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活泼爱跑,总摔得胳膊腿疼?创伤骨科教家长:如何快速判断 “是否骨折”,避免耽误治疗
孩子活泼爱跑,总摔得胳膊腿疼?创伤骨科教家长:如何快速判断 “是否骨折”,避免耽误治疗
家里有活泼好动的孩子,家长们总少不了 “提心吊胆”—— 下楼梯没踩稳、在操场追跑时摔倒、玩玩具时不小心磕到胳膊,几乎每天都可能上演 “小意外”。孩子一摔就哭着喊 “腿疼”“胳膊疼”,家长们往往慌了神:到底是只是蹭破点皮、肌肉疼,还是真的骨折了?要是误把骨折当成普通磕碰,没及时处理,很可能让孩子骨头长歪,留下后遗症;可要是一点小伤就往医院跑,又怕折腾孩子还白忙活。今天创伤骨科医生就教家长们几个简单方法,帮你快速判断孩子摔倒后 “是否骨折”,避免耽误治疗。
先说说为啥孩子容易骨折。孩子的骨头就像还没完全晒干的树枝,看着有韧性,但遇到外力撞击时,比成人的骨头更容易 “折”—— 医学上叫 “青枝骨折”,就像树枝被掰弯但没完全断一样,这是孩子骨折的常见类型。而且孩子疼的时候只会哭,说不清具体哪里不舒服,也没法配合大人做细致检查,这就需要家长更细心地观察,从几个关键信号里判断是否骨折。
第一招:看 “姿势”—— 孩子不敢动的部位,大概率有问题
孩子摔倒后,要是只是普通的肌肉酸痛或蹭伤,哭一会儿就会慢慢活动受伤的胳膊或腿,比如还会用手去拿玩具,或者试着站起来走路。但如果是骨折了,孩子会本能地 “保护” 受伤部位,怎么都不肯动,甚至轻轻碰一下就哭得更厉害。
创伤骨科医生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有个 3 岁的小朋友在游乐场跑着玩,不小心摔了一跤,之后就一直抱着右臂,不管家长怎么哄,都不肯把胳膊抬起来,连最喜欢的零食递到右手边都不接。家长刚开始以为是孩子 “撒娇”,后来发现孩子右臂一直保持弯曲姿势,赶紧送医院检查,结果是右臂肱骨骨折。医生说,孩子不会伪装疼痛,要是受伤部位始终保持固定姿势,不敢活动,比如胳膊不敢抬、腿不敢踩地,家长就要警惕可能是骨折了。
还有个简单的小测试:比如孩子说腿疼,家长可以轻轻扶着孩子的脚踝,让他试着慢慢活动脚尖;要是说胳膊疼,就拿着孩子的手腕,让他轻轻握拳、伸开手指。如果孩子能配合做这些小动作,而且没表现出明显疼痛,大概率不是骨折;但要是孩子一碰到受伤部位就躲闪、哭闹,或者根本没法做简单动作,就得及时去医院。
第二招:看 “外观”—— 肿、紫、变形,这三个信号别忽视
孩子皮肤嫩,摔倒后受伤部位很容易红肿,但普通磕碰的红肿通常比较轻微,而且过一会儿会慢慢消退;可要是骨折了,受伤部位的肿胀会特别明显,还可能出现青紫、淤血,甚至能看出骨头 “变形”—— 比如胳膊看起来比另一只弯,或者脚踝歪到了不正常的角度。
就像有个妈妈分享的经历:孩子在小区骑平衡车时摔了,膝盖马上肿了起来,刚开始以为是普通淤青,可过了半小时,膝盖肿得像个小馒头,而且看起来比另一只膝盖 “歪一点”,孩子哭着说 “腿伸不直”。送到医院拍 X 光片,发现是髌骨轻微骨折。创伤骨科医生说,骨折后骨头移位会导致局部肿胀、出血,所以受伤部位会比正常情况肿得更厉害,颜色也会变成青紫;要是能看到明显的变形,基本就能确定是骨折了,这时候千万别试着 “掰回去”,越掰越容易加重损伤。
另外还要注意,有些孩子骨折后肿胀不会马上出现,可能过 1-2 小时才慢慢明显,所以摔倒后即使当时看起来不肿,也别掉以轻心,要多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发现受伤部位慢慢肿起来,或者颜色变深,就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三招:看 “反应”—— 按压时 “定点疼”,可能是骨折信号
普通的肌肉酸痛,按压时疼痛会比较分散,比如整个小腿按下去都有点疼;但如果是骨折,按压受伤部位的某个 “点” 时,孩子会突然哭得特别厉害,这就是 “定点压痛”,是骨折的典型信号。
家长可以这样做:比如孩子说腿疼,就用手指轻轻按压孩子的小腿、膝盖、脚踝等部位,按的时候要轻,每次只按一个小范围,观察孩子的反应。如果按压到某个地方时,孩子突然尖叫、躲闪,或者说 “这里特别疼”,而按压其他部位时孩子反应没那么强烈,就可能是骨折了。但要注意,别用力按压,也别来回揉搓受伤部位,要是真的骨折,揉搓会让骨头移位更严重,加重孩子的痛苦。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摔倒后能走路,但走的时候一瘸一拐,而且按压膝盖或脚踝某个点时会疼,也可能是轻微骨折,比如 “骨裂”,这种情况容易被忽视,家长要特别留意。
要是怀疑骨折,家长该做什么?记住 “三不做、两要做”
一旦通过上面的方法怀疑孩子骨折,家长别慌,正确的处理方式能减少孩子的伤害,避免耽误治疗。首先要记住 “三不做”:
第一,不强行活动受伤部位。别觉得 “孩子能活动就没事”,也别试着让孩子 “走两步看看”,强行活动会让骨折部位移位,加重损伤,还会让孩子更疼。
第二,不随意 “复位”。要是看到孩子胳膊或腿变形,别想着自己动手 “掰正”,非专业的复位不仅可能失败,还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受伤部位不动,等医生处理。
第三,不盲目热敷或涂抹药膏。摔倒后 48 小时内,受伤部位可能有出血、肿胀,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加重肿胀;涂抹药膏也可能掩盖症状,影响医生判断,所以暂时别做这些。
然后要做好 “两要做”:
第一,简单固定受伤部位。可以用身边能找到的东西,比如硬纸板、杂志、围巾、毛巾等,轻轻固定受伤部位。比如胳膊骨折,就用硬纸板卷成筒,套在胳膊外面,再用围巾或绳子轻轻绑好,保持胳膊弯曲的姿势;腿骨折的话,就用杂志垫在腿两侧,避免腿晃动。固定时要注意松紧度,别太松没效果,也别太紧影响血液循环。
第二,及时送医院检查。固定好后,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的创伤骨科或儿科急诊,让医生通过 X 光片确认是否骨折以及骨折的程度。路上要尽量让孩子保持舒适的姿势,比如胳膊骨折可以让孩子把胳膊抱在胸前,腿骨折就尽量让孩子躺着,避免受伤部位受力。
最后要提醒家长:即使检查后发现不是骨折,只是肌肉或软组织损伤,也要让孩子多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按照医生的建议涂抹药膏或冷敷,帮助受伤部位恢复。而如果确诊骨折,一定要遵医嘱做好后续护理,比如打石膏后别让孩子乱动,按时复查,让骨头能顺利长好。
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摔倒在所难免,但家长只要学会快速判断是否骨折,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就能在意外发生时从容应对,避免因为误判耽误治疗,让孩子少受痛苦,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