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别再傻傻分不清,非处方药也不能随便吃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别再傻傻分不清,非处方药也不能随便吃

王世杰  禹州市人民医院药学部

在日常生活中,头痛脑热、感冒咳嗽等小毛病时有发生,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去药店自行购买药物缓解症状。但面对药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药品,你是否能分清哪些是需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的处方药,哪些是非处方药?又是否认为非处方药既然能自行购买,就可以随便吃?事实上,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存在着本质区别,而非处方药的使用也并非 “随心所欲”,误用、滥用同样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四大核心区别要认清

处方药(Prescription Drug,简称 Rx)和非处方药(Over-the-Counter Drug,简称 OTC)的划分,是基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应症等多方面因素,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严格界定的,二者在多个维度都有着明确差异。

(一)定义与适用范围不同

处方药是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这类药品通常用于治疗较为复杂、严重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以及抗生素、精神类药物、麻醉药品等。其治疗作用强,但同时也可能伴随较大的毒副作用,或者具有严格的使用剂量、疗程要求,必须在专业医疗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才能确保安全有效。

非处方药则是指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它们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常见的轻微疾病和症状,如普通感冒、咳嗽、消化不良、轻微头痛、皮肤瘙痒等。非处方药的药性相对温和,毒副作用较小,适应症明确,患者通过阅读药品说明书就能清晰了解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无需专业医疗人员的直接指导。

(二)药品标识与包装不同

为了方便消费者和药店工作人员快速区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在标识和包装上有着显著区别。非处方药的包装上会明确印有 “OTC” 标识,这一标识源自英文 “Over-the-Counter” 的缩写。根据药品安全性的不同,非处方药又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标识为红色,只能在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药店出售,且需要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乙类非处方药的标识为绿色,除了药店,还可以在经过批准的超市、便利店等场所销售,消费者可自行购买。

处方药则没有统一的专用标识,其包装上会明确标注 “凭医师处方销售、购买和使用” 的字样。同时,处方药的说明书内容更为复杂,会详细列出药品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专业信息,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解读下理解。

(三)购买渠道与流程不同

购买渠道的差异是两者最直观的区别之一。处方药的购买有着严格的限制,消费者必须先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病情诊断后开具处方,然后凭处方才能在医院药房或有资质的社会药店购买。在购买过程中,药店的执业药师会对处方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才能调配药品,并向消费者说明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如果没有处方,任何药店都不得向消费者出售处方药。

非处方药的购买则更为便捷,消费者可以直接前往药店、超市、便利店等有销售资质的场所,根据自身症状和药品说明书的介绍自行选择购买。对于甲类非处方药,药师会主动提供用药指导;对于乙类非处方药,消费者可自主决策,但遇到疑问时也应咨询药师。

(四)使用风险与指导要求不同

从使用风险来看,处方药的风险通常高于非处方药。处方药大多作用于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若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例如,抗生素类处方药如果滥用,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未来的感染难以治疗;精神类处方药若剂量控制不当,可能会导致嗜睡、情绪异常等副作用。因此,处方药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肝肾功能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患者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改变用药疗程。

非处方药虽然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安全性较高,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如果消费者对自身症状判断失误,或者没有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也可能导致病情延误、产生不良反应。例如,很多人感冒时会自行服用解热镇痛药,但若过量服用,可能会损伤胃黏膜或肝脏;部分人对某些非处方药成分过敏,误用后可能引发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因此,非处方药的使用也需要以药品说明书为依据,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二、非处方药能随便吃吗?这些误区要避开

由于非处方药购买方便、使用门槛低,很多人存在 “非处方药安全无害,可以随便吃” 的误区,由此引发的用药不当问题屡见不鲜。事实上,非处方药的 “安全” 是相对的,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否则同样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以下这些常见的用药误区,你一定要警惕。

(一)误区一:凭经验用药,忽视症状差异

很多人遇到身体不适时,会根据以往的经验自行用药。比如,上次感冒吃了某种感冒药效果很好,这次感冒就直接买同款服用;看到别人吃某种止痛药有效,自己出现疼痛时也跟着吃。但实际上,即使是同一种症状,背后的病因可能不同,适合别人的药物也未必适合自己。

例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对应的感冒药成分也有所区别:风寒感冒适合服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药物,而风热感冒则需要服用辛凉解表的药物,若用药不当,不仅无法缓解症状,还可能加重病情。再比如,头痛可能由睡眠不足、高血压、颈椎病、偏头痛等多种原因引起,止痛药只能暂时缓解疼痛,无法治疗病因,如果盲目服用,可能会掩盖真实病情,延误诊断和治疗。

(二)误区二:随意增减剂量,追求 “快速见效”

部分消费者为了让病情尽快好转,会自行增加非处方药的服用剂量或缩短服药间隔时间,认为 “多吃点药好得快”。殊不知,药品的剂量是经过严格的药理研究和临床验证确定的,超过推荐剂量服用,会增加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加重肝脏、肾脏等代谢器官的负担,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例如,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成人每日最大推荐剂量为 4 克,若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急性肝损伤,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肝衰竭。相反,也有人认为 “是药三分毒”,为了减少副作用而自行减少剂量或提前停药,这同样不可取。剂量不足会导致药物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使病情迁延不愈,甚至产生耐药性。

(三)误区三:多种药物叠加服用,忽视相互作用

当同时出现多种症状时,很多人会同时服用多种非处方药,比如感冒时同时服用感冒药、止咳药、退烧药等,认为这样能全面治疗。但实际上,很多非处方药的成分存在重叠,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导致某种成分过量。例如,大部分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如果同时服用感冒药和退烧药,很可能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增加肝损伤的风险。

此外,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即使是非处方药与处方药、保健品之间,也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比如,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若同时服用含有维生素 K 的保健品,会降低抗凝血药物的疗效;服用降压药的患者,若同时服用含有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因此,在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四)误区四:不看说明书,用药全凭 “感觉”

药品说明书是指导消费者正确用药的重要依据,包含了药品的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关键信息。但很多人在购买非处方药后,往往不看说明书,仅凭 “感觉” 或他人的建议用药,这是非常危险的。

例如,某些非处方药明确标注了 “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儿童用量减半” 等内容,如果不看说明书,特殊人群误用后可能会对自身或胎儿、婴幼儿造成伤害。还有些药物存在明确的禁忌症,比如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不能使用含有阿托品成分的眼药水,若不了解禁忌症而误用,可能导致眼压升高,加重病情。因此,在使用非处方药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保自己的情况符合用药要求。

三、科学使用非处方药,记住这五大原则

非处方药的使用虽然相对灵活,但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疗效。以下五大原则,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用药常识。

(一)明确诊断,对症用药

用药前首先要明确自身的症状和病因,只有对症用药才能有效治疗疾病。如果对症状判断不明确,或者症状持续不缓解、加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不要自行盲目用药。例如,出现腹痛症状时,可能是消化不良、肠胃炎、阑尾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自行服用止痛药可能会掩盖病情,延误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二)仔细阅读说明书,规范用药

药品说明书是用药的 “安全指南”,使用前必须仔细阅读,重点关注用法用量、禁忌症、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推荐剂量和疗程用药,不要随意增减剂量或延长、缩短用药时间。如果对说明书中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三)避免重复用药,注意药物成分

购买非处方药时,要注意查看药品成分表,避免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或相似成分的多种药物,防止成分过量。例如,服用了含有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后,就不要再服用其他含有伪麻黄碱的鼻炎药,以免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不良反应。

(四)关注个体差异,特殊人群慎用

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特殊人群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使用非处方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避免用药风险。

(五)观察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方案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自身的反应,如果出现皮疹、瘙痒、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如果用药 3-7 天后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或者出现症状加重、新的不适症状等情况,也应及时就诊,由医生重新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

药品是一把 “双刃剑”,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合理使用能治病救人,误用滥用则可能损害健康。认清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区别,摒弃 “非处方药可以随便吃” 的错误观念,掌握科学的用药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用药安全。在用药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都不要犹豫,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让专业人士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