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母乳喂养:避开这些误区,掌握正确喂养指南
新生儿母乳喂养:避开这些误区,掌握正确喂养指南
王淑玉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人民医院
对新手爸妈来说,母乳喂养是照顾新生儿的 “第一道难关”。看着怀里嗷嗷待哺的宝宝,很多家长既期待又焦虑 —— 担心奶量不够饿着宝宝,纠结喂奶姿势对不对,还会被各种 “经验之谈” 误导。其实母乳喂养并没有那么复杂,关键是避开常见误区,掌握科学方法。今天就来详细解析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常见误区,再给出一份实用的正确喂养指南,帮新手爸妈轻松开启母乳喂养之旅。
一、先避坑:这些新生儿母乳喂养误区,新手爸妈最容易踩
新手爸妈缺乏母乳喂养经验,很容易被传统观念或错误信息影响,走进喂养误区。下面这 6 个常见误区,一定要提前了解,避免踩坑:
误区 1:“宝宝出生后先喂奶粉,等有奶了再喂母乳”
很多家庭会在宝宝出生前准备好奶粉,觉得 “刚生完没奶,先喂奶粉让宝宝不饿”,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新生儿出生后,妈妈的乳房里虽然没有大量乳汁,但会分泌 “初乳”—— 这种奶量少、颜色偏黄的乳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免疫因子和生长因子,能增强宝宝的免疫力,帮助宝宝肠道发育,是任何奶粉都替代不了的。
而且,宝宝出生后越早吸吮妈妈的乳头,越能刺激妈妈的乳房分泌乳汁。宝宝的吸吮动作会向妈妈的大脑传递 “需要乳汁” 的信号,促进乳汁分泌,为后续的母乳喂养打下基础。如果先喂奶粉,宝宝喝饱后可能就不愿意用力吸吮乳头,导致妈妈乳房得不到足够刺激,乳汁分泌减少,甚至出现 “奶少” 的情况。
正确的做法是:宝宝出生后 1 小时内,就把他抱到妈妈身边,让他尝试吸吮乳头。即使刚开始奶量少,也要坚持让宝宝吸吮,一般宝宝吸吮 2-3 天后,妈妈的乳汁就会逐渐增多。
误区 2:“奶量少就是不够吃,必须加奶粉”
新手妈妈最焦虑的就是 “觉得自己奶量少”,看到宝宝吃完奶还哭闹,就觉得 “没喂饱,得加奶粉”。其实,判断奶量够不够,不能只看 “感觉”,要观察宝宝的具体表现。
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出生第一天只有樱桃大小,一次只能容纳 5-7 毫升奶,第二天也只有核桃大小,不需要太多奶就能吃饱。而且妈妈的乳汁分泌是 “按需供应” 的,宝宝吸吮得越频繁,乳汁分泌得越多。很多时候妈妈觉得 “奶少”,其实是乳汁还没完全分泌出来,或者宝宝的吸吮姿势不对,没吃到足够的奶。
判断奶量是否充足,可以看这 3 个指标:
尿量:宝宝每天尿湿 6-8 片纸尿裤,尿液呈淡黄色,说明奶量足够;
体重:宝宝出生后 7-10 天会恢复到出生体重,之后每天体重增长 15-30 克,满月时体重增长 600 克以上,就是正常的;
精神状态:宝宝吃完奶后能安静入睡,清醒时精神状态好,会主动玩耍,说明吃得饱。
如果这 3 个指标都达标,即使妈妈感觉奶量少,也不需要加奶粉。如果确实奶量不足,可以通过增加吸吮次数、调整饮食、保持好心情等方式促进乳汁分泌,而不是盲目加奶粉。
误区 3:“喂奶姿势随便选,只要宝宝能吃到就行”
很多新手爸妈觉得 “喂奶姿势不重要,只要宝宝能含住乳头就行”,其实喂奶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宝宝能否吃到足够的奶,还关系到妈妈是否会出现乳头疼痛、皲裂等问题。
如果喂奶姿势不正确,宝宝可能只含住了乳头,而没有含住乳晕(乳头周围深色的部分),这样不仅吃不到多少奶,还会用力拉扯乳头,导致妈妈乳头疼痛、皲裂,甚至引发乳腺炎。而且宝宝长期吃不到足够的奶,还可能出现体重增长缓慢、哭闹不止等情况。
常见的正确喂奶姿势有摇篮式、侧躺式、橄榄球式等,每种姿势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新手爸妈可以根据自己和宝宝的情况选择,但无论选哪种姿势,都要保证宝宝的嘴巴能含住大部分乳晕,而不是只含乳头。
误区 4:“宝宝哭闹就是饿了,赶紧喂奶”
宝宝不会说话,哭闹是他们表达需求的主要方式,但哭闹不一定是因为饿了。新生儿哭闹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尿湿了、拉臭了、身体不舒服(比如胀气、肠绞痛)、想睡觉、需要安抚等。如果一听到宝宝哭闹就喂奶,很容易导致过度喂养,增加宝宝的肠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吐奶等问题。
比如有些宝宝吃完奶后半小时就哭闹,可能是因为吐奶后嘴巴不舒服,或者想让人抱一抱,这时候可以先检查宝宝的纸尿裤,帮他换干净后,轻轻抱起他拍一拍、哄一哄,观察他是否还哭闹。如果宝宝哭闹时嘴巴会主动寻找乳头,或者把手放在他嘴边,他会张嘴含住,说明确实饿了,再喂奶。
新手爸妈要学会 “读懂” 宝宝的哭闹信号,不要盲目喂奶,避免过度喂养。
误区 5:“母乳喂养的宝宝不需要喝水,喝了会影响奶量”
很多人说 “母乳喂养的宝宝 6 个月内不需要喝水,喝了水会占肚子,影响吃奶量”,其实这种说法要分情况看。
在正常情况下,母乳中 87% 是水分,能满足宝宝对水分的需求,确实不需要额外喝水。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比如天气炎热、宝宝发烧、腹泻、出汗较多等,宝宝体内水分流失较多,就需要适当喂一些温开水,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比如宝宝发烧时,身体会通过出汗散热,容易导致水分不足,这时候可以在两顿奶之间喂 1-2 勺温开水,每次 5-10 毫升,帮助宝宝补充水分。但要注意,不要喂太多水,以免影响宝宝的吃奶量,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误区 6:“妈妈感冒了不能喂奶,会把病毒传给宝宝”
很多妈妈感冒后会担心 “病毒通过乳汁传给宝宝”,就不敢喂奶,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妈妈感冒时,体内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增强宝宝的免疫力,让宝宝不容易被病毒感染。而且,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帮助宝宝抵抗疾病,对宝宝的健康更有利。
妈妈感冒后,只要没有发烧到 38.5℃以上,或者没有服用哺乳期禁用的药物,就可以继续喂奶。但要注意,喂奶时要戴上口罩,避免对着宝宝打喷嚏、咳嗽,喂奶前后要洗手,保持个人卫生,防止病毒通过飞沫传给宝宝。如果妈妈发烧超过 38.5℃,或者需要服用药物,要先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决定是否继续喂奶,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学方法:新生儿正确母乳喂养指南,新手爸妈照着做
避开了常见误区,接下来就要掌握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下面从喂奶准备、喂奶姿势、含乳技巧、喂奶频率、拍嗝方法等方面,给新手爸妈一份详细的指南:
1. 喂奶前准备:做好这 3 件事,喂奶更顺利
喂奶前不需要对乳房进行过度清洁,用温水轻轻擦拭乳头和乳晕即可,避免使用肥皂、沐浴露等清洁用品,以免破坏乳房表面的天然油脂,导致乳头干燥、皲裂。
另外,喂奶前要做好这 3 件事:
准备好舒适的座椅和靠垫:妈妈喂奶时需要长时间坐着,选择一把有靠背、扶手的椅子,再在背后和手臂下垫上靠垫,让身体保持舒适的姿势,避免腰酸背痛;
准备好纸尿裤和湿巾:喂奶过程中宝宝可能会尿湿或拉臭,提前准备好纸尿裤和湿巾,方便及时更换;
洗手:喂奶前一定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水洗手,避免将细菌传给宝宝。
2. 正确喂奶姿势:3 种常用姿势,总有一种适合你
不同的喂奶姿势适合不同的情况,新手爸妈可以根据自己和宝宝的情况选择,下面介绍 3 种常用的正确喂奶姿势:
(1)摇篮式:最常用的姿势,适合顺产妈妈
这种姿势比较容易掌握,适合大多数顺产妈妈,尤其是宝宝满月后。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坐在椅子上,身体靠在靠背上,保持放松;
用手臂托住宝宝的头部和身体,让宝宝的腹部紧贴妈妈的腹部,宝宝的嘴巴与妈妈的乳头平齐;
另一只手托住乳房,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乳晕,将乳头送到宝宝嘴边,引导宝宝含乳。
(2)侧躺式:适合夜间喂奶,妈妈更省力
这种姿势适合夜间喂奶,或者剖腹产妈妈,能让妈妈在喂奶时得到休息,减轻身体负担。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和宝宝都侧躺在床上,身体面对面,妈妈的乳头与宝宝的嘴巴平齐;
用手臂轻轻托住宝宝的头部,让宝宝的腹部紧贴妈妈的腹部;
另一只手托住乳房,引导宝宝含乳。
需要注意的是,侧躺喂奶时妈妈要保持清醒,不要睡着,避免压到宝宝,导致宝宝窒息。喂完奶后,要将宝宝抱起来拍嗝,再让他躺下睡觉。
(3)橄榄球式:适合剖腹产妈妈、早产儿或双胞胎
这种姿势能避免宝宝压迫妈妈的腹部,适合剖腹产妈妈,也适合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双胞胎宝宝。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坐在椅子上,身体稍微前倾,将宝宝抱在身体一侧,用手臂托住宝宝的头部和背部,让宝宝的腹部朝向妈妈的胸部;
用另一只手托住乳房,将乳头送到宝宝嘴边,引导宝宝含乳。
如果是双胞胎宝宝,可以将两个宝宝分别抱在身体两侧,同时喂奶。
3. 正确含乳技巧:含住乳晕是关键,避免乳头疼痛
含乳技巧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宝宝能否吃到足够的奶,以及妈妈是否会出现乳头不适。正确的含乳技巧分为 3 步:
第一步:引导宝宝张大嘴巴。妈妈用乳头轻轻触碰宝宝的嘴唇,宝宝会本能地张大嘴巴,像打哈欠一样,这时要抓住机会,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送入宝宝口中。
第二步:确保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宝宝的嘴巴要含住乳头周围 2-3 厘米的乳晕,而不是只含乳头。如果宝宝只含住乳头,妈妈会感到明显的疼痛,而且宝宝也吃不到多少奶。
第三步:观察宝宝的吸吮动作。正确含乳后,宝宝的脸颊会鼓起,嘴唇向外翻,像鱼嘴一样,吸吮时会有明显的吞咽声(听到 “咕咚咕咚” 的声音),说明宝宝正在有效地吃奶。
如果宝宝含乳姿势不正确,妈妈要及时调整,将乳头从宝宝口中轻轻抽出(不要用力拉扯),重新引导宝宝含乳。
4. 喂奶频率:按需喂养,不严格限制时间
新生儿的胃容量小,消化快,需要频繁喂奶,所以母乳喂养要遵循 “按需喂养” 的原则,即宝宝饿了就喂,妈妈奶胀了也可以喂,不需要严格限制喂奶的时间和次数。
一般来说,新生儿每天需要喂奶 8-12 次,甚至更多,平均每 1-3 小时喂一次,夜间也需要喂 2-3 次。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胃容量逐渐增大,喂奶间隔会慢慢延长,满月后每天喂奶 6-8 次,3 个月后每天喂奶 5-6 次。
按需喂养不仅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还能刺激妈妈的乳房分泌乳汁,保证奶量充足。同时,频繁的喂奶也能增加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亲密接触,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5. 喂奶后拍嗝:避免宝宝吐奶、胀气
宝宝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还不完善,喂奶时容易吸入空气,导致吐奶、胀气、打嗝等问题。所以每次喂完奶后,都要及时给宝宝拍嗝,排出胃里的空气。
正确的拍嗝方法有 3 种,新手爸妈可以根据宝宝的情况选择:
(1)竖抱拍嗝法:最常用的方法
喂完奶后,将宝宝竖直抱起来,让宝宝的头部靠在妈妈的肩膀上,一只手托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呈空心掌,从宝宝的腰部开始,由下往上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直到宝宝打出嗝来。
(2)坐式拍嗝法:适合较大的宝宝
让宝宝坐在妈妈的大腿上,一只手支撑住宝宝的胸部和头部,让宝宝身体稍微前倾,另一只手呈空心掌,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
(3)侧躺拍嗝法:适合容易吐奶的宝宝
让宝宝侧躺在妈妈的大腿上,头部略高于脚部,一只手扶住宝宝的身体,另一只手呈空心掌,轻轻拍打宝宝的背部。
拍嗝时间一般需要 5-10 分钟,有些宝宝可能拍几下就会打嗝,有些宝宝则需要更长时间。如果宝宝没有打嗝,也可以竖抱 15-20 分钟后再让他躺下,避免吐奶。
三、解难题:新生儿母乳喂养常见问题,这样应对
在母乳喂养过程中,新手爸妈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乳头疼痛、奶胀、吐奶等。下面针对这些常见问题,给出具体的应对方法:
1. 乳头疼痛、皲裂:调整含乳姿势,做好护理
乳头疼痛、皲裂是新手妈妈最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宝宝含乳姿势不正确。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要调整含乳姿势,确保宝宝含住大部分乳晕,而不是只含乳头。
同时,要做好乳头护理:
喂完奶后,在乳头和乳晕上涂抹一些母乳,母乳中的成分能帮助乳头修复,缓解疼痛;
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衣,避免摩擦乳头,加重疼痛;
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暂时使用乳头保护罩,减少宝宝对乳头的直接刺激,但不要长期使用,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如果乳头皲裂严重,出现出血、感染等情况,要及时咨询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2. 奶胀:及时排空乳房,避免乳腺炎
奶胀通常是因为乳房内乳汁过多,没有及时排空导致的。如果奶胀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乳腺炎,出现乳房红肿、疼痛、发烧等症状。
应对奶胀的方法有:
增加喂奶次数:让宝宝多吸吮乳房,及时排空乳汁,缓解奶胀;
热敷和按摩:喂奶前用温热的毛巾热敷乳房 5-10 分钟,然后用手轻轻按摩乳房,从乳房外侧向乳头方向按摩,帮助乳汁排出;
使用吸奶器:如果宝宝不能及时吸吮,可以用吸奶器将多余的乳汁吸出来,排空乳房。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乳房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力按压,以免损伤乳腺组织。如果奶胀严重,出现乳房红肿、疼痛、发烧等症状,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3. 宝宝吐奶:正确护理,避免呛奶
新生儿吐奶是很常见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胃容量小、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喂奶时吸入空气等原因导致的。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吐奶是生理性的,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吐奶情况会逐渐改善。
应对宝宝吐奶的方法有:
喂奶后及时拍嗝:每次喂完奶后,都要给宝宝拍嗝,排出胃里的空气;
喂奶后不要马上让宝宝平躺:喂完奶后,可以将宝宝竖抱 15-20 分钟,或者让宝宝采取右侧卧位,头部略高于脚部,减少吐奶的概率;
控制喂奶速度:喂奶时不要太急太快,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如果是奶瓶喂养,要选择合适的奶嘴,避免奶嘴孔过大或过小。
如果宝宝吐奶频繁,每次吐奶量都很多,或者吐奶时呈喷射状,伴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检查,排除病理性吐奶的可能。
总结:母乳喂养是耐心与爱的过程,新手爸妈别焦虑
母乳喂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新手爸妈和宝宝一起磨合、适应。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产生焦虑情绪,但只要避开常见误区,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耐心尝试,大多数新手爸妈都能顺利开启母乳喂养之旅。
记住,每个宝宝都是独特的,母乳喂养的方式也没有 “标准答案”,新手爸妈可以根据自己和宝宝的情况,灵活调整喂养方法。如果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难题,不要独自承受,可以寻求医生、护士、母乳指导或有经验的宝妈的帮助。相信在新手爸妈的细心呵护下,宝宝一定能健康快乐地成长。