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疫苗接种:时间、种类及注意事项全知道

新生儿疫苗接种:时间、种类及注意事项全知道

王淑玉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民医院

对新手爸妈来说,给新生儿接种疫苗是守护宝宝健康的重要一步。疫苗就像宝宝身体的 “防护罩”,能帮助宝宝抵御多种传染病,减少生病风险。但很多家长对 “该打哪些疫苗”“什么时候打”“接种前后要注意什么” 一头雾水,甚至会被错误信息误导。今天就来详细讲讲新生儿疫苗接种的时间、种类和注意事项,帮家长们科学安排,让宝宝安全接种、健康成长。

一、先搞懂:为什么新生儿必须接种疫苗?

很多家长觉得 “宝宝刚出生,身体娇嫩,不用急着打疫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新生儿出生后,从妈妈体内获得的 “抗体” 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大概在 6 个月后基本消失,而宝宝自身的免疫系统还没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的侵袭,引发严重传染病,比如乙肝、肺结核、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等。

疫苗的作用就是 “提前训练” 宝宝的免疫系统:将经过特殊处理的、不会让宝宝生病的细菌或病毒片段(比如病毒的外壳、细菌的毒素片段)注入宝宝体内,让免疫系统认识这些 “敌人”,并产生针对性的抗体。等宝宝以后遇到真正的致病细菌或病毒时,免疫系统就能快速反应,消灭 “敌人”,避免宝宝生病。

比如乙肝疫苗,能让宝宝产生对抗乙肝病毒的抗体,避免感染乙肝;卡介苗能预防肺结核,减少宝宝患严重肺结核的风险。这些传染病对新生儿的危害极大,有些甚至会留下终身后遗症,而接种疫苗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也是每个宝宝都应该享有的健康保护。

二、新生儿疫苗接种 “时间表”:从出生到 6 个月,该打哪些、什么时候打?

新生儿疫苗分为 “一类疫苗” 和 “二类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所有宝宝都必须按规定接种;二类疫苗是自愿自费接种的,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身体情况、生活环境等选择是否接种。下面按时间顺序,梳理从宝宝出生到 6 个月需要接种的主要疫苗:

1. 出生后 24 小时内:接种 2 种 “救命疫苗”

宝宝出生后,在医院里就要完成第一次疫苗接种,主要是这两种:

1)乙肝疫苗(第一剂)

作用:预防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比如妈妈有乙肝,分娩时传给宝宝)、血液传播等,感染后可能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对宝宝的肝脏伤害极大。

接种时间:宝宝出生后 24 小时内必须接种第一剂。如果妈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宝宝除了接种乙肝疫苗,还需要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进一步增强保护效果,避免感染乙肝。

接种部位:通常在宝宝的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

2)卡介苗(第一剂)

作用:预防结核病,尤其是严重的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危害极大,可能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而卡介苗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接种时间:宝宝出生后 24-48 小时内接种。如果宝宝出生时体重低于 2500 克(5 斤)、有严重疾病(比如呼吸困难、心脏病),或者出生后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治疗,可以推迟接种,等宝宝身体恢复、体重达标后再补打,最迟不超过 3 个月。

接种部位:通常在宝宝的左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皮内注射。接种后 2-3 周,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硬结,然后形成小脓疱,脓疱破溃后会结痂,大概 2-3 个月后结痂脱落,留下一个小疤痕,这是正常的接种反应,说明疫苗正在发挥作用。

2. 1 月龄:乙肝疫苗(第二剂)

作用:加强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第一剂乙肝疫苗让宝宝产生的抗体量较少,持续时间短,第二剂能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抗体,让保护效果更持久。

接种时间:宝宝满 1 个月时接种,和第一剂乙肝疫苗间隔至少 28 天(4 周)。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肌肉注射。

3. 2 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剂)

作用: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 “小儿麻痹症”)。这种病毒会攻击宝宝的神经系统,导致肢体瘫痪,严重时可能影响呼吸功能,甚至死亡,且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接种疫苗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方式。

接种时间:宝宝满 2 个月时接种第一剂。

接种类型:目前国内使用的脊髓灰质炎疫苗有两种,一种是口服的减毒活疫苗(滴剂),另一种是注射的灭活疫苗。2 月龄时通常接种灭活疫苗(注射),安全性更高,尤其适合免疫力较弱的宝宝。

接种部位:大腿前外侧肌肉,肌肉注射。

4. 3 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剂)+ 百白破疫苗(第一剂)

1)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剂):和第一剂间隔至少 28 天,进一步加强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免疫力,通常继续接种灭活疫苗(注射)。

2)百白破疫苗(第一剂)

作用“百白破” 是三种疫苗的组合,能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严重传染病。百日咳会导致宝宝剧烈咳嗽,甚至呼吸困难、窒息;白喉会引起喉咙发炎、呼吸困难,还可能导致心肌炎;破伤风会导致肌肉强直、抽搐,死亡率很高。

接种时间:宝宝满 3 个月时接种第一剂,之后还需要接种 2 剂加强针,分别在 4 月龄和 5 月龄。

接种部位:大腿前外侧肌肉,肌肉注射。

5. 4 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剂)+ 百白破疫苗(第二剂)

两种疫苗分别和上一剂间隔至少 28 天,继续加强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免疫力。脊髓灰质炎疫苗此时仍以灭活疫苗(注射)为主,百白破疫苗为肌肉注射。

6. 5 月龄:百白破疫苗(第三剂)

和第二剂百白破疫苗间隔至少 28 天,完成基础免疫的最后一剂,让宝宝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产生足够强且持久的免疫力。

7. 6 月龄:乙肝疫苗(第三剂)+ A 群流脑疫苗(第一剂,二类疫苗可选)

1)乙肝疫苗(第三剂):和第二剂间隔至少 6 个月(比如第二剂在 1 月龄,第三剂就在 6 月龄),完成乙肝疫苗的基础免疫,让宝宝获得长期的乙肝保护,抗体能持续多年。

2)A 群流脑疫苗(第一剂)

作用:预防 A 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 “流脑”)。流脑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会导致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斑,严重时会引发脑膜炎、败血症,死亡率高,且可能留下听力障碍、智力低下等后遗症。

接种说明:属于二类疫苗,自愿自费接种。建议在宝宝 6 月龄时接种第一剂,之后在 9 月龄时接种第二剂,完成基础免疫。

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注射。

三、疫苗接种前后:这些注意事项,新手爸妈一定要记牢

给宝宝接种疫苗,不仅要按时,还要注意接种前后的细节,才能确保接种安全、有效。下面这些注意事项,家长们一定要提前了解:

1. 接种前:做好 3 项准备,避免白跑一趟

1)带齐证件和资料

必须带的是 **《儿童预防接种证》**:这是宝宝接种疫苗的 “身份证”,宝宝出生后在医院接种第一剂疫苗时,医院会发放;如果没拿到,家长可以携带宝宝的出生证明、户口本,到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预防接种门诊)办理。

其他资料:如果宝宝之前有过特殊病史(比如过敏、早产、先天性疾病),或者正在服用药物,要带上相关的病历、检查报告,方便医生判断宝宝是否适合接种疫苗。

2)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确保 “健康时接种”

疫苗接种的前提是宝宝身体健康,如果宝宝有以下情况,要推迟接种,等身体恢复后再补打:

发烧(体温超过 37.5℃);

有急性疾病,比如感冒、咳嗽、腹泻(每天超过 3 次稀便)、呕吐;

皮肤有严重湿疹、荨麻疹,或者有皮肤感染(比如脓疱疮);

有严重的先天性疾病,比如心脏病、肝病、肾病,且病情不稳定;

免疫功能低下,比如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者有严重的免疫缺陷。

家长可以在接种前一天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否活泼、吃奶是否正常、睡眠是否安稳、有没有发烧或呕吐等症状,如果一切正常,再带宝宝去接种。

3)做好接种前的护理

给宝宝穿宽松、易穿脱的衣服,比如上衣选择开衫或宽松的连体衣,方便暴露接种部位(上臂或大腿),避免穿紧身衣服,以免接种时弄疼宝宝;

接种前半小时可以给宝宝喂一次奶,避免宝宝空腹接种时哭闹,也能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如果宝宝有安抚物(比如安抚奶嘴、小玩具),可以带上,接种时用来安抚宝宝的情绪。

2. 接种时:配合医生,做好宝宝的安抚

1)如实告知医生宝宝的情况

接种时,医生会询问宝宝的健康状况,比如 “最近有没有发烧、咳嗽”“有没有过敏史”“之前接种疫苗有没有不良反应” 等,家长要如实回答,不要隐瞒。比如宝宝对鸡蛋过敏,要告诉医生,因为有些疫苗(比如流感疫苗)是用鸡蛋培养的,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2)安抚好宝宝的情绪

接种疫苗时,宝宝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哭闹,家长可以轻轻抱住宝宝,用温柔的声音安抚他,比如 “宝宝不怕,妈妈在”,也可以给宝宝看喜欢的玩具、听舒缓的音乐,转移他的注意力;

接种时不要用力按住宝宝,以免让宝宝更加紧张、抗拒,要轻轻固定宝宝的接种部位,配合医生快速完成接种。

3. 接种后:观察 30 分钟,做好 4 项护理

1)必须在接种点观察 30 分钟再离开

接种疫苗后,少数宝宝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比如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皮疹),这种反应通常在接种后 30 分钟内出现。所以接种后一定要在接种点的观察室等待 30 分钟,确认宝宝没有异常反应后再离开。如果期间出现任何不适,要立即告诉医生,及时处理。

2)做好接种部位的护理,避免感染

接种后 24 小时内,不要给宝宝洗澡,也不要让接种部位接触到水,以免引起感染;

如果接种部位有轻微红肿、硬结(比如百白破疫苗接种后),可以用干净的毛巾包裹冰袋,轻轻冷敷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缓解红肿和疼痛;不要用手抓挠接种部位,也不要涂抹药膏(除非医生特别嘱咐);

如果接种部位出现小脓疱(比如卡介苗接种后),不要挤压、挑破,要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让脓疱自然破溃、结痂,结痂脱落后就会愈合,不会留下明显疤痕。

3)观察宝宝的身体反应,区分 “正常反应” 和 “异常反应”

接种疫苗后,宝宝可能会出现一些 “正常反应”,通常在接种后 1-2 天内出现,持续 1-2 天就会自行缓解,家长不用过于担心,常见的正常反应有:

轻微发烧(体温不超过 38.5℃):可以给宝宝减少衣物、多喝水,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降温,不需要服用退烧药;

接种部位红肿、硬结、轻微疼痛: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会自行消退;

轻微哭闹、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家长可以多安抚宝宝,给宝宝吃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通常很快会恢复正常。

如果出现以下 “异常反应”,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高烧(体温超过 38.5℃),且持续超过 24 小时,服用退烧药后效果不佳;

接种部位红肿、疼痛明显,范围超过 3 厘米,或者出现化脓、渗液;

宝宝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全身皮疹、呕吐、腹泻严重、抽搐等症状;

宝宝精神萎靡、嗜睡、拒绝吃奶,持续超过 24 小时。

4)按时预约下一次接种

接种后,医生会在《儿童预防接种证》上记录本次接种的疫苗种类、时间,并告知下一次接种的疫苗和时间,家长要牢记时间,或者在手机上设置提醒,按时带宝宝去接种,不要错过接种时间。如果因为宝宝生病推迟接种,病好后要及时联系接种点,安排补打,确保疫苗能连续发挥作用。

四、常见误区澄清:这些关于新生儿疫苗的说法是错的!

新手爸妈在给宝宝接种疫苗时,很容易被一些错误说法误导,下面就来澄清几个常见的误区:

误区 1:“宝宝太小,疫苗打多了会伤身体”

有些家长觉得 “疫苗是药,打多了会增加宝宝的身体负担,甚至伤肝伤肾”,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疫苗中的有效成分含量很少,且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检测,不会对宝宝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

反而,不按时接种疫苗,宝宝会暴露在多种传染病的风险中,这些传染病对宝宝身体的伤害(比如乙肝导致的肝硬化、脊髓灰质炎导致的瘫痪),远比疫苗的风险大得多。而且,一类疫苗的接种程序是经过科学设计的,能在宝宝最容易感染传染病的时期,及时提供保护,家长只要按程序接种,就不用担心 “伤身体”。

误区 2:“二类疫苗不重要,不用给宝宝打”

有些家长觉得 “一类疫苗是免费的,必须打;二类疫苗是自费的,可打可不打”,其实二类疫苗和一类疫苗一样重要,只是因为国家财政暂时无法承担所有疫苗的费用,所以需要自愿自费接种。

比如五联疫苗(能同时预防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b 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肺炎疫苗、流感疫苗等,这些疫苗预防的疾病对宝宝的危害很大,比如 b 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会导致脑膜炎、肺炎,肺炎疫苗能预防宝宝患严重肺炎。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建议给宝宝接种二类疫苗,为宝宝提供更全面的保护。

误区 3:“宝宝已经有抗体了,不用打疫苗”

有些家长觉得 “宝宝从妈妈那里获得了抗体,或者身边没有传染病,不用打疫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宝宝从妈妈那里获得的抗体,只能保护宝宝几个月(比如乙肝抗体能保护 6 个月左右),之后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无法再提供保护;而且传染病的传播具有不确定性,即使身边没有患者,也可能通过旅行、接触外来人员等途径感染。

只有通过接种疫苗,让宝宝自身产生抗体,才能获得长期、有效的保护,避免感染传染病。

误区 4:“接种疫苗后宝宝生病了,是疫苗导致的”

有些宝宝接种疫苗后,正好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家长就觉得 “是疫苗让宝宝生病的”,其实这只是 “巧合”。疫苗不会导致宝宝生病,因为疫苗中的细菌或病毒片段已经经过处理,没有致病性;宝宝接种疫苗后生病,可能是因为接种前就已经接触了感冒病毒,只是处于潜伏期,接种后正好发病,或者接种后身体抵抗力暂时下降,被病毒感染。

如果宝宝接种后生病,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查明病因,不要归咎于疫苗,更不要因此拒绝后续的疫苗接种。

总结:疫苗是宝宝的 “健康保护伞”,科学接种很重要

给新生儿接种疫苗,是家长给宝宝的第一份 “健康礼物”。只要家长们牢记疫苗接种时间表,按时带宝宝接种,做好接种前后的护理,就能让疫苗充分发挥作用,为宝宝抵御多种传染病的风险。

如果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比如 “宝宝生病了能不能推迟接种”“二类疫苗该怎么选”,都可以咨询接种点的医生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他们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的建议。相信在科学的疫苗保护下,宝宝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