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超声,主要查哪些部位?
产后超声,主要查哪些部位?
张鹏杰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
对刚经历分娩的妈妈来说,产后恢复不仅是身体机能的 “回归”,更是对母婴健康的关键守护。而产后超声检查,就像一面 “透视镜”,能帮助医生直观观察身体内部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但很多妈妈会疑惑:产后超声到底要查哪些部位?不同部位的检查又有什么意义?本文将详细拆解产后超声的核心检查部位,让你清楚了解每一项检查的价值与作用。
一、先明确:产后超声不是 “一刀切”,分阶段有侧重
首先要知道,产后超声并非只做一次,而是会根据产后恢复阶段(早期产后:产后 1 周内;中期产后:产后 1-6 周;晚期产后:产后 6 周以后)调整检查重点。比如早期产后更关注 “应急恢复”,排查产后出血、感染等紧急问题;中期产后聚焦 “器官复位”,看子宫、卵巢是否恢复到孕前状态;晚期产后则针对 “遗留问题”,比如恶露不尽、腹痛等异常情况进一步排查。不同阶段的检查部位虽有重叠,但目的各有不同,最终都是为了确保妈妈的身体安全恢复。
二、核心部位一:子宫 —— 产后恢复的 “重中之重”
子宫是产后恢复最慢、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器官,因此是产后超声的 “核心检查部位”。医生会通过超声(经腹部或经阴道,根据产后时间和妈妈身体情况选择)重点观察以下 4 个方面:
1. 子宫大小与位置:看是否 “回归原位”
孕期子宫会从孕前的 “拳头大小”(约 50g)扩张到 “西瓜大小”(约 1000g),产后需要逐渐收缩复位。超声会测量子宫的长、宽、厚,判断子宫是否按正常速度缩小 —— 比如产后 1 周左右,子宫应缩小到孕 12 周大小;产后 6 周左右,基本恢复到孕前大小(长 7-8cm、宽 4-5cm、厚 2-3cm)。
若子宫缩小缓慢(医学上称 “子宫复旧不全”),可能导致恶露持续时间延长、腰酸腹痛,甚至增加感染风险。此时医生会结合情况建议使用宫缩剂(如益母草制剂)或调整休息、哺乳方式,促进子宫收缩。
2. 子宫内膜:排查 “残留” 与 “粘连”
子宫内膜是孕期胚胎着床的 “土壤”,产后会逐渐脱落形成恶露,同时新的内膜会重新生长。超声会重点观察:
是否有胎盘、胎膜残留:这是产后常见问题,若分娩后部分胎盘组织或胎膜留在子宫内,会导致恶露不尽、反复出血,甚至引发感染。超声若发现子宫内有不规则回声,可能需要进一步做清宫术清除残留组织。
子宫内膜厚度与回声:产后 6 周左右,子宫内膜厚度应恢复到 5-6mm 左右,回声均匀。若内膜过薄(可能与产后激素水平异常有关)或回声不均匀(可能提示内膜炎、粘连),需进一步检查是否有炎症或宫腔粘连 —— 宫腔粘连会影响未来月经和生育,需及时干预。
3. 子宫肌层:警惕 “肌瘤” 与 “炎症”
孕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子宫肌层出现肌瘤(或原有肌瘤增大),产后超声会观察肌层是否有异常回声:
若发现肌瘤,会判断肌瘤大小、位置(如浆膜下、肌壁间),看是否影响子宫收缩或导致出血 —— 多数产后肌瘤会随激素水平下降而缩小,无需立即手术,但需定期监测。
若肌层出现 “不均质回声” 或 “局部增厚”,可能提示子宫肌炎(产后感染引发),常伴随发热、腹痛,需结合血常规等检查确诊后进行抗感染治疗。
4. 子宫颈:排查 “裂伤” 与 “病变”
分娩过程中,子宫颈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裂伤(尤其是顺产妈妈),若裂伤未及时修复,可能导致产后出血、宫颈机能不全(影响未来怀孕)。超声会观察宫颈的长度、形态,看是否有裂伤愈合不良的情况 —— 比如宫颈管内是否有积液、宫颈形态是否不规则。
此外,若妈妈孕前有宫颈病变(如 HPV 感染、宫颈上皮内瘤变),产后超声也会初步评估宫颈情况,必要时结合宫颈 TCT、HPV 检测进一步排查。
三、核心部位二:附件(卵巢、输卵管)—— 关注 “功能复位” 与 “异常包块”
附件包括卵巢和输卵管,产后超声会通过观察附件的大小、形态、回声,判断其是否恢复到孕前状态,同时排查异常包块:
1. 卵巢:看 “排卵功能” 是否恢复
孕期卵巢会停止排卵,产后随着激素水平恢复,卵巢功能也会逐渐重启。超声会观察:
卵巢大小与卵泡:产后 6 周左右,卵巢应恢复到孕前大小(约 4cm×3cm×1cm),若超声发现卵巢内有小卵泡(直径 5-10mm),说明排卵功能可能正在恢复。
是否有卵巢囊肿:产后可能出现 “黄体囊肿”“滤泡囊肿” 等生理性囊肿,通常直径小于 5cm,无明显症状,会在 1-2 个月经周期内自行消失。但若囊肿直径超过 5cm、边界不清或伴随腹痛,需警惕病理性囊肿(如巧克力囊肿、畸胎瘤),需进一步检查确诊。
2. 输卵管:排查 “炎症” 与 “积水”
输卵管位置较深,超声难以直接清晰观察,但可通过间接征象判断是否有问题:
若超声发现输卵管周围有积液、输卵管增粗,或伴随盆腔积液,可能提示输卵管炎(产后感染蔓延所致),常伴随下腹坠胀、发热,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输卵管堵塞,影响未来生育。
对于有输卵管结扎需求的妈妈,产后超声也会先评估输卵管位置和形态,为手术做准备。
四、核心部位三:盆腔 —— 看是否有 “积液” 与 “血肿”
盆腔是子宫、附件所在的 “空间”,产后超声会观察盆腔内是否有异常液体或包块,排查以下问题:
1. 盆腔积液:区分 “生理性” 与 “病理性”
产后盆腔内可能出现少量积液(深度小于 2cm),多为生理性 —— 比如产后少量渗出液,通常无明显症状,会自行吸收。但若积液量多(深度超过 3cm)、伴随腹痛、发热,或积液内有絮状回声,可能是病理性积液,多由盆腔炎、腹腔内出血(如子宫血管破裂)引起,需紧急处理。
2. 盆腔血肿:警惕 “产后出血” 后遗症
顺产时若会阴撕裂、侧切,或剖宫产时伤口止血不彻底,可能导致盆腔内形成血肿(血液积聚形成的包块)。超声会观察是否有边界清晰的无回声或低回声包块,若血肿较小(直径小于 3cm),可通过止血药物、局部压迫促进吸收;若血肿较大、持续增大,可能需要手术清除,避免引发感染或贫血。
五、特殊情况:这些部位会额外检查
除了上述核心部位,若妈妈产后出现特殊症状,超声还会针对性检查其他部位:
会阴 / 阴道壁:顺产妈妈若出现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如红肿、渗液、疼痛),超声会观察伤口下是否有血肿或脓肿,判断是否需要清创处理。
腹部切口:剖宫产妈妈若腹部伤口出现红肿、裂开、渗液,超声会检查切口下是否有积液、血肿或感染,评估伤口愈合情况,指导后续护理。
膀胱:部分妈妈产后可能出现尿潴留(无法正常排尿),超声会测量膀胱内残余尿量(正常应小于 50ml),若残余尿量多(超过 100ml),可能提示膀胱功能未恢复,需通过导尿、盆底肌训练改善。
六、总结:产后超声不是 “走过场”,这些注意事项要牢记
看完这些,你会发现产后超声检查的每个部位都有明确的 “健康意义”,绝非 “走过场”。最后提醒妈妈们注意 3 点:
按时检查:产后 42 天的 “常规超声” 一定要做,这是评估子宫、附件恢复的关键节点;若出现恶露不尽、腹痛、发热等异常,需随时就医检查,不要拖延。
配合检查方式:产后早期(尤其是有阴道出血时)可能需要做经腹部超声,检查前需憋尿(让膀胱充盈,便于清晰显示子宫);产后中期(恶露减少后)多做经阴道超声,无需憋尿,清晰度更高,但有阴道裂伤或炎症时需避免。
理性看待结果:若超声提示 “轻微异常”(如少量积液、子宫复旧稍慢),不要过度焦虑,多数通过休息、药物或物理治疗可恢复;若提示 “严重异常”(如胎盘残留、大血肿),需严格遵医嘱治疗,避免影响后续健康。
产后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超声检查就像 “健康管家”,帮助你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应对。重视每一次超声检查,才能让身体更顺利地回归孕前状态,为未来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