二:湿疹涂痱子粉,痱子用保湿霜

真相:湿疹皮肤干燥,痱子粉会吸收皮肤水分,加重干燥和瘙痒;痱子是汗腺堵塞,保湿霜会进一步堵塞毛孔,导致痱子更严重。需根据皮疹类型选择对应护理产品。

(三)误区三:荨麻疹 “不用管,过几天就好”

真相:大多数急性荨麻疹可在数天内缓解,但少数可能发展为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 6 周),或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若风团反复出现、伴随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诱因并治疗。

(四)误区四:“给孩子穿多点,捂出汗就好了”

真相:无论是湿疹、痱子还是荨麻疹,过度包裹都会加重症状 —— 湿疹会因闷热导致皮肤屏障进一步受损,痱子会因汗液排泄不畅加重堵塞,荨麻疹会因过热刺激血管扩张,加剧风团和瘙痒。

(五)误区五:用 “偏方” 止痒,如盐水洗、牙膏涂

真相:盐水、牙膏等偏方刺激性强,会损伤儿童娇嫩的皮肤屏障,加重红肿和瘙痒,甚至引发感染。正确的止痒方式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四、何时必须就医?警惕皮疹背后的 “危险信号”

大多数儿童常见皮疹通过家庭护理可缓解,但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一)湿疹需就医的情况

皮疹范围扩大,出现大量渗液、脓疱,伴随明显红肿、疼痛,提示可能合并感染;

瘙痒剧烈,影响孩子睡眠和进食,家庭护理后无改善;

皮疹反复发作,怀疑与食物或环境过敏相关,需医生明确过敏原。

(二)痱子需就医的情况

痱子发展为脓痱,范围广泛,伴随发热、精神不佳,提示可能合并皮肤感染或败血症;

痱子持续数天不消退,或出现明显红肿、疼痛,影响孩子活动。

(三)荨麻疹需就医的情况

风团反复出现超过 24 小时,或伴随眼睑、口唇、手脚肿胀;

出现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咳嗽、腹痛、呕吐、头晕、面色苍白等全身症状;

抗组胺药治疗后效果不佳,风团仍频繁发作。

儿童湿疹、痱子、荨麻疹虽常见,但精准区分和科学护理是关键。家长需牢记:湿疹核心是 “保湿修复屏障”,痱子核心是 “降温保持干爽”,荨麻疹核心是 “规避过敏原 + 警惕严重反应”。遇到不确定的皮疹类型,或症状加重、伴随危险信号时,及时咨询儿科或皮肤科医生,切勿盲目用药或依赖偏方。通过科学护理和合理干预,才能让孩子的皮肤远离皮疹困扰,保持健康娇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