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的“小疙瘩”走路就疼?可能是拇外翻在作祟


脚上的“小疙瘩”走路就疼?可能是拇外翻在作祟

陈源 南阳市中医院独山院区(南阳市骨科医院)足踝外科 主治医师

当我们行走、奔跑、站立时,双脚承载着全身的重量,是我们与地面接触的基石。然而,这个默默奉献的伙伴却常常被我们忽视,直到疼痛袭来。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大脚趾根部不知从何时起,长出了一个鼓鼓的“小疙瘩”,穿鞋时被磨得生疼,走路久了更是酸痛不适。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疙瘩”,很可能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拇外翻在作祟。

一、 什么是拇外翻?不仅仅是“骨头凸出”

拇外翻,民间常称之为“大脚骨”,医学上称为“Hallux Valgus”。它绝非简单的骨头凸出,而是一种复杂的足部畸形。

其核心定义是:第一跖骨向内偏移(偏向身体中线),而大脚趾(拇趾)向外偏移(偏向第二脚趾)。这两块骨骼的不正常偏移,导致第一跖骨头部(大脚趾关节的根部)向内凸出,形成了我们肉眼可见的那个“小疙瘩”或“大包”。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栋地基错位的房子。第一跖骨就是地基,它向内倾斜了;而大脚趾就是建在地基上的房子,随之向外歪斜。那个凸出的“疙瘩”,其实就是错位的地基角落顶出了地面。

随着畸形的加重,大脚趾会持续挤压第二脚趾,甚至将其挤到上方或下方,形成“叠趾”。同时,第一跖骨的内移会破坏足弓的结构,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二、 为什么会得拇外翻?元凶不止高跟鞋

很多人将拇外翻归咎于穿高跟鞋,这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病因远比这复杂。它通常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内在因素(先天因素):

 遗传因素: 这是最主要的内因。多数拇外翻患者都有家族史。你可能遗传了特定的脚型,例如“希腊脚”(第二脚趾比大脚趾长)、第一跖骨过长或过短、关节韧带过于松弛等,这些先天结构都使得足部在承重时更易发生生物力学改变,导致拇外翻。

 先天足部畸形: 如扁平足(足弓塌陷)。扁平足患者在行走时,足部会过度旋前(内翻),这会增加对大拇指关节的异常拉扯,久而久之诱发拇外翻。

 其他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会破坏关节和软组织,导致关节畸形,也包括拇外翻。神经肌肉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足部肌肉力量不平衡,引发畸形。

2. 外在因素(后天因素):

 footwear(鞋履)的选择: 这是加速和加重拇外翻的关键外因。

   鞋头过窄: 尖头鞋会强行将五个脚趾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迫使大脚趾外翻,长期挤压是畸形的重要推手。

   鞋跟过高: 高跟鞋使身体重心前移,全身压力集中在脚掌前端,大大增加了前足的压力,使得原本就有遗传倾向的脚趾在高压下更快变形。

    鞋子不合脚: 无论过大还是过小,都无法为脚提供稳定的支撑,可能导致走路姿势代偿性改变,增加足部负担。

 性别与激素: 女性罹患拇外翻的概率远高于男性,比例大约为9:1。这除了与女性更常穿不合适的鞋子有关外,也可能与女性激素使韧带相对松弛有关。

总结来说,遗传是“种子”,而不合适的鞋子则是“催化剂”和“肥料”。没有遗传背景的人,即使长期穿高跟鞋,也可能只是感到疲劳和疼痛,而不一定发展为严重的拇外翻;而有强烈遗传倾向的人,即使只穿平底鞋,也可能因为足部固有的生物力学缺陷而逐渐出现畸形。

三、 拇外翻有哪些症状?不只是不好看

拇外翻的危害远不止影响美观,它是一个进行性的过程,症状会逐渐显现和加重:

早期症状:

    外观改变: 大脚趾根部关节轻微凸出,大脚趾有轻微外偏。

    疼痛与红肿: 凸出的部位因与鞋子摩擦,容易产生滑囊炎症(Bursitis),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肿胀、压痛。

    脚部疲劳: 走路时间稍长,便感到足部容易疲劳。

 中期症状:

    疼痛加剧: 行走时疼痛感明显,凸出部位的皮肤可能因反复摩擦而增厚、长茧,甚至形成鸡眼。

    关节活动受限: 大脚趾关节活动度下降,僵硬,尤其是做“踮脚尖”等动作时感觉困难。

    交叉趾/锤状趾: 大脚趾挤压第二脚趾,导致第二脚趾被顶起变形,形成锤状趾,其趾背也会因与鞋面摩擦而产生疼痛。

晚期症状:

    严重畸形: 大脚趾与第二脚趾严重重叠,足趾形态完全改变。

持续性剧痛: 不仅凸出部位疼痛,因足部力学结构改变,可能导致足底胼胝体(老茧)、跖骨痛(前脚掌疼痛)、甚至膝关节、髋关节和腰背部因代偿而出现牵拉性疼痛。

关节炎: 畸形关节长期受力不正常,会加速软骨磨损,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导致持续性疼痛和关节功能丧失。

四、 如何诊断与治疗?阶梯化选择方案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拇外翻,应该寻求骨科或足踝外科医生的专业诊断。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按压、活动脚趾)和X光检查来确诊。X光可以清晰显示骨骼偏移的角度,这是判断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依据。

拇外翻的治疗遵循阶梯化原则,从简单到复杂:

1. 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畸形、疼痛不明显或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目标是缓解症状,延缓进展,但无法纠正骨骼畸形。

换鞋: 这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一步!选择鞋头宽松、鞋跟低于4厘米、材质柔软且有良好支撑的鞋子,给脚趾足够的活动空间。

使用支具: 夜间使用拇外翻矫正器或分趾垫,可以在睡眠时维持脚趾的正常位置,缓解软组织紧张,但对白天已发生的骨骼畸形矫正作用有限。

疼痛管理: 当凸出部位红肿疼痛时,可进行冰敷、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来消炎镇痛。

使用垫具: 拇外翻保护垫、硅胶分趾垫等可以减轻鞋子对凸出部位的摩擦和压力。对于足底有老茧或跖骨痛的患者,定制矫形鞋垫可以重新分配足底压力,有效缓解疼痛。

功能锻炼: 进行足底肌肉锻炼,如用脚趾抓毛巾、脚底滚网球等,可以增强足底肌肉力量,稳定足弓,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畸形发展。

2. 手术治疗 这是唯一能够从根本上矫正畸形、解除疼痛的方法。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手术:

保守治疗无法缓解持续性疼痛。

畸形严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行走。

大脚趾关节僵硬,活动严重受限。

出现重叠趾等严重并发症。

手术并非简单的“削骨”,而是一系列精细的矫形操作。医生会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和活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常见包括:

软组织松解术: 适用于轻度畸形,通过松解紧张的外侧软组织来纠正力线。

截骨术: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精确切割第一跖骨和/或趾骨,将其摆回正常位置,再用螺钉等内固定物进行固定,直至骨骼愈合。

 关节融合术: 适用于严重畸形或有关节炎的患者,将关节固定在一个功能位。

 关节成形术: 切除部分关节,适用于老年活动量小的患者。

现代拇外翻手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切。

五、 如何预防?从年轻时做起

预防拇外翻,关键在于消除外在风险因素,尤其是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

1. 选对鞋子: 这是预防的重中之重。日常应以宽松、平底、支撑性好的鞋为主。保留高跟鞋和尖头鞋用于特殊场合,并尽量缩短穿着时间。

2. 光脚行走: 在家或安全的环境下,多光脚行走,允许脚趾自然伸展和抓地,锻炼足底肌肉。

3. 加强锻炼: 定期进行足部肌肉力量训练和拉伸,保持关节灵活性和肌肉稳定性。

4. 早期干预: 如果发现脚型有异常趋势(如青少年期出现轻微畸形),应及早就医咨询,通过矫形器等方式进行干预。

结语

脚上的那个“小疙瘩”,是足部发出的求救信号。它提醒我们,是时候关心一下这位任劳任怨的“老朋友”了。拇外翻虽常见,但绝非小事。它背后是复杂的足部生物力学改变,其影响可遍及全身。不要再简单地认为它只是影响美观,或者默默忍受疼痛。了解其成因,重视其症状,通过科学的保守治疗或必要的手术干预,我们完全可以摆脱疼痛,重新迈出稳健、轻盈的步伐。请记住,一双健康的脚,是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